声景:竞与共享的有限资源
2018-05-14辛蔚峰
辛蔚峰
摘要:自从声景的概念出现以来,相关学科领域分别从自身视角出发研究声景的特征和属性。然而,声景远远超越人们所理解的对自然的经验、对音乐的欣赏和对言语的理解。为了更全面深入理解声景,我们需要审慎思考声景与感知、时空、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关键词:声景;听觉样式;竞争和共享;有限资源
中国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095-02
声景(Soundspace)最早出现于1 929年,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将声景描述为“以听者为中心的声音环境”[1]。加拿大作曲家雷蒙德·莫瑞·谢弗(R.Murray-Schafer)于1970年也提出了“声音风景”(Soundscape)理念[2],将其解释为声音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提倡将无像无形的声音投射到具体的自然、技术、文化空间里去观察和思考。
相关学科诸如环境学、心理学、景观学和生态学等纷纷从自身领域出发探讨声景的特征和属性,提出有意义的见解。环境学强调声音可以表征环境,即声音的属性可以表达环境的不同特性,特定的声音能让人产生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界定和强化特定空间的场所感;心理学强调声音意象是人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产生对环境的一种认知方式,当感知过的声音重新出现时,觉得熟悉并确认的心理过程;景观学聚焦视觉景观与听觉景观的交互,认为两者间存在对比和互动的关系;声音生态学是声景理论重要的思想来源,将声景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从人文角度开展声景研究。本文综合了心理、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声景与环境、感知和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
1 声景是对动态世界的感知
我们对景观的定义有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景观存在于在静态世界里的。比如我们经常这样描述:校园里的足球场上,图书馆门口等。但是声景的定义则不然,声景是存在于动态世界里的。听者将那些发出声响的活动嵌入到声景里。并通过对声响的理解来定位发出声响的事件。举例来说,当我们听到声景里有孩子玩耍的叫嚷声;或者叫卖声混杂着讨价还价声;或者是郎朗的读书声。你能否定位身在何处?没有活动就没有声景,活动变化了,声景也随之变化。视觉和听觉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最主要的感知途径,都各自相对独立地为我们定位认知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当我们聆听一个声景的时候,我们同时营造了一个自身内部的感知空间。人必身处某处,人们完整的自我意识取决于其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3],反过来说,如果剥夺了感官,同时也就断绝了我们对物理环境的内部参考坐标,从而产生幻觉[4]。可以说,现代文明低估了声景作为感知连接的重要意义。
2 聲景是听觉意识的体现
视觉仅仅揭示了表象,而听觉揭示的层次比较深入。譬如拍击一个封闭的盒子,声音展示了其中空洞的内部状态。对于听者来说,声音神奇之处在于在其脑海中显现出盒子的内部属性,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听觉意识”。
听觉让人们意识到的,本质上不是声音,而是事件。声音是唯一能够持续地将动态事件转换为声波并在广泛的区域内将事件的存在状态传播开来的形式。机器的周期振动声或者突然撞击发出的巨响,使我们意识到的是远处所发生的事件。声音具有这样的力量是因为人无法将声音和发出声音的事件分离。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从声景中能感知到的东西,远远多于我们所听到的声响。沉重的脚步踩踏在楼梯上不仅显示一个人的走近,同时也表达出他的沉重的心情;轻快的口哨展现了愉悦的心情;激烈的对话泄露了人际冲突,救护车的哀嚎诉说着有生命挣扎的死亡线上。
由于我们没有像“眼皮儿”那样的“耳盖儿”,人类的听觉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将声响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进化的视角看,听觉被人类自觉地选择成为最早的预警系统。听觉能够高效率的分辨出重要的和危险的事件,视觉对此则没有这么擅长。因为视觉需要的条件太多,视觉需要光源,需要聚焦目标,而且视觉容易被物体遮蔽。而且相对听觉工作的高效性,视觉对快速运动和快速变化的事物感知能力也较弱。因此,听觉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声波的传播可以绕过障碍物,穿过缝隙,进入各种空间。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依旧依靠声响来警告可能发生的危险。
3 声景是听觉的时空经验
虽然人们能够建立声音和声源事件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并不是事物所发出的真正声响。因为到达听者的声音经由空间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物理空间可以使声波产生混响、共鸣、盲区、聚焦等声现象。我们用“听觉的空间意识”来解释听者对声音空间的感知和分辨能力。所谓的“听觉空间”是听者自己创建的,并非真实的声音空间[5]。听觉空间意识表现为多种空间特性的组合或者混合。我们识别出三种类型的听觉空间意识:导航、音乐、审美。在具体的环境中,哪种听觉意识类型占主导是由倾听时刻所处时空的声音资源决定的。
导航:导航是我们最常见的听觉经验,是人们对不同环境空间形态的直接经验。举例来说,墙对声波产生反射,散射,吸收等作用,不同环境里不同位置的墙,因其大小不同、厚薄不同、材质不同,对声波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我们都有巨大空间里的长混响的经验,也有在广场上说话几乎没有反射的声音状态的经验,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声景研究主要关注声源本身,譬如研究鸟史的呜叫,山川水流声、风声和交通噪音等等。实际上这些声音都是经过几何空间里的物体反射、折射、散射等作用后的声源。当人们在感知声音空间的时候,听觉的导航性占具了主导地位。
