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等,也许花会开
2018-05-14袁定蓉
袁定蓉
问题:为什么忽然想要出国留学
这一天,我接待了一对中年夫妇的紧急来访。他们都是教师,是为自己孩子的问题来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竟然如此十万火急?
原来,他们正读高中的儿子,忽然提出想要出国留学,父母不同意便开始大吵大闹,甚至以跳楼威胁父母。这还了得?父母心惊胆战,一夜没睡好,今天就请求我破例優先安排他们的咨询。
这对父母求助的愿望非常强烈,母亲说起话来就像连发的机关枪:
我们孩子从小就好面子,可是,学习成绩又不是很好,在班里排名到了下游,主要是理科尤其是数学不好。但是,他并不愿努力,高一的时候他总是说,到高二可以不学理科,名次就会上去了。孩子就这样幻想着高二的好名次,不肯努力。我们也心存侥幸,整个高一都没有管他的学习。结果,到了高二,一考试名次还是在后面。这下,孩子就很受打击,很失落。这时候,我们也开始管他的学习了,晚上甚至和孩子睡一个房间,就怕他不用功。为此,我们经常发生冲突,争吵起来孩子就闹:我烦着呢,你们怎么还这样对我?
这样闹了几次,几天前,孩子忽然提出要出国留学了。我们不过是普通的职工,哪有这样的条件?再说,出国也不是随便就行的,更得好好学习呀!孩子光想出国,却不知道努力学习,这怎么行?我们不同意,他就和我们急了,又吵又闹,竟然让我们卖房,还说如果不同意就跳楼不活了。
我们知道,孩子就是在逃避。孩子虚荣心特别强,又不知道努力,有点困难就想逃避。
听到这里,孩子的父亲一个劲地点头。
看来这对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心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从母亲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来,男孩提出出国留学确实是为了逃避眼下的学习困境。从某种角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就闹出国,这到底还是有些反常。男孩为什么有这样反常的表现?他的反常行为背后更深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探析:从小就要星星不给月亮
男孩的父母对此也是困惑不解。我请他们谈谈孩子成长中的一些情况,以便摸清孩子心理问题的来龙去脉。
于是,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
在他们家里,到男孩这里已经是三代单传了。不难理解,爷爷奶奶非常疼爱他,从小就是要星星不给月亮。吃的,玩的,穿的,男孩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男孩都上中学了,有次为了要一身名牌衣服,就像小娃娃一样坐地上哭闹,最后还要割腕。有一次为了买手机,父母开始不同意,男孩就用头撞墙。结果,男孩每次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男孩妈妈是小学教师。男孩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妈妈的班上,受到许多特殊待遇。
上了初中,男孩离开妈妈很不习惯。有一次,男孩忽然想要调座到第一排。可是,他自己不跟老师讲,而是回来央求妈妈。妈妈虽然开始不同意,可还是给老师打了电话,满足了男孩的要求。后来,男孩提出想换班,当教师的妈妈又一次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说到男孩的学习,以前都是妈妈陪着。虽说小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是一直没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缺乏主动性。所以,初三的时候成绩就一般般了。
中考结束了,男孩成绩没达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可是,男孩为了面子,提出要上重点高中,而且态度非常坚决。父母虽然知道这是不好办的事儿,但最后还是调动各种关系,让男孩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再一次让男孩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男孩上重点高中后,几次考试名次都是最后几名,他幻想着高二文理分班后名次会前进。但是,并没有梦想成真。于是,男孩又提出上普通高中,如果到普通高中,或许名次就可以靠前了。父母又一次把男孩转到了一所普通高中。结果,一个学期过去了,男孩的考试名次并没有像幻想的那样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在下游。就是在这时,男孩开始闹着要出国留学。
最后父母评价说,孩子就是这样,想什么是什么,想一出是一出……
诊断:根本原因是心理幼稚化
现在,男孩闹留学的来龙去脉就比较清楚了。
虚荣、任性、逃避都是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心理幼稚化,人格幼稚化。就是说,他的心理还停留在一个小娃娃的水平上,理性的思考,成熟的思维,成人的担当,人生的责任,所有这些,都还没有成长起来。一句话,心理成熟没有跟上生理成熟。
男孩的心理为什么没成熟?
孩子的父母很快又有了领悟,用他们的话说,就怪孩子的爷爷奶奶。
不错,隔代教育确实容易陷入溺爱的误区,爷爷奶奶的溺爱确实给不少孩子的教育带来麻烦。但是,男孩的心灵没长大,不能仅仅归因于爷爷奶奶。很明显,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是主要责任。
父母的问题在于,对孩子的成长呵护太多,溺爱太多,包揽太多,剥夺了孩子心灵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成人给铺好路,孩子想什么,成人就满足什么:想名牌,父母给买了;想调座,父母给换了;想上重点,父母给办了;想转学,父母给转了……孩子想既然父母什么都可以办,还没有见过父母不能办的事情,所以,当孩子想到出国留学的时候,自然认为父母也该给办了,也能给办了。可是现在,父母居然说不同意,不给办、不能办,孩子怎么受得了?以跳楼要挟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策:不再给孩子当铺路工
沟通后,男孩的父母表示理解和赞同。转而,他们提出了最关切的问题: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面对他们的问题,我先说起了狐狸和老鹰的故事。据说狐狸和老鹰,它们把孩子养到一定时候,就会狠心地把孩子赶走。男孩父母立刻领会了我的意思,说:“我们真应该学学狐狸和老鹰。”是的,做父母的要学很多动物,对孩子该狠心时狠下心来。放手让孩子成长,放手让孩子面对,放手让孩子承担,放手让孩子学会生活。一句话,不要给孩子当铺路工,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走。
具体怎么办呢?
