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课的使用情况研究

2018-05-14周蓉蓉王家凝黄舒翎

山西农经 2018年7期
关键词:网络课程互联网+互联网

周蓉蓉 王家凝 黄舒翎

摘 要: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认知程度与使用情况,本研究对南京市9所高校的108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的接受度很高,但是还存着学生的认知程度只停留于表层,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网课高收费制,广告繁多,缺少师生互动等诸多问题,本文为解决我国高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教育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7-0112-05 中国图书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以“MOOC”为首的网络课程这一新兴教学模式在近些年来席卷全球,教育资源全球化这一趋势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国内网课应用市场的潜力。至2012年“慕课元年”之后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极快。网络课程以其多样性、高质性和灵活性吸引了许多用户,与此同时,基于教育部提出的教育资源共享,大量高校、教育机构创办的公开课、精品课等亦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中国一些顶尖学府早已率先开通慕课,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而其余高校在近些年来,也逐渐将一些选修课试改为网课教学模式,形成传统课堂为主、网课教学为辅的新型高校教学模式。有学者曾预言,网课这一新兴教学模式将为传统式教育带来颠覆性的转变[1]。

可当我们着眼于网课近几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网络课程虽已有较大受众面,但大多数人对网络课程的认知程度仍然只停留于表层阶段,网课的学习间断不连续,导致大多数人的网课学习仅停留在碎片化学习阶段,而同时市面上的网课良莠不齐、大多网课缺乏配套的、系统的学习的引导措施与后续跟进,而较好的网课却实行高收费制。对此,我们迫切想要对网络课程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即通过对微课等网络课程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应用程度进行调查研究,探索网络教学现阶段在高校中的总体的认知程度与接受程度,以及网络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存在的不足,从而寻找相应方法,促进网络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2 研究方法和对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消费者行为模型“需求—动机—行为—目标—态度”的递进式模板,确定了此次调查问卷的6大维度:基本情况、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意愿、影响因素、学习态度。根据以上6大维度,进一步进行了问题的规划与题型的分类,最终设计完成了涵盖21个问题的完整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二阶段抽样方法,在南京59所高校中,兼顾到大学城的地区分布不同和各个大学的不同性质,最终决定于3个不同大学城中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中各抽取1所211或985高校、1所普通一本高校、1所二、三本高校。

问卷采用自填、匿名、线下以及线上结合的发放形式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此外,本研究还抽取了20名“志愿者”(志愿者在性别、年级、学科分布状况与问卷调查的样本基本保持一致)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访谈结果与开放性问题结合,旨在对问卷结果进行验证并对产生原因进行探寻。

2.2 研究对象

基于年级、性别、学科等维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9所不同院校中每个学校随机挑选120人进行匿名问卷发放,共抽取1 080名调查对象。排除填答不完整、填答严重失误等失效问卷,合计有效问卷一共1 056份,样本具体情况见表1。

3 主要结果及分析

3.1 使用网络课程的动机

在所有看过网课的被调查者中,接近一半的人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使用了网课,可见高校的推动作用很大。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强调了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响应教改号召,南京很多高校开展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建设项目,南大还推出了经典著作的网课模式鉴赏课,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此外,考试培训的原因占到了26%,而兴趣爱好的原因只有21%。从整个统计数据来看,使用网课的动机中体现出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学生使用网课更多是因为学校要求和考试培训,由自身喜好自主学习的比例只有两成,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素质教育的这条道路仍需探索。

3.2 用户使用网课的行为

3.2.1 学生的自控自律能力对已经看完的网络课程门数的影响。从网络课程观看情况的数量统计来看,未完整看完1门课程者占受访大学生的 21%,看完1-2门的学生占到49%,只有 17%的学生完整观看了3 门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了网络课程未能非常有效地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生自律自控能力方面的统计结果的佐证:在自控自律方面,只有 1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强,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自控能力中弱水平。对两项指标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发现,学生的自控自律能力的强弱对于网课的使用情况及效果有着很大的影響,自控能力强的学生使用网课学习学习效果更佳,更能够起到辅助传统课堂学习的作用,实现网络课程真正的价值,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没有很明显的效果,这也是相较传统教学而言网课的一个劣势,进一步说明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深度仍然亟待提高。

为了探索学生的自控自律能力与已经看完的网络课程门数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采用卡方检验来的方法来判断,首先做下列假设:

原假设:学生自控自律能力与已经看完的网络课程门数相互独立

备择假设:学生自控自律能力与已经看完的网络课程门数不相互独立

从表2中可知,卡方值为15.337, P值为0.018,远远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认为学生自控自律能力与已经看完的网络课程门数不相互独立,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随之,为了解决自控自律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关于学生更倾向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主要是从平台的角度出发,分为了强制机制、惩罚机制以及奖励机制。62.8%的人选择了奖励机制,21.9%,15%的人分别选择了强制机制与惩罚机制。明显看出更多人因为奖励,例如在规定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可退费、积分奖励等鼓励行为,激发出学习积极性,说明网课平台适当奖励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增加学习动力。

