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反思:班主任思考力提升的快速通道
2018-05-14
实践让我们将阅读中获取的“应然”转化为“实然”,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班主任的思考力自然也随之提高。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班主任不仅要对失败的案例进行反思,还要对看似成功的案例进行反思。据观察,很多时候,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即使成功了,也不知道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白不是我的学生,甚至不在我们学校就读。小白父母在他小学时就离异了,但是仍共同承担着小白的教育。父母离异后,小白的性格变得内向。进入高中后,小白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始終不见提高。高一时的班主任认为小白成绩没能提高是喜欢打篮球的缘故,后来小白也很少打篮球,但成绩仍不见提高。接着,班主任又说可能是用的时间不够,小白就在父母的督促下泡在了书堆题海里,半年下来只有历史提高了十几分,总成绩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高二,文理分科后,新班主任说可能是小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小白在采取了班主任推荐的学习方法后,还是不见提高。最后新班主任给了一个“需要坚持到底,注意细节”的评价后就没有后续了。至今,小白的成绩仍稳稳当当的,提不高,也降不下。朋友联系我,让我帮着想想办法。
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约小白在周末交流了一个多小时。通过相互了解,建立初步信任后,小白非常乐意地做了一次词语联想:
人:事、物、男人、女人、小孩、老人、房子、家人、朋友、同学、友情、感情、睡觉、吃饭、迷路、上学、心情、未来、一切
网:篮网、猎人、鸟、枪、狗、陷井(阱)、网易、蜘蛛网、网络、蜘蛛侠、骗子、好人、善良、回报、报应、该遭、上网、渔网、漏网之鱼
跑:跑得快、扑克、冠军、金牌、荣誉、还乡、干瞪眼、走、走路、漫步、快跑、追赶、超越、赶上、卡位、冲刺、发力、冲线、第一
我初步分析,这次词语联想有以下特点:
(1)词汇不丰富,涉及面很狭窄,视野不开阔,多是眼前生活化的东西,很感官化,几乎看不到书面语,仅有三个成语。
(2)缺乏与学习相关的词汇。如没有抽象词汇,特别是关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概念性的词汇;没有专业名词,仅有几个地理名词。完全体现不出是一名高中文科生应有的词汇量和词汇水平。
(3)严重缺少大词。整个词语联想没有涉及民族精神、国家命运、生命成长、宏伟志愿等表现大问题的词汇。
(4)词语间关系简单。小白的词语联想几乎都是围绕着领词产生的,只有简单的表面联系,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跳跃。
通过这样的分析,再根据他平时的表现,我推断他的学科结构应该是这样的:需要积累的英语比较好;语文基础题能过关,但主观题特别是阅读理解和作文的分数不高;高中的历史和政治由于不再像初中那样只需要记忆,更多地需要理解与分析,变成了他的弱项;地理成绩要稍好一些,极大可能是兴趣的原因;数学是他最弱的学科,对做过的题目可能还好,对新题无从下手。
我逐一询问了小白各学科的情况,得到的答复与我的推断几乎吻合。我又询问了关于他所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作息时间、教师特点、作业特点、自习情况等,为他拟订了以下干预方案:
(1)根据当天语文课上新学的重点新词,特别是成语、谚语、名言名句,和英语课上学到的固定短语、句式等每日造句或者写短语,以提高对词汇和固定短语的运用能力。
(2)根据每周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政治的经济学常识、哲学认识论,以及地理学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知识加以分析和理解,写一份读书笔记或者分析报告。
(3)在数学上建立“例题信息库”,即把当天所做的习题完成后,再回头把所做习题的页码、题号写在例题旁边,并注明例题与习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能加强他对例题的认识,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还能加强他的分析能力,找到试题之间的变与不变。
(4)订阅《杂文报》或者《杂文月刊》,晚自习前的时间可以拿来读一读,特别注意文中新颖、尖锐、辛辣的论点、论调以及论证过程,重在思辨能力的提高,引起思维的碰撞。
(5)每日睡觉前冥想几分钟,回顾当天的所得,欣赏自己完成的劳动成果,自我满足一下。
小白爽快地答应了,并在家长适时的关注下完成得很好。一个学期后,年级排名由原来的900多名,前进到592名。孩子和家长都很高兴,寒假,小白主动约我散步聊天,高兴地与我分享了一学期以来的改变和收获。与上次相比,小白少了几分腼腆,多了几分自信和快乐。看着他的变化,我的心里也洋溢起大大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得意之余,我将此事写成案例请王晓春老师给予指导,本想因此获得王老师的肯定,没想到,王老师的回复令我无地自容:
从这个孩子的词语联想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印象:他的知识背景不宽,知识结构也不够好,思维能力不强,线性思维和平面思维比较明显,缺乏纵深,发散性不够,有些呆板。这些缺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看出端倪,但是做了词语联想就看得更清楚了。您的对策正是针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的,对症下药,所以见到了成效。不过我对这个孩子的非智力情况还是不大清楚,要是能做个早期记忆分析,就更有把握了。我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对一个人,只要没测他的早期记忆,就总是觉得不算了解他,测了早期记忆,心里才比较踏实。早期记忆是一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
