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生产系统管理的绩效指标研究

2018-05-14石磊

山西农经 2018年3期
关键词:管理

石磊

摘 要:伴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主动,不仅要开拓市场,也要从内部控制结构出发,落实更加系统化的生产管理体系,维护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本文对企业生产系统管理运行绩效指标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具体的措施展开了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生产系统;管理;绩效指标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3-009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在企业运维机制中,要结合管理体系和实际经济需求,建构完整的发展运营标准,按照规范化发展体系约束自身经济行为,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从而有效顺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发展趋势,促进企业的和谐化发展。

1 企业生产系统管理运行绩效指标的必要性

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要保证生产管理系统和常规化发展目标与企业同步,就要从内部管理结构和框架体系完整程度出发,整合协调机制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职能机构的运维体系和企业总体目标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尽管在生产计划周期开始时,生产结构还能保持稳定的状态,但是,在生产计划周期临近尾声时,一部分职能部门就会出现满足计划需求或者是订单项目而对秩序予以破坏的情况,这就导致整体生产流程受到制约,较为常见的手法就是加班、改变机器设置、改变交货目标等,而且一旦出现变动,就会对整体生产系统管理结构造成影响,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初期和生产末期企业运维的绩效评价结构并不一致。在生产系统运维体系的运行初期,会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以及机械的利用率等参数作为单个资源进行标准维护和系统化升级。在维护其实际价值时,也是利用批量生产对单个资源整合项目予以分析[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体系内,资源依旧保持独立,出现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较为常见,甚至会对生产结构和整个产品运维系统形成制约。而在生产系统运维体系进入末期,生产率标准会被企业借助效益指标予以代替,一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最终的交货要求,就会在减少产品批量的基础上,改变生产优先级结构,基本的生产计划被打破,工作体系和运维机制也会随之出现偏差,具体工作模型不能发挥其实际价值和管理结构,使得产业生产率标准和实际企业总体指标存在差异性。基于此,运维有效的绩效指标十分关键,能有效对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项目分析模型展开多元化分析,促进管理体系和周期波动的完整性。

2 企業生产系统管理运行绩效指标的方法

对于企业而言,生产部门是关键性组成部分,因此,生产部门的管理目标要和企业一致,并且其目标的建立要基于企业发展需求,确保企业能从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不同部门各司其职,无论是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还是设计部门、质检部门等,都要将管理机制和管控目标结合在一起。然而,不同部门之间会存在目标偏差。例如,某制造企业,财务部门会将发展目标设定为成本管理的最低化,一定程度上缩减成本和支出。但是,销售部门的目标是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市场份额等具体参数,要想统一就要将各个部门的目标作为次要目标,将企业整体目标结构作为核心主要目标,以保证企业能实现经济利益的目标[2]。

2.1 生产经济核算指标

结合生产系统决策的经济准则,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从而保证整体利益获取效果的实效性。

第一,要确定企业效益指标,结合财务指标衡量体系建立的相关参数体系结构。主要组成元素就是企业实际经济利润、企业资金利用率以及企业现金流量参数等。为了有效提升企业效益指标的实际经济价值,就要对三个指标予以系统化分析,确保指标应用的完整性。其中,利润是绝对性指标,资金利用率则是相对性指标,现金流量是判定企业目前实际经济水平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性标准。在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判定和分析的同时,要整合三者协调统一的关系,有效建构完整且具有实效性的统筹性监督管理措施,确保应用结构和完整性更加有效,从而直接优化生产决策,保证企业能按照标准化发展进程有序开展相关经济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真正提高生产系统管理绩效指标的综合水平。

第二,要确定生产经济核算指标。为了有效开展相应的核算工作,要对基础性活动予以判定和处理,不仅要对制成品销售项目、原材料采购项目、零配件采购项目予以关注,也要对原材料转化为商业化成品的加工过程给予重视,从而利用产出、库存以及运行费用三个指标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约束。1)产出。指的是在固定时间内销售处成品和原材料成本资金的差额,也被称为销售成品后的基本收益,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系统化调整。2)库存,主要是指企业为例销售目标而进行生产,且原材料出现了加工附加值,这部分资源包括原材料的最初价值。也就是说,在制成品出现积压问题后,其库存价值会逐渐减少[3]。3)运行费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库存转变为产出过程消耗资金项目,在运行费用体系内,直接人力成本、间接人力成本以及库存持有成本等都是基础性资金体系,要将成本核算项目和具体情况进行整合,从而利用更加有效的分析机制对指标、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予以判定。正是由于三个指标是分析企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从整体管理效果和经济影响力出发,利用产出和运行费用的差值判定最终利润,从企业发展全局对具体生产决策进行分析,整合运行体系和库存管理项目的实际价值,真正建构更加有效的监督管控体系,确保指标研究项目的运维结构更加有效,实现评价目标和维护管理水平。

第三,要对生产竞争指标进行研究。在对市场予以系统化分析后,企业要想有效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就要对竞争优势的具体形式有明确认知。在常规化生产项目建立后,要生产质量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加准确的交货时间、完善产品价格体系等,也要为用户提供更多产品选择,建构完整的产品运维机制,从而迅速寻找并锁定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类型,提高交货速率和产品运维管理的可靠性,真正建构市场管理机制,保证生命周期的最优化,也为库存管理体系和实效性升级提供保障。

2.2 生产系统管理指标

在企业运营机制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要建构更加具有实效性价值的生产系统管理体系,维护绩效评价指标。首先,要对生产经济核算指标和生产竞争指标予以区分,后者将质量体系、交货结构、成本控制机制、柔性管理项目和创新发展水平等作为基础性管理要求。在整合生产系统管理指标的过程中,要积极关注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连接水平[4]。若是从产出项目分析,则竞争指标是增加生产系统产出的基本动力元素,需要企业结合市场管理需求提高竞争力。若是从运行费用角度分析,则要对生产质量予以监督,整合返工现象,避免不良施工操作和运维机制的影响,提高企业生产系统管理流程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行费用对后续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为提升交货可靠性展开系统化管理和分析,减少影响生产质量的不良因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从优化运行机制,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整合库存管理项目的实际价值,保证生产系统竞争水平能和实际要求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提高企业竞争力,维护整体利益,提供更加高速且低成本的产品运维机制和管理指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学军,黎文,叶广宇,等.企业生产系统管理的绩效指标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3):35-36.

[2]杨喜富,姚庆.节能绩效指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2013(07):56-58.

猜你喜欢

管理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5S管理在QC实验室中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应加强学校的统筹管理
GWMA(环球财富管理师·2017/2018)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