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序·有趣·有效

2018-05-14沈寿鸿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培育素养作文

沈寿鸿

摘要

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作文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三点,即有序、有趣、有效。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有序 有趣 有效

要问现代教育中哪一门学科教学最辛苦,无疑是作文教学。从命题、指导、批改直到讲评,每一环节都要花费老师大量的心血。语文教师的人生光阴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伏案批改作文中度过的。然而尽管教师教得很苦很累,但是如果要问哪个学科问题最多,还是作文教学。

2003年,我开始研究创新作文,主编《同步作文》一书,以“想象与创新表达能力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与教材同步训练的同时,鼓励他们关注生活、释放真我、放飞思维,进而提高作文水平。2008年,我申报并领衔主持了省教研第七期重点立项课题“作文教学高效性的研究”,致力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十几年的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做到有序、有趣、有效。

一、有序——循序渐进,让训练更有针对性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十分普遍,作文的训练与指导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计划,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训练序列。三个年级应分别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写作素养,围绕哪些训练点实施,往往没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很大,“写作”课便成了一门最自由、随意的课程。

那么,科学的作文训练的序列是什么呢?我结合写作流程与写作本质的基本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实施了层级性写作运程。

1.七年级:培育学生写作基本素养。

初中作文教学要从七年级起始阶段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扎扎实实地打好写作的基本功。

(1)狠抓“非智力素养”的培育。

一是培育整本书阅读素养。我跟学生一起读名著,一起阅读序跋,一起关注人物,梳理情节,一起写读书笔记,一起交流阅读心得。

二是培育坚持写作的素养。从广义的角度讲,写作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育学生坚持写作的素养,是希望他们把写作融进生命里,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每学期,我都要精选20篇文章编成集子发给学生,每个学期在班级或是年级搞一次习作展览。

三是培育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素养。要求学生带着心去读别人的作品,带着笔去记录自己的思考。每学期我都进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

四是培育“横平竖直”的写字素养。优美的文面自然会带来优美的观感,而优美的文面也是内心充盈的外在展现。因此我每天都要求学生练字十分钟,每周让学生完成一幅书写作品。

(2)狠抓写作素养的培育。

一是培育语言素养。语言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而任何语言的习得都是建立在前人的语言成就的基础上的。因此要想培育学生的语言素养,就必须以学习典范的文学名著为基础。常用的方法是摘录、仿写,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是培育生活素养。任何写作都是心灵化的写作,都是以“我”的目光观照世界,观照他人,所以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着力进行生活素养的培育。我常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跟大自然亲密接触,感知生活,理解生活,积累生活,从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培育思想、情感素养。任何文章都不是对生活最为本原的描述,而是最大可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而情感与思想的提升,既依赖于生活,又离不开阅读。我们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思想情感外,还常常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写读后感,写时事评论等,以期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情感认知,让作文更有思想,更有深度。

(3)狠抓个性思维方式培育。

作文是思想认识的表达,是个人情感的输出,是思维的综合反映。它具有个性,并且极容易表现出创造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思维方式及品质的培育,更是写作素养中的重中之重。有时,同一个文题,会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表达。培育学生思维方法、思维品质,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及独创思维等思维品质。如在培育求异思维品质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求异思维的活动规律并有计划地实施训练,即:侧向活动,不从正面而从侧面思考;反向活动,不从正面而从反向探究;隐向活动,不从显现部分而从隐藏部分开掘。

2.八年级:发展学生写作技能。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写作积累以及思维训练后,我着重训练他们的写作技能。

(1)口头表达训练。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会促进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在平时多加练习。主要通过主题演讲、概括内容、品析语句、美文推荐、主题辩论等形式展开。

(2)读写结合。

一方面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找到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等;另一方面適当模仿,在模仿中求新。古今中外的作家均强调创造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模仿,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特别可以模仿文章的构思技巧及语言表达技巧。针对经典文本的特质有机展开模仿训练,如学习了《散步》后,训练学生运用对称句式;学习《变色龙》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情节安排的摇曳多姿等。