王老师的点评很委婉,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干预只是停留在了智力因素层面,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王老师的话让我恍然大悟,小白的早期记忆我之前就采集过:
(1)爸爸说两科考试上了一定的分数就给我买电脑,我考上了,爸爸却没有给我买。
(2)每次去外婆那里,都要坐电梯多上一层楼,再走下楼到外婆家。
(3)第一次去成都晕车,一路上都在吐,一直吐到了成都。
(4)小时候和表弟在床上耍,不小心把他推下了床。
我当时初步推断小白很注重内心的感受,害怕失望、麻烦、痛苦、后悔,在后来与他的聊天中也得到了证实。他对周围人的行为敏感,缺乏自信心,有意回避能引起不愉快的事情,学习上不愿意深入思考,不愿意多付出,害怕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宁肯停滞不前。
我再次分析了小白的早期记忆,并有了新的发现:我之前的分析只停留在了第一感官上,只关注了4条记忆分别表达的意义。将它们整合发现,小白各种表现的本质是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对生活乃至生存有不确定感。这样的不安全感极有可能是父母离异后又分别组建了新家庭造成的。他的反应不是强烈外显,而是變得性格内向,温和乖顺,表面上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却对所做的事情缺乏确定感,不能提升自我的认识和意识,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只是诸多现象中比较明显的一个。
我对他的干预之所以有效,可能是无意中给了他确定感,让他的心安宁了一些。可这样的指导只涉及了认知方面,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没能深入到人格的整体结构,所以他所取得的进步就会有局限,甚至只是暂时的缓解,因为他成绩停滞不前的根源在心理而非能力。
如果小白成绩的进步能给他自信和确定感,那也算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接下来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我利用周末与小白约谈,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主要目的是让他把心中的疑惑尽可能地说出来。我引导他分析这些事情内在的逻辑关系,设法让他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其合理性,在他接受合理性的基础上再让他明白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建议家长与孩子增加交流,但要尽可能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的时候多给孩子坚定的信念。所以,我之前对小白的教育以及取得的成绩,都只是表面,对小白的认识和教育其实才刚刚开始。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再次反思,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可功利冒进。其次,这次特殊的“成功”教育对我触动很大,经过再次查找资料、进一步围绕早期记忆解读进行主题阅读,我对学生早期记忆的解读有了更深的认识:
(1)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了,要了解一个学生现在的种种表现,就需要探究幼儿时期以来的发展,这成为早期记忆在探究学生成长中的特殊意义。对学生早期记忆进行解读,实际是在探索学生心灵深处的本源。所以,要了解一个学生问题的根源,早期记忆必不可少。
(2)在解读学生早期记忆的时候,我们解读的重点就是看他的幼儿经历是偏向于思维,还是情感,或是感觉,或是直觉。了解这种偏向,就能明白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就能明白他遇到事情的“自动化”是怎样形成的,甚至是怎样运转的。
(3)既然幼儿时期的经历那么重要,那越是“上游”的老师越应该谨慎。因为在“胚胎”发展的初期,心灵既是脆弱的也是旺盛的,如同发芽的种子一样,强大的生命力能让他破土而出,直到长成参天大树;稚嫩的小芽儿又难以抵抗人们的践踏,不是夭折就是发育不良,终不能成为大树。为什么孩子越小问题越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却在减弱呢?为什么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举手者比比皆是,高中举手者寥寥无几,到了大学课堂,很多教授索性连问题也不提了。真的是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吗?可能我们一开始就走错了,我们总是想以我们的意志打造我们想象中的孩子的未来。我们忘却了心灵的本源,忘却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上帝”和“自然”。
(4)要解读学生生命成长的密码,就要找到心灵的“自然”,那份“自然”应该被敬仰,被敬畏。秉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才可能亲近那份“自然”,才懂得真正意义的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意思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是需要我们先感应那份自然,再在自然的怀抱下做符合自然发展的事情。一时间,我又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些词汇,如“以人为本”“和谐”“引导”“心路历程”“生命成长”……
我开始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越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案例,越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反思。历经这样的实践与反思,我的思考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越做越好。
在实践中反思,是班主任思考力提升的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