音乐:人们在不同物理环境里具有不同的听觉结构。譬如,走在夜晚空旷的海边聆听涛声阵阵,或者进入地下溶洞,人们的交谈声浑浊并且“潮湿”,这种情况在大型的公共澡堂里唱歌也会出现(湿度大,产生混响);当人们谈起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头脑里回响的旋律往往自动添加了音乐厅的空间特性;对教堂声音的回忆则往往是将教堂深沉的混响和牧师充满激情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境下和空间中,听觉的音乐性成为主导。
审美:山野里微风拂面、鸟虫鸣啾会让人们感受到美。其实,这种美感已经包含了森林声景的音响效果。森林的声景是雀乌的鸣啾与山脉、河谷、植被、气流等声学特性结合而成的听觉样式,具有独特的听觉结构和声音资源。以烹饪做类比,声事件就像原材料,听觉结构就像烹饪风格,煎炒烹炸之后,声景也就形成了。我们认为声景存在着两个同时发生并且相互影响的过程:声源被听觉结构所修改,同时听觉结构也被声源照亮。听觉的审美类型是动态事件的声音和听觉结构紧密结合的结果。人身处其中,能够觉察这些空间声学现象和特性,引起情绪反应,内心感受到美的存在。
4 声景是共享和竞争的有限资源
声景是物种共享的空间和资源。譬如,在一个复杂的环境(森林)中,吼叫声往往是动物最有效的交流手段,因为听觉的场域远远大于视觉和其他感觉的场域。Hauser在他对多物种交流的分析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声信号在物种竞争中的重要性。每一物种都被迫适应声环境,在一天中只使用声景空间的某个时段或者某个特殊的频段,物种必须找到独有的不被其他竞争物种占据的声音生态位[6]。用此方法,各物种适应性的分享并建设出自然声景。
声景也是一种有限资源。声景和其他任何有限资源一样,如果没有一种约定来制约其利用,最终都会被人们摧毁。对于钟声声标(相对于景观学中的地标)的研究就能很好的解释声景是一种资源的说法。
Boorstin (1983)指出,与其说钟声替代了日冕和沙漏,不如说大得多的声场域所替代了较小的视场域。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从随着沙漏流动逐渐演变成响彻整个社区的钟的撞击声[7]。在Corbin (1998)对19世纪法国乡村钟声的深入研究中,也描述了钟声预示着危险的到来,宣告着庄严仪式的开始,庆祝了战斗的胜利。小镇钟楼的落成,不仅承担了宗教功用,同时也增加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钟声声标提供了巨大的乡土凝聚力[8]。
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催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谁是城市声景的主人?”这样的问题在城市里引发矛盾和冲突,并且冲突很少能够用法律法规来解决[9]。身处住宅的人和街道公共空间的人为争夺声景的控制权不断斗争着。在视觉维度上,街道和家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空间,但是在听觉维度上,敞开的窗户使街道和私宅成为共享的声场域。谁制造出最响亮的声音,谁就能成为声场域的拥有者。如广场舞大妈带着她们富有节奏和巨大声强的音响给周围居民带来困扰,双方争斗的新闻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中,这形象地说明了声景资源争夺战的激烈程度。
这样的竞争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变化和发展着。在火车站、机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屏幕载歌载舞地强行将商品信息传送到人们眼前和耳中,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电影院的经营者在电影放映前加播商业广告,观众也不得不被迫观看;商场播放着欢快热闹的音乐,刺激着人们消费。无论是出于私人使用的目的或者为了获取他人的无意识的信息接受,人们都想控制声景。这与早期地无线电广播频段和功率的争夺战何其相似。总而言之,公共空间里通过声波正在并且一直进行着没有硝煙的激烈战争,声景是充满斗争又不得不共享的有限资源。
5 结论
传统意义上声景被认为是对环境中分布的声音无奈和消极的接受。实际上,声景象有机生命体一样鲜活。无论是自然的或者是人为设计的,人们对动态世界的感知和意识,表现出来就是声景。当声景资源匮乏时,每个人都想占据更大份额的声景资源,因此会产生声景资源的争夺。声景是可以共享的有限资源,一个空间的听觉结构是占据空间的人和动物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声景资源的合理分配是自然或者社会生态的适应性策略。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声景的意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4JSB563)。
参考文献
[1]李芸,“音”的生态学——歇伏的理念与实践[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 (2).
[2]李静,“声音风景”理论与广播新闻声音质量评价的联系与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
[3]Howard,l&Templeton,W Human Spatial Orientation[M]. New York: John Wlley&Sons, 1996
[4] Cohen,S,StvErman,A&Bressle[B Problemsn随4n st_des[A].hP Sdomon,P E KubzansⅫ,&D Wexler (eds.), Sensory Deprivation,A Symposium Held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I[C],Harvard Univ Press: Cambridge, 1965
[5]Blesser,B&Salter,L Spaces Speak, Are You Listening? Experiencing Aural Architecture [M]MIT Press: Cambridge, MA, 2006
[6] Hauser, M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7
[7]Boorstin,D The Rise of the Equal Hour [A]. In The Discovers [C]. New York: RandomHouse, 1983
[8]Corbin,A Viilage Bells: Sound and Meaning in the 19th Century French Countryside [M]Tr M Tho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9] Thomosan.E The.Soundscaoe of Modernitv[M] Cambridae: MIT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