3.2.2 观看网课的平台及时长。在所有使用过网课的被调查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平台依次是商业公开课平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其他的播放器或网站,它们的占比分别是38%、32%、15%。可以发现,商业公开课平台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两个占了将近七成的比重,而国外名校网站开放课程和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精选却只占很少一部分。对于国内大量资金投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精选,大家一般都是因学校要求而去观看,自主寻求却是在商业公开课平台。

经访问调查发现,大家对国家投入资金的网课平台不熟悉,且课程体系驳杂繁多,大家无从选择。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设立相关机构或者指定专人扮演网络课程选择的“引导者”[2],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这使得国家花费大力气的平台并没有发挥其足够的作用。而商业公开课的网课虽也是名目繁多,但因其宣传较好,很多平台大家更为熟知,使用率更高,所以商業公开课平台占比较高。

对于观看网课的时长,超过一半的人观看网课的时长在30~59min之间,大多数人观看网课的时长和传统课堂的一节课时长差不多,说明对于观看时长,传统一节课时长同样适用于网课,30~59min之间更为科学合理;还有一些人观看时长在30min以内,大多为碎片化时间学习,这正是网络课程的一大优势,弥补了传统课堂时间块式学习的不足;小部分人观看时长在1-2h之间及2h以上。

3.3 用户对于网课的意愿

3.3.1 使用意愿。在被调查的样本中,86%的大学生都使用网课,网课使用较为普及;但近八成的人“有时”使用网课,经常和总是使用网课的人很少。网课虽“火”,但其发展深度并不高,很多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

3.3.2 花费意愿。在网课收费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可以接受,但因为大学生群体经济能力不强,67%的人愿意付出的花费在200元以内;还有16%的人不愿意花费,原因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许多不收费的网课,他们更愿意选择不收费的网课资源做替代品。

3.4 使用网课的影响因素

从网课的优势与劣势调查结果来看,网课的便利主要体现在时间、场所的自由还有资源丰富,可以补充学习,劣势主要集中在收费、效率、广告、耗流量、课程质量五个方面,网课的优势比较集中,而劣势分散反映较多,说明现阶段的网课发展还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也多,尤其在收费和课程质量方面,缺乏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去规范。

在选择网课最主要的因素方面,近一半的人选择了“课件内容详尽、齐全”,这与在调查大家最常使用网课的哪一栏目的问题中,大家选择“课程文档”的结论一致。“课程文档”这一栏目是网课的核心,建设网课应着力提高课件的质量。还有三成的人选择了“名师教学”,中国的教育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并不均匀,通常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也分布不均,很多学生渴望能体验到“名师”的教学,而好的老师因其声誉和权威,也更受学生欢迎。网课这种不受地域人数限制的教学方式也有望缓解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中国教育公平化。除此以外,还有些人选择了“屏幕设计简洁美观”以及“提供专门的答疑区”,这些都可以作为改进网课的措施。[3]

3.5 对待网课的态度

3.5.1 对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教学与网课教学二者偏好性的关系。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10%的学生选择“暂无网课”,而选择“有网课”的学生中认为很完善的只占18%,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网课发展并不完善。可见高校中虽开设网课的比例较高,但质量高、让学生满意的并不多,高校的网课建设仍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网络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二者的偏向性上,很多人保持中立的态度,但40%的人更喜欢网课这种学习方式,18%的人仍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说明了高校学生对网课教学的接受度比较高,网课受众也较为广。

调查发现,选择暂无网课、有网课一般、有网课不完善的被调查者更喜欢网课这种学习方式的占比分别为36.9%、37.4%、32.6%;而有网课很完善的被调查者更喜欢网课的占54.1%,均比前三者的比例高,即对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网课的学习方式,所以初步来看,对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教学方式和网课二者偏好性有关。

决定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来判断对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教学方式与网课二者偏好性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联性。首先假设对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教学方式与网课二者偏好性是没有差异的,也就是不存在关联,即:

原假设:对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教学方式与网课二者偏好性相互独立

备选假设:对于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教学方式与网课二者偏好性相互不独立

从表3中可知,卡方值为45.408,自由度为12,P值为0.000,远远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认为对学校现有网络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教学方式与网课二者偏好性之间具有相关性。

3.5.2 对于网课发展的支持方面。在看过网课的903位被调查者中,希望网课的发展能够得到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的比例分别为41%、31%、21%。首要支持是资金支持,这一结论与收费是阻碍使用网课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呼应,所以网课的进一步发展也需着眼于收费的合理性;现阶段的网课后台开发技术不够成熟,费流量、易卡顿成为很多学生看网课的困扰之处,因此加强技术支持也是有必要的;网课现阶段的发展还属于“量变”阶段,很多学生对于各种媒体上宣扬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感受,因此希望政策更多支持[2]。

