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逆向设计的农村产业融合方式的构想

2018-05-14齐鲁瑶卢慧航徐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齐鲁瑶 卢慧航 徐可

[摘 要]现今多数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研究都是从第一产业出发,产业链条延伸至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根据现有农业去建设配套的二三产业,本文从逆向设计的角度出发,先利用SWOT模型分析蓟州区三产融合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找到适合其发展的二三产业模式,然后决定其可以发展的农业模式。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重要农产品价格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汇聚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抓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件事,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财政部等七部门2017年8月出台《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300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天津蓟州区作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之一,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十分必要,一旦蓟州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未来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

2 蓟州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SWOT分析

2.1 蓟州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

我国农村经济正值结构转型的时期,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土地资源管理集约化、水资源利用节约化,农作物生产规模化、高效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利于蓟州区推动产业融合实现现代化的农村建设,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拥有政策利好的大环境;蓟州区地处京、津、承、唐四市腹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的日益增长、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都对多样化农产品及乡村周末游等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2 蓟州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我国长期的分散化小规模生产模式不仅制约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也限制了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生产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给农业发展带来跨时代的变革;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上的不健全限制了来自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投资,从而使得其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了我国现今农业总体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生产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农产品品质不高、竞争力差,农业服务水平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尴尬现状。

2.3 蓟州区发展的自身优势

蓟州区的经济基础良好,一、二、三产业的發展都相对较好。蓟州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可追溯至舜禹时期,有大量遗址陵墓等古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遍布全区,又拥有黄崖关长城、盘山、独乐寺等多处旅游景点,旅游价值高,有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先天条件;蓟州区积极引进了大批高端项目和产业,其中包括中英伊甸园旅游水镇、法国PVCP小镇等优质高端项目及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进一步提升了蓟州区的服务职能;经过多年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的尝试和努力,蓟州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不断推进,现已初步形成“经营主体+社会化组织+配套政策”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状态良好,“蓟州农品”品牌在京津都市小有人气。

2.4 制约蓟州区发展的自身劣势

交通不便捷,蓟州区距京津唐承四市的距离较远,且各个旅游景点间相对分散,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有局限性,所需花费的游览时间较长,限制了以老年人、在校生为代表的数量庞大、需求旺盛的特殊群体,不利于蓟州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卫生条件有待提高,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不足,对蓟州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融合均造成不利影响;人才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投入均不到位,蓟州区位于京津唐承四市腹地,优质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主要流向城市,对产业链延伸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产业链条未得到充分完善,不利于本地区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产品结构单一,气候季节依赖性强,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利用已有资源的传统模式,没有形成系统化发展规模和特色品牌,不能主动提供创新型产品。

3 促进蓟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建议

通过对蓟州区的深入分析可得,区最具特色的优势即其本身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农业的发展相对弱势,结合来自京津唐承的需求分析以及因地制宜的思想,蓟州区应该走一条以第三产业旅游业为主,加工业和农业为辅助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道路。将蓟州区的土地资源分成有景点覆盖区域和无景点覆盖区域,实行分类管理。

3.1 有景点区域的发展策略

有景点覆盖区域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旅游价值优势,进一步发展规范的旅游业。蓟州区拥有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个特点:种类多、数量多、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可将其分成历史和自然风光景点、人建景点两类进行进一步分类管理。

历史风光景点主要包括清王爷陵、太子陵红色经典旅游景区等,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素质教育意义,发展以教育意义为主要卖点的旅游经济链,在保持遗迹原貌的基础上,在其周边建设展馆,展示相关历史故事和知识,循环播放相关宣传片。自然风光景点主要包括盘山风景区、梨木台、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其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季节属性和明显的淡旺季,适合发展以绿色出游为主要卖点的旅游经济链,鼓励游客通过自驾游、组团游等多种出游方式获得愉悦的出游体验。

人建景点主要包括薰衣草花田、毛家峪长寿度假村、无名矮山等,因其人造特征具有极强的可规划性和可塑造性,可以弥补自然风光淡季的旅游资源不足的缺点。以瓜果种植业为例,可在矮山和农田处种植花期、生长期不同的瓜果,合理安排其種类和比例,使其在四季均可发展观赏或自由采摘,形成持续的旅游资源供给,减轻淡季对蓟州区旅游业的影响。在保持环境卫生的条件下发展郊游野餐等活动,鼓励家庭出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对瓜果进行统一的管理,成熟的瓜果除自由采摘外进行统一的采摘,配合其他有机果蔬等发展有机食品加工业,向游客和京津唐承地区输送优质有机果蔬和果树加工食品,打造蓟州区品牌。

景点周围分散发展不同主题的农家乐。对现有以及新增的农家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模控制,对农家乐的外观整洁、提供食物的新鲜程度等方面进行统一监管;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向游客提供服务的质量,为蓟州区农家乐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携程、马蜂窝旅游、飞猪等网络平台扩大宣传,重视口碑效应,进一步扩大客户群体,吸引京津地区以外的游客。

3.2 无景点区域的发展策略

景点无法覆盖的区域应根据现实情况发展有管理的农业和加工业。

蓟州区农业发展首先应结合地形分布的不同特征,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导向的分区种植的模块化农业,进一步深化“东部生态高效农业+西部苗木花卉+南部设施蔬菜+北部旅游休闲”的格局,通过产业集中化获得规模效益,同时对休闲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系统的整理规划,设计农业休闲方案,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项目,例如乡村花海、果蔬自摘等,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其次要注重延伸产业链条,区政府通过加工补助政策的引导, 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促进农企合作,并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促进冷链物流运输体系的完善与运用。最后要加强对具有当地特色的龙头企业的扶植与绿色龙头企业的培育,按照绿色经济运作的要求进行重点扶持,产生产业带动能力,最终形成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蓟州区品牌。

加工业以周边京津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输出健康优质的绿色食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在京津地区已有的名气加大宣传,尤其要重视口碑效应。采取部分加工流程有管理地对外开放参观等方式,对外提升蓟州区绿色健康食品的品牌信任度,对内充分利用外部监督对自身食品质量要求的促进作用。其次辅助以集中化的旅游纪念产品加工业,加工有纪念意义和品牌符号的功能性产品,注重产品的内涵和教育性,区别于国内其他景点常见的旅游纪念品,通过统一完善的区内物流网络配送至各个景点。

除此之外要大力发展蓟州区内外交通,打破长久以来自驾游形式垄断蓟州区旅游交通的模式,吸引那些受交通限制的数量庞大、需求旺盛的顾客群体,如老年人和学生群体。区外建设蓟州区旅游的铁路和公路直通专线;区内增大公共交通工具供给的数量和频率,提升游客在不同景点间参观流动的便捷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 史佳林,张磊.天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7(04).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探析电商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与促进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新形势下资本运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