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5-14任铁军

山西农经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城镇化培训

任铁军

摘 要:隨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农业现代科技推广与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提出了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对策

1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现代农业视域下,既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懂得农业生产管理技能,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农民作为终身职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的从业人员。

从个体主观意识层面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强烈的市场化意识,能够在农产品生产与经营市场中灵活应用自身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从生产和经营方式层面来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科技,注重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1]。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实意义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出现根本性转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高效农业设施及农业科学技术被应用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培育一批懂技术和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3.1  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大部分农民很少接触外界信息和新鲜事物,生活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外流动,进一步造成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经费,主要源于政府财政拨付,资金收入渠道单一,无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同时,经费应用面广,培训资金常常不能及时到位,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不接轨,使培训机构难以良好运转,甚至会出现学员自费培训现象,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培育职业农民的积极性[2]。

我国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对参训农民、培训团体和管理机构等多方主体的扶持保障政策。在职业农民准入方面,制度保障也较为欠缺,大大降低了农业的吸引力。

3.3  参训学员遴选有待完善

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农民荒”现象,培训学员水平不一、年龄差异大、学历层次不齐、产业规模不同等因素,严重影响培训效果与质量。同时,培训学员数量大,跟踪服务存在措施不力、覆盖面不广等情况,难以深层次强化培训学员创业指导工作。

4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4.1  转变农民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农民转变陈旧思想观念,不惧风险,敢于创新,摒弃传统小农观念。在职业农民的教学和培训中,应注重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

4.2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应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多渠道筹资培训经费,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遵循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鼓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骨干参与其中,按照自身优势与特点,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此外,地方政府部门应逐渐完善培训机制,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健全扶持政策体系,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致富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当地农民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4.3  加强培训学员遴选,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进一步强化培训对象的遴选,通过基本选择指标的设定,保障培训对象有一致的需求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分类培训,有效解决培训学员的差异性问题。同时,组建跟踪服务指导团队,不断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和效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及QQ、微信等新媒体为培训学员提供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讯息,逐步扩大覆盖面,使更多的学员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胡焱,王伯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7(08):148-152.

[2]周自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07):85-86.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城镇化培训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