3.5.3 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在调查中,62%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希望建立统一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还有24%的人表示中立。可以看出多数的人对于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都持有积极的态度,从侧面说明了现有网课体系驳杂繁乱,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亟待完善,在网课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多多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并选取合适的指标,建设更标准完善的网课体系。

3.5.4 网课进入正式课程体系的意愿。随之,我们对是否希望网络课程这种学习方式进入正式的课程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64%的人希望网络课程进入正式的课程体系,36%的人不愿意,这一结果说明了高校学生对于网课教学进入正式课程体系的呼声较高。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虽然同意让网课进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但并不是希望网课取缔传统教学,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存在,形成以传统教学为主,网课学习为辅的多方面学习模式。

为深入分析该意愿的原因,我们以网课进入正式课程体系的意愿为因变量y, y=0表示愿意,y=1表示不愿意,自变量选取:

X1——网络课程的使用频率,x1=1表示有时,x1=2表示经常,x1=3表示总是

X2——观看時长,x2=1表示30min以内,x2=2表示30-59min,x2=3表示1-2h,x2=表示2h以上

X3——观看科数,x3=1表示没有一门,x3=2表示1-2门,x3=3表示3门,x3=4表示3门以上

X4——花费意愿,x4=1表示不愿花费,x4=2表示0-50元,x4=3表示51-200元,x4=4表示201-

1 000元,x4=5表示1 000元以上

X5——自控自律能力,x5=1表示弱,x5=2表示中,x5=3表示强

X6——对本校网课评价,x6=1表示暂无网课,x6=2表示有网课,很完善,x6=3表示有网课,一般,x6=4表示有网课,不完善

X7——与传统教学比较更喜欢网课,x7=1表示非常不同意,x7=2表示不同意,x7=3表示中立,x7=4表示基本同意,x7=5表示非常同意

利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得出结果如表4所示。

X3,X4,X5,X7的P值分别为0.017, 0.000, 0.035, 0.030,远远小于0.05,由此可以看出X3,X4,X5,X7都是显著的,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从回归方程系数可以分析出, x3的系数=-0.18<0,说明观看网课科数越多越倾向于让网课进入正式课程体系;x4的系数=-0.262<0,说明愿意为网课花费的越多越愿意让网课进入正式课程体系;x5的系数=-0.274<0,说明自控自制能力越强越愿意让网课进入正式课程体系;x7的系数=-0.167<0,说明相比传统教学而言越喜欢网课越愿意让网课进入正式课程体系。

4 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分别从学校、政府、平台、学生四个方面提出改善网络课程建设、发挥网课优势的建议。

4.1 学校建立有院校特色的网课体系

在专业课方面,建立网课的课程选择指导机制,选派专人进行课程选择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对接学生现有课程,将网课内容补充为专业课的拓展深化部分,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将网课纳入正式课堂体系的补充或拓展,使传统课堂教育能够与网课相辅相成、形成多方位新型教学模式。[4]选修课方面,多开展其他类别的网课,学生自主选择,老师创新网络教学方式,相对应地改变原有的单一纸质考核方式,尝试网考、语音答题等,最后将考核成绩与学分对接,真正使网课与传统课堂一样受重视起来[2]。

4.2 以政府为主体建设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网络课程

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打造专业的核心平台,将各个学校的网课建设收录到资源库中,删去重复课程,评选优秀网络课程;大力宣传普及,提高质量,消除学校间教育资源“壁垒”,共享教学资源,打造良好的网课环境;同时,打造中国特色的精品、核心网络课程,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4.3 从多方面着力打造多功能、完善的网课平台

平台界面设计简洁、美观,提高学生使用满意度;完善技术支撑,努力实现网课播放耗流量少、不卡顿的目标;设立答疑区、讨论区模块,增强师生间、学生间互动[5];支持相应的配套课件习题的下载,并注重保护老师的知识版权和学生个人信息不泄露[6]。

4.4 学生主动转变学习方式

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将网课和传统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网课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使用互联网为课堂前后预习复习、巩固知识提供方便,并利用网课拓展兴趣知识,成长为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宜强,于志慧,孟凡.大学生网课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7(19):124-126.

[2]缪子梅.网络课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基于对某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8-102.

[3]叶伟剑.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06):102-106.

[4]樊晓红.虚拟世界的学习行为研究——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

[5]陈健苇,宦成林.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调查研究——以2010 年评选的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

[6]罗金玲.物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物联网技术,2016(7):110-112.

猜你喜欢

网络课程互联网+互联网
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