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教师之爱
2018-05-14严盈侠
严盈侠
“爱生如子”一词很好地阐释了教师之爱。然而,教师毕竟不是父母。父母之爱,基于血缘关系,是无条件的;教师之爱,则是一种选择,是有条件的。父母将孩子送到教师这里,是希望孩子在教师这里获得发展。用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话来说,父母之爱,更侧重于母性之爱,而教师之爱,则更侧重于父性之爱。前者重在保护,后者重在发展。
因此,不成熟的教师之爱,典型的表现就是“妈妈型”:呵护照顾,无微不至,学生也愿意按教师的想法去实践。这类教师往往为学生牺牲很多,潜意识里觉得学生欠自己的,如果学生表现不好,首先是对不起教师。学生当然也明白这一点,如此,相互师生之间就结成了一种潜意识的契约:我听你的话,你对我好。
这种模式在小学低段尚可,因为孩子刚进入学校,需要安全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处在熟悉学校规则的初期,还需要教师引领,处于“我想获得奖赏”“我要做个好孩子”阶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段甚至中学,学生逐渐熟悉规则,甚至参与规则的制订,形成了自己的内在原则,如果仍然是妈妈型教师,就可能妨碍孩子的发展。爱心只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但不是核心。所以,有些爱心型班级,师生关系一直很好,但学生究竟在智力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就不好说了。
那么,一间教室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不应该是爱,而应该是“伟大事物(知识)”。学生生命的焦点应该被导向事物(知识),去“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妈妈型教师可能还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控制,爱成为控制学生的手段。学生如果没有听教师的话,就会承受很大压力。二是分亲疏远近,由此很容易滋生一些“爱恨情仇”。
那么,什么是成熟的教师之爱?
成熟的教师之爱,以接纳为基础,以公正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
接纳每一个学生,无论他长得是否乖巧,成绩是否优秀,与教师是否亲近。尤其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轻易把學生推到对立面,不是“你不对”,而是“我来帮你”(“我爱你”的另一种表达)。不分远近亲疏,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对那些喜欢套近乎的学生,有意地保持一点距离,对那些不自觉离教师较远的学生,增加关心,不因成绩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微妙平等地处理关系和施加影响,以寻求某种平衡,这也是一种爱的艺术。最终,不是为了让学生终身感激。爱的目的是“离开”,是“目送”,是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智力领域、精神领域、创造领域,而不是在关系中停留。
成熟的教师之爱是一种自由的爱。它不仅包含了人性的善,更包含了经过专业训练之后的洞察,是对个人感情以及师生关系的理性驾驭。在这种自由的关系中,爱是阳光的,培育着热爱与尊敬,最终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师生因为这场相遇不断变成更好的人。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