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昔对比中追寻理想的教育
2018-05-14梁好
梁好
《教育艺术随想录》是李希贵的第一本著作,其间的文字是20年前他在高密一中任校长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以及教育管理花絮,时隔20年,重新修订出版,不禁让人感叹岁月匆匆。再版的《教育艺术随想录》在原有的每篇文章后面加上了长短不一的续篇,这些大都是李希贵走进十一学校之后与同事们的最新探索,有对20年前的修正,更有完善与拓展,让人耳目一新。
如,在《开一条服务热线》一文中,李希贵写道,在学校后勤管理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方面总务处的维修工整天忙得团团转,跑了东楼跑西楼,修了楼上修楼下,顾了教室顾不了宿舍,而另一方面,师生又经常抱怨找不到维修工,师生与后勤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对此,学校在教学楼后设置了一个“物资维修联系箱”,方便了师生,提高了维修效率。
20年后,李希贵再来反思这个举措,并没有仅仅从纸条联系发展到网络技术手段的变革层面,而是提出“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及时性问题还在于谁来评价维修人员的工作业绩,所以设计什么样的量表,让被评价者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业绩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被服务者是谁,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这才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评价机制形成后,才可能创造出更多更适切的联系方式”。
这就是具有卓越远见的教育改革家的管理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突破技术的局限,把眼光放在管理机制的审视与架构上。事实上,只有管理机制的优化,才能催生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李希贵的《教育艺术随想录》中,更值得揣摩与玩味的是对育人本质的探索,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20年前,时代不同,教育的环境不同,教育的理念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此,李希贵并没有回避当初的青涩,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理念的偏差,以更理性的态度对一些教育问题提出更适切的解决方法,这不仅是对20年前教育的回应,更是对当下教育的指导。
20年前,李希贵提出实施“无过失计划”,以周为单位逐步杜绝学生过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力求造就完美无缺的学生。20年后,十一学校提出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包容与理解。不求完美的教育,实质上正是向教育的本质与理想的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虽然学生的犯错机会明显增多,但是,学生在犯错的过程中收获的是经历与成长。
书中类似的篇章不胜枚举,《为学生树立校明星》讲述李希贵在原学校为了激励学生,为学生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开展“每周一星”活动,让校园形成一种人人学先进、个个争先进的局面。如今的十一学校对这样的教育活动加以改进,坚持推出“每月百星”。“百星”的遴选并不是以“品学兼优”为标准,而是以在某一方面有良好表现为标准,一年下来有一千余名学生被表彰。由此可见,李希贵将教育的眼光放在大部分学生身上,以更广阔的教育视野以及更深切的教育情怀给予每一名学生出彩的机会。
这部书最有意义的是每篇之后的“今日反思”,从今昔对比中,可以触摸到李希贵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感受到一种扎根实践土壤的教育理论生长过程,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更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