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于六盘水“三变”创新改革模式推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

2018-05-14范贤坤余婷肖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三变乡村振兴

范贤坤 余婷 肖波

[摘 要]我国是农业文明的古老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国民生计的根本,在十九大会议以及相关中央文件中都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当前贵州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就是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一个经过实践验证,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有效模式。本文以六盘水“三变”改革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研究对象,展示和分析了在改革过程中村落景观建设的成效,为我国其他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的道路探索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变;农村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形成环境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几十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向着高速、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要实现经济强国的目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2年,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新战略在党的十八大中被明确提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文件中,将打造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城镇化,城市、农村相互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提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公布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工作报告中说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同志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中央对贫困山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西部六盘水市的大部分乡村,因长期的地域和传统文化思想的限制,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进一步造成耕地流失,使得农村经济十分落后。在重重困难面前,在国家、地市等各层面指导下,六盘水市乡村建设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及就业形式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胆探索和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即三变改革为主要路径的山区村镇改革发展新思路。

新型城镇化一直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和一种战略思考。在改革和探索中总结出新型城镇化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地域生产力有效分工的体系、区域特色文化动力要素的彰显、传统特质与乡土文化的留存和传统农民转化为市民等特征。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六盘水市的乡村虽然没有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但有着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将本土文化创新并凸显特色,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特色魅力乡村,这是六盘水市的村规划设计站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必须思考的核心内容。三变改革成为振兴六盘水乡村发展的特色战略方针,其中“资源变资产”即“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前提下,开展改革探索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通过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进一步对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把全村集体用地,如:山林、土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进行盘活,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土地等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股金”即在资金的使用性质和用途不改变的前提下,把政府的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扶贫类及发展类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者村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到各项经营主体,使农民享受股份权利,形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则是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金、资产、资源、技术等入股到经验主体中,参与分红成为股东。六盘水从2014年以股权利益带动村民进行改革建设,通过村民及政府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平台,结合各村落的自然山体、文化特色等资源优势、传统农业转化为生态产业化优势、经济组合优势,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规模化并形成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景观基地,推动农业与区域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形成优美宜居村庄景观,推动农村山地自然景观的发展形成旅游休憩地,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农业生产的增收、村集体经济的增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提升和农民生活的提升。

2 “三变”改革下农村景观建设成效

2.1 农村景观的构成

农村生态景观是农村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的有机和谐共存。我国5000年的农耕文明,农村是农耕文化的主要载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采用生态农村及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其生产技术、模式等也在紧跟时代的发展而衍生出符合时代的资源整合模式,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持续利用,呈现农业生态景观与乡村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农村地区的植被、山脉、河流、森林、岩壁、荒漠等构成了农村自然景观,各地海拔、气温、地质等环境因子的不同致使农村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一些地区的农村远離城市,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较小,所以很多的自然景观在农村景观中独树一帜;长期的农耕文化的演变也凝结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出来具有文明特征的事物,如古建、古迹、传统风俗、民族区域语言、特色文化、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可以说是人类反正进程中的文化积淀。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农村的各角落都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烙印,体现出我国历史文化进程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特别是人类根据自然界的地形地貌、气候、地质等进行生产活动时形成的生产性景观是最直接地体现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而获得的成果,并能长期持续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景观,如人类改造自然形成的梯田、农业生产基地、经济林、观赏及体验式现代农业基地等等。