第一步是近景对策,让孩子自己对出国留学问题做一番调研。家长先不要简单否定,让孩子自己做调研,网上查询、专业咨询、伙伴交流等,什么形式都可以。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让孩子自己弄清楚出国留学的利与弊,弄清楚出国留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最后让孩子拿出一份“可行性报告”。可行,家长全力支持;不可行,孩子很可能就会自动放弃。这个调研的过程,家长一定不要越俎代庖,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面对自己的生活。
第二步是远景对策,抓住时机给孩子补课——学习为自己负责。把前面的调研作为一个契机,开始为孩子的心灵补课,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这就需要父母深刻认识,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并且做好爷爷奶奶的工作,为孩子创造一个促进自我成长的家庭氛围,激发孩子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事实一再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主自立的强大潜力。
男孩的成长是可喜的。不久后的一个周六晚,男孩的父母拨通心理咨询专线,说孩子为了出国的事情,真的做了不少调研,最后自己放弃了。而且,孩子好像也长大了不少,有点男子汉的样子了。事情就是这样,只要父母肯放手,敢于让孩子自己担当,孩子会比我们预想的要棒。
不要给孩子当铺路工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马志国
与教师共同深入探讨
也许不少读者朋友已经发现,这个案例再进一步探究下去,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男孩母亲的教师职业,看似给孩子的成长帮了忙,其实添了乱。
我们不难看出,男孩父母给孩子铺路,较多的是靠母亲的教师职业。男孩小学时在妈妈班上,受到的特殊待遇自不必说。到中学后,男孩说调座,父母就帮忙调座;男孩说换班,父母就帮忙换班;男孩说上重点高中,父母就帮忙上重点高中;男孩说转到普通高中,父母又帮忙转到普通高中。当教师的人都知道,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办成的。而男孩的父母之所以能够办成,很明显与男孩母亲的教师职业分不开。男孩父母就是过度利用了教师职业特权。
父母过度利用教师职业特权,让男孩在学校里成了一个“特殊公民”,让男孩以为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没有办不了的事。长此以往,让男孩形成了想什么是什么的幼稚化人格。他不能理解,父母不过是普通教师,那点所谓的教师职业特权在出国留学的事儿上,一点儿也不管用了。
男孩的问题,可以说是父母的“教师职业特权意识”惹的祸。这样利用教师职业特权的故事并非个案,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仅就心理咨询案例看,有的教师把孩子特意安排在自己班上,甚至有的教师随着自己孩子的成长,从小学调到初中,从初中调到高中。当然,还有很多教师通过职业方便,不是把孩子安排在亲友任教的班上,就是与孩子的老师建立特殊关系,从而让老师给孩子特殊关照。一般來说,老师也会盲目作出回应,真的给孩子特殊关照。
成人如此利用教师职业特权,结果如何呢?除了像前面案例那样,导致孩子人格幼稚化外,更多的是让孩子人为地蒙受了更多更大的心理压力,反而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妨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师朋友们,假如我们的孩子也该上学了,我们怎么办?假如我们的亲友把孩子安在自己的班上了,我们怎么办?为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请三思。
和孩子们一起读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文章中种树人总是不定时、不定量地给树苗浇水,为的是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他这种奇怪的做法给我和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父母也应该学习种树人的智慧,让孩子们在不确定中生活,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等一等,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
小时候,孩子学走路摔倒了,我们习惯快速地把他扶起来;上学了,我们习惯帮他收拾整理书包;学习遇到难题时,我们习惯坐在他身边及时帮他解决……太多的时候,家长急切的心情渐渐让孩子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耐心。殊不知,有时孩子摔倒了,如果看见没有大人来扶,他会慢慢爬起来;有时孩子遇到难题,因为大人不在身边,他也会慢慢学着去思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妨在一旁看一看,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会“柳暗花明”。
看一看他遇到的是怎样的困难,是不是靠自己就能解决。看一看他遇到困难时,是焦急,还是不急不躁,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想办法。掌握了孩子的状况,家长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他,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等一等,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家长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面前,帮助他解决问题。但有时孩子向家长诉说,并不是想让家长解决,而是和家长交流,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曾经有位家长,听孩子说她和同学闹了矛盾,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还没弄清楚事情缘由,就打电话给另一位家长,把那名学生批评了一顿。结果,第二天两位家长闹到学校,两个孩子站在家长旁边特别尴尬,很不自在。后来了解到,其实只是孩子之间发生的一点小矛盾,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如果家长听到孩子的诉说后,能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帮她出出主意,第二天也许一个微笑、一句“对不起”就可让孩子握手和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等一等,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家长总想扫除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切障碍,让他们畅通无阻地走在康庄大道上。有的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不忍心让孩子受委屈,看不得孩子愁眉苦脸的样子……总之,包办代替一切。每个家长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长做不了孩子一世的保护伞,而培养的能力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小问题可以等一等,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较大的问题,不妨和孩子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班上有时可能会出现个子高的同学欺负个子小的同学的现象,家长知道了肯定特别担心。有的家长就直接到教室把大个子同学教训一顿,也许会起到一时的震慑作用,可是自己的孩子依然胆小,不敢也不会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其实,家长可以静下心来听听孩子说一说事情的经过,帮他分析原因,给他支支招,教他从大声说“不”开始,尝试着用愤怒的眼神去大胆直视高个子男孩,尝试着用智慧的方式去还击,尝试着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别人的欺负。
等待,不是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坐视不管,而是收起一颗急躁的心,如同种树人一样,用智慧的方式练就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等一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一定会傲然绽放。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