(3)专题训练。

从整篇文章的写作技能和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两大方面开展训练。我先后开展了“选材:求新”“立意:求深”“构思:求巧”“修辞:求美”“描写:求细”“议论:求精”“标题:让你怦然心动”“诗歌:燃烧的激情”“随笔:心灵的散步”等专题训练。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九年级: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同样,作文创新则是毕业年级的终极指向。创新的元素体现出综合性、新颖性的特征,除了写作主体(学生)的因素外,施教客体(老师)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1)“文化”主题训练。

一改过去传统的以成长、自然、社会、家庭、校园等为主题类别的作文训练,而是训练学生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作文的深刻内涵等等。如围绕“根”进行了“寻根”“草根”“文根”等系列主题的作文训练,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向美求真的高尚情操与真挚情感。

(2)创新技巧点拨训练。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材料创新。写作时要选择别人想不到的或者别人没有写过的、属于你自己独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材料。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面对《我的妈妈》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按照一般的写法,写妈妈如何关心你,你夜里生病了,妈妈背着你去医院;你考试没有考好,妈妈没有责怪你而是耐心地与你谈心。这些材料虽然符合题目的要求,但是它没有个性,因为这些事情,天下的母亲几乎都会做。要写好这篇作文,就应该选取一些只发生在你妈妈身上的事情去写,不要人云亦云。这样写出来的“妈妈”就只是你的妈妈,而不是别人的妈妈。

立意创新。所谓“意”,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一篇优秀的文章必须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要尽可能地做到观点新、阐述深、思想真、情感浓,要避免常见、庸俗之意,能够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通过小中见大、对比见新、置换见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结构创新。结构的创新是指文章结构要有独创性,要反对四平八稳的三段式结构,也要避免司空见惯的总分总式结构。我们可以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进行谋篇布局,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新闻联播、打电话、采访等形式写作文,采用曲艺表演的形式表现学校生活,用写日记的形式反映家庭矛盾。

语言创新。语言的创新是指作文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通过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力争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才能避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现象。

当然,在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写作基本素养、写作技能、创新品质三方面不能截然分开,有时是浑然一体的。之所以这样划分三个层级,目的是便于在实践中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写作素质是基础,只有打好基础,养好“底气”,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而写作创新品质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的写作素养和写作技能。

二、有趣——动心动情,让写作更有趣味性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寓作文教学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快乐的操练之中,让作文教学变得富有趣味,变“习作”为“喜作”。

1.体验:走进生活,培养兴趣。

作文训练的广阔背景是现代生活。学生有了生活体验,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其乐无穷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和教会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强者,用极大的热情去观察、分析、体验和追求现代生活中的爱憎和是非,形成现代情感和现代认知,这就是所谓“情动而辞发”。于是,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

2.命题:拨动心弦,激发欲望。

“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作文命题,要最大可能地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看到题目就兴味盎然,产生写作的冲动,让学生愿意写、想去写、乐于写。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道作文题,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命题首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立足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其次,教师要注意作文命题的深度和命题创作角度的多样性,使学生既可从多个角度横向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又可在一个角度上纵向深挖,写出充满智慧和思考的有深度的文章。

3.课堂:巧设精选,妙趣横生。

课上的作文指导,也要有趣味。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描写揭示人物个性,反映人物身份,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训练:

步骤一:成功的人物语言描写不仅可以从中看出人物的性格,而且还可以看出人物的其他特征。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并仿照文中第一个人介绍自己的方式来介绍其他三个人。

你姓甚名啥?