2.2 “三变”改革促进六盘水农村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成效

六盘水作为国家重点扶贫的对象,贫困人口41.65万人,占总人口的15.67%。为改变困境,六盘水乡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探索出“三变”改革创新思路。在践行“三变”改革模式下,六盘水市辖区内的87个乡(镇、街道)中的881个行政村,通过“三变”创新改革建了29个省级农业园,“三变”创新改革涉及覆盖所有园区。形成集体土地40.66万亩,集体林地14.31万亩,水域42.44万平米,其中有161.17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整合财政资金7.49亿元,村集体、农户社会资本60亿元参与入股,48.74万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3.97万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60.2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0.16万人)。在改革发展中六盘水农村生态文化景观产生了连带作用,山地村庄景观、山地农业景观、山地村落中的人文景观等的建设也在大力建设,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2.2.1 山地村庄景观。“三变”改革促进了六盘水地区山地村庄景观建设。“三变”改革与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运用“三变”改革思路在山地村庄景观建设得到改善及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水城县海坪的千户彝寨、盘州市的妥乐村、六枝特区落别乡的布依族特色小镇、百车河以及舍烹村等。其中六盘水的舍烹村,2012年改造共410户村民,贫困户多达254户,占该村61.95%,涉困人口414人。全村集体资产为0,村民的收入靠种植传统农业(玉米、土豆、水稻)等农作物,全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约700元,该村80%的劳动力外出谋生。在实施“三变”措施后,到2016年全村共有486户村民,贫困户仅52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2800元,集体资产包括60万现金和部分股权,无外出务工群体,出现返村迁移现象,村中现有劳动力就业率达100%。全村的收入来源由2012年传统种植(玉米、水稻)与外出务工转变为2016年的土地固定分红+股权分红+工资的收入;村庄的基础建设状况也大为改善;2012-2016年全村范围内,从4.5米宽1.6公里长的硬化路面提升到6.5米宽14公里长,路灯从48盏增加到500余盏现代化节能(太阳能)路灯,停车场从0增设至8个,同时建设有各种标准的饭店及宾馆若干;产业类型由传统种植转为山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全村资产从2012年的无资产到2016年的60万资金+部分股权,同时建有地标性标签——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变”改革发源地;村里通过合作社的方式组织农民从2012年到2016年创办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引导农民入股,把村庄的林地、山地、民族资源构建山地特色农业及乡村旅游。该村现已经建成投产的娘娘山国家4A及农业生态旅游区。该村的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建成,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使村里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2.2 山地农业景观。六盘水市“三变”改革中农旅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山地农业景观的建设。六盘水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为了发展壮大农村经济,通过将村庄中集体的资源和闲置的资产以及财政筹集的资金,把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股份等入股到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中,按股份的方式进行收益分红。利用资源与资金集聚开发茶叶、红心猕猴桃、刺梨、核桃、杨梅、樱花、商品蔬菜等种植基地,把长满杂草和裸露的喀斯特地貌盖上绿色的植被,各种基地的开发改变了村庄周围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农业景观。六枝特区落别乡抵耳村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以入股的方式投资到朝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以投资前三年每年8万元保底分红给抵耳村,第四年往后逐年递增1万元,递增最高分红点为15万元,得到的收益村集体占股份30%,60%用于扶助本村贫困家庭;六枝特区的郎岱镇将扶贫产业园种植猕猴桃产业化的30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以股份的方式入股到贵州天地人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共建6000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项目涉及四个村2919户 、10577 人和全镇贫苦户1755户、4986人,项目覆盖的村集体占股2%,土地入股农户占股10%,贫困户占股8%,预计项目见效后,土地入股农户户均增收2055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735元;水塘寨依托“万亩车厘子基地”及民族工艺,建设特色突出的牛角浪哨文化、滴水剑茶叶主题创意园等多个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落别乡勇祥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樱桃(车厘子)500余亩,挂果后收益的70%为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分红,合作社占10%,20%为联村党工委入股的土地收益,增加到村集体经济中和用于帮扶困难群众;盘县嘠啦生态农庄,以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观光为主,分区种植辣椒等蔬菜以及草莓、杨梅、人参果、葡萄、蓝莓等水果,并在农庄内建有休闲山庄、农家旅馆、农家乐,当地村民及游客能参与和体验乡村的农事生产生活;水城县19个乡镇3万多农户种植有红心猕猴桃,仅水城县米箩镇的润永恒农业基地所种植的红心猕猴桃每年产量8000吨,其收益十分可观,水城县米箩镇俄夏村的村民李如明,将自营承包的三四亩耕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到贵州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米箩镇建设大型种植猕猴桃基地,其本人投入到猕猴桃基地的种植与管理中,除每月固定的3000元工资外,在企业发展初期的前五年,他每年还可以拿到每亩600元的土地入股红利。