街头小店里,有一部公用电话,打电话的人一个接一个。

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在电话里说:“我叫苏若甫,苏东坡的苏,郭沫若的若,杜甫的甫。”

一个戴着安全帽,背着工具包的中年人来打电话,在电话里说:“我叫马再新,( )。”

一个红光满面的男人,从小车里钻出来,拿着手机说没电了,也在这里打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我叫李美發,( )。”

一个提着青菜的老大娘来打电话,在电话里说:“我叫黄玉芹,( )。”

步骤三:学生交流。

生1:下马的马,再就业的再,创新的新。

生2:李嘉诚的李,美女的美,发财的发。

师:很好!谁说说老大娘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生3:黄豆的黄,玉米的玉,芹菜的芹。

4.评价:欣赏激励,多元立体。

在作文评价中,我始终坚持“发现、欣赏、激励”三个原则,运用 “含英咀华,亮点评价”“因人施教,分层评价”“教给方法,自主评价”“交流发表,多元评价”等方式,睁大眼睛看学生的作文,这样既呵护了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又放大了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保证了作文兴趣的持久性。

三、有效——关注过程,让指导更有实效性

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的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做到“读写结合”,因为熟能生巧。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不二法门。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无为”,更不能“缺席”。如果教师在学生写的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导,那么将大大缩短学生作文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遗憾的是,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重两头轻中间。有知识有方法没过程,即重视写作前的题目布置和写作后的评改以及空洞抽象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灌输,而对写作规律的传授,尤其是对某个具体的作文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问题缺乏有效指导。这样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扮演的是考官(出题),是裁判(打分),是法官(宣布结果),而不是教练。因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努力让作文教学“指导”的作用真正在课堂上发生。

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特别重视作文的单个能力点的训练,即把作文训练分解成字、词、句、篇等若干个重点、难点,然后各个击破。也就是说,通过分点训练来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对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不能只是泛泛地提出要求,还应落实到指导的过程中。如“学会描写”这个能力点,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描写要具体、要生动”,而且要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具体生动地描写。再如“学会选材”这个能力点,不只是让学生懂得“材料应该具体、典型、新颖”,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选出“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等。这些“怎样”的训练就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指导,将写作训练的一个个能力点设计为学生能够做的、愿意做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写作的知识,提高写作的技能。

譬如在训练描写“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作文教学时,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是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下列情景写一段对话:

初一女子4×100米接力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我们班前三棒一路领先,可到第四棒时,王利萍同学没能接稳,将接力棒掉在了地上,尽管王利萍拼尽全力,但还是将就要到手的冠军丢掉了,班上同学一个个议论纷纷……

二是当堂习作。

三是先请一两名学生展示交流,其他学生点评,指出问题,如对话未能表现同学鲜明个性,语言不够简洁精练,语态描写不够具体生动,等等。

四是根据点评意见修改文章。

五是再交流展示,学生点评。

六是师生重点评议一名同学现场范文:

徐书伟跺着脚,满脸涨得通红,气冲冲地说:“都怪王利萍, 到手的冠军丢了!”一旁的高一璇拍着桌子:“就是嘛!多好的机会啊!”前排的张浩听不下去了,冲着他们嚷着:“有本事你们去跑,我看你们还不如她呢,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坐在后排的班長房颖站起来,拍拍几人的肩膀,笑着说:“大家都别吵了,王利萍也已经尽力了,下次有机会我们再争取。”

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定点训练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学生普遍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再稍加训练后,学生笔下的场景、语句即能变得相当精彩起来。因此,作文过程中需要提升的环节实在很多,有时候问题就出在一些并不被关注的,但却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中。通常的训练很难到位,这时,就需要对这些重要环节进行放大,让学生在放大镜下全息解剖,让学生在定点的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提升能力。

有人认为“文无定法”。但是大量写作实践证明:文无定法亦有法,“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作文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也是可以认识的,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也就是“有法”。钱理群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种基础教育,中小学说与写的训练,是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法的,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的“法”的教育与训练,应该避免烦琐。我想,实现“有序”“有趣”“有效”,这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寻求作文指导的高效策略的共识与追求。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宝应县实验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培育素养作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