六盘水结合当前发展定位,主抓住现代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发展。全市坚持安全、发展及生态三条底线以生态产业化及产业生态化为发展前进方向,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猕猴桃、核桃及茶叶等产业。种植各类蔬果及中草药,在境内各乡村继续深化和优化“三变”创新改革,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近年来六盘水全市践行“三变”改革,積极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产业走上规模化及市场化,在此驱动下培育出种养殖业、加工产业、物流等以农业为基础的企业和特色农产品,促进了六盘水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兼容发展,并积极带动了该区域经济发展。就农业发展的增加值2013-2016年收益的从58.26亿元提升至125.49亿元,增速连续三年居贵州前列,粮经比则由2013年的51:49发展到2016年的32:68,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种养业向特色农业、由产品农业向旅游农业、由规模农业向精品农业的跨越转变。六盘水地区通过“三变”改革,改善水土流失,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负氧离子,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使贫瘠的山地形成独特富饶的山地农业景观。

2.2.3 山地村落中的人文景观。“三变”改革促进了六盘水地区山地村落的人文景观建设。在村集体经营主体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与体验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鄉村的各种资源相互配合,铸造特色美丽乡村。水城县的米箩布依族特色小镇及落别乡依托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旅游特色村,以布依族文化元素已建成牛角广场、农事体验馆、民俗博物馆、风情小镇;水城县玉舍海坪小镇以彝族文化为研发主导,建设有休闲、度假、康体等为一体的彝族文化特色小镇,建有“彝王宫”“土司庄园”“彝族火把广场”“圣火台”“彝族步行街”“彝族展览馆”以及易地搬迁建成的23万平方米1006户的彝族村寨,海坪村主要居住彝族同胞,该村将本民族文化及村里351亩集体贫瘠山地及水域以股份形式投入野玉海旅游度假区彝族风情街,现已经建成38个院落面积约19000平方米。海坪村以30%的比例进行分红(村民及村集体进行共同平分收益),景区占70%的股份,2015年村集体和村民公分收益150万元。现六盘水市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实体、户户有门路”的格局。在经营主体开发建设中,把山地村落中的民族文化资源、山体自然资源进行相互融合,形成山地特色的人文景观,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及传播,使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把山地乡村的资源整合创新建设出山体特色的人文景观。

3 “三变”创新改革对农村生态景观发展建设的启示及其价值

六盘水市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通过“三变”创新改革,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破解了三农中农村农民、资产及资源的核心问题。通过创新型建立产业发展平台及多种股权形式,整合了农村分散的各类资源,激起农民自主的积极性,让农村综合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施“三变”改革使零散的资源集中化,以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村等主体经营化,使得经营主体在经营时对村庄景观建设能从全村整体出发,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该村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形成促进农民的收入稳定增收、土地资源的集中助推现代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资金集中及管理主体化助推农村各类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变”改革模式下对现代农业的开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树立了特色乡村形象,促进当地农业景观建设及旅游村寨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储存资源,带动农民的增收,有效快速地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变”改革在践行中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也推动了山地村庄基础建设和景观建设的不断完善,促使村庄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增加了当地的农民收入、减少劳动力的流失,也营造出了留守儿童减少、家庭健康和睦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变”改革在遵循国家大方针大策略的环境下,依托区域文化特色有效地构建起宜居、宜游、具有特色乡村生活环境,真正做到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 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现代城市社会学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3(03).

[2] 刘远坤.农村“三变”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行政管理改革,2016(01).

[3] 付蓉.“三变”视域下的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发展研究[J].百家争鸣,2017(05).

[4] 汪志球.村子富了村民笑了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N].人民日报,2016-05-07(06).

[5] 六盘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六盘水调查队,六盘水党校农村改革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探索——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工作调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1).

猜你喜欢

三变乡村振兴
2022年重庆行政村“三变”改革试点将达30%以上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漫画
注重“三变” 学会“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