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研究
2018-05-14谢赛有陈扬乐
谢赛有 陈扬乐
[摘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概念。通过文献分析提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的初始指标,应用德尔菲法邀请有关专家对识别体系各指标与该识别体系的相关程度打分,最终确定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求得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各指标的单总排序权重。将构建的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应用到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邀请相关专家对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各指标进行打分。最后计算得出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识别的综合得分Y=7.5705分,对照建立的识别标准,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等级为中等潜力型,并基于识别结果与青松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青松乡旅游扶贫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扶贫;精准识别;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青松乡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习近平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指的是在旅游扶贫的实践中要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致贫原因等,采用科学高效方式对其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基于以上几个大的政治背景,以及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旅游扶贫的措施,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实现扶贫目的。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贫困区域都有旅游发展的潜力,如果该区域有旅游发展的潜力又该开发什么项目?是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愿意或者有能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如果可以贫困户又能充当什么角色呢?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需要在旅游开发前进行精准识别。已有学者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研究还没有学者涉猎,因此本文希望在此有所突破。
2 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构建
2.1 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概念界定
关于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与方法,对其含义给出不同的解释。杨敏(2006)认为旅游发展潜力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在一定条件刺激下能够迸发出来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王兆峰(2008)定义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旅游资源、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区域旅游参与市场竞争并获得最大效益的潜能。于秋阳(2009)定义旅游发展潜力是指由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与作用,形成的一种在一定条件激发下能转换成竞争力和作用力的潜在能力。聂峥嵘(2015)认为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是指区域内旅游资源、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利益相关者等要素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迸发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
可以看出已有学者对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定义有两类:一是指区域已经发展了旅游产业,通过一定条件刺激下能促使旅游业更好发展的潜力;二是指区域目前还没有发展旅游产业,但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政策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要素,并且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该区域未来能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本文所指的贫困区域就是指目前该区域还没有发展旅游业的贫困区域。基于已有研究对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概念界定,以及贫困区域的特点,本文认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是指贫困区域在现有的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未来能够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在能力。
2.2 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指标体系确定
经过文献分析提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初始指标,以及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意见的征询与统计分析,最终确定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其中准则层有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7个指标,指标层有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空气质量等41个指标,如表1所示。
2.3 贫困區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不同层次承载不同的信息类型,而描述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子系统的具体指标在某一子系统中的作用程度不同,即各指标在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因此需要确定识别体系中不同指标的权重。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德尔菲法确定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各指标权重。
其权重计算的基本步骤是:①构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②构造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各指标层次单排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指标权重计算的方法与步骤,汇总层次单排序,及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得到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指标权重单总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2.4 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已经确定的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指标单总排序权重权重表,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2.4.1 从准则层各指标权重排序看,生态环境指标、旅游资源禀赋指标的权重较高,权重值分别为0.3314、0.2467,两者之和超过总权重的57%,说明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禀赋对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非常重要;其次为社会环境指标、政府支持力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149、0.1048,说明社会环境和政府支持力对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比较重要;再次是客源市场潜力指标、基础设施指标、以及未来保障力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0782、0.0643、0.0598,说明这三个指标对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相对不重要。
2.4.2 从指标层的单排序权重分析,在生态环境准则层中,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气候适宜度指标的权重较高,权重值分别为0.2497、0.2081、0.2065,三者之和超过权重65%,说明它们是是衡量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在旅游资源禀赋准则层中,资源知名度、珍稀奇异程度、观赏游憩价值指标的权重较高,权重值分别为0.2796、0.1994、0.1984,三者之和超过总权重的50%,说明这些因素是体现旅游资源禀赋高低的关键;在社会环境准则层中,社会治安状况指标权重最高,权重值高达0.6138,说明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决定了社会环境的好差;在政府支持力准则层中,4个指标的权重值相差不大,说明4个指标都是衡量政府支持力的重要因素;在客源市场潜力准则层中,旅游市场供给潜力、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指标的权重较高,权重值分别为0.3536、0.3228,说明它们是衡量旅游市场潜力的关键;在基础设施准则层中,安全设施、交通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及餐饮住宿的权重较高,权重值之和超过总权重的70%,说明它们是反映基础设施好差的关键;在未来保障力准则层中,旅游人才保障、基础设施完善保障、建设用地保障指标的权重较高,权重值分别为0.2056、0.1960、0.194,三者之和超过50%,说明这些因素游发展未来保障的关键。
2.4.3 从指标层41个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即指标层次总排序)来看,权重排序前10名的分别是空气质量、社会治安状况、水体质量、资源知名度、气候适宜度、珍稀奇异程度、观赏游憩价值、森林覆盖率、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供给潜力,其权重分别是0.0828、0.0705、0.0690、0.0690、0.0684、0.0492、0.0489、0.0345、0.0315、0.0277,它们之和超过权重总和的50%,说明它们是衡量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高低的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旅游发展中要持续关注这些因素的动态发展,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5 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识别
2.5.1 綜合识别方法。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中的单个指标,只是从某一个侧面来反映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每个指标的权重也只能片面的反映该项指标在识别体系中重要性,并不能对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做整体的识别,为了能整体识别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大小,本文引用综合识别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目标层总得分,识别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Y表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总得分值,Ij表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识别体系指标层中第j个单项指标的分值,Rj表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指标层中第j个指标的层次单排序权重,Wi表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准则层中第i个指标层次单排序权重,j表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中指标层的指标个数,i表示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中准则层的指标个数。
2.5.2 建立识别标准。根据上面建立的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识别方法,邀请专家对某一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的各指标打分,经过数理统计,可以求得该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但是多少分才算有旅游发展潜力呢,因此需要建立明确的识别标准。
参考已有旅游发展潜力的等级划分标准,将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划分为高潜力型、中等潜力型、过渡型、低潜力型、以及无潜力型5个等级,如表3所示。
3 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识别
青松乡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的西南方,东与白沙县政府所在地牙叉镇相连,西与昌江县相接,北至七坊镇,南抵南开乡,是海南省贫困县的贫困乡之一。全乡总面积276.5km2,其中超过100km2属于霸王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地。全乡辖6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13(少数民族8943)人、贫困户1988(少数民族1974人)人。
3.1 青松乡综合识别结果
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打分表发放,邀请相关专家主要包括青松乡政府官员、参与青松乡旅游调研的高校老师和企业经营者共计34人,参照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指标量化标准表,对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的各指标打分。发放专家打分表34份,回收专家打分表34份,专家打分表回收率100%,有效专家打分表34份,专家打分表有效率100%。汇总各位专家的打分表,计算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各指标打分的平均值,其结果见表4。
3.2 青松乡综合识别结果分析
3.2.1 本文引用综合识别法(多目标线性加权法),求得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为7.5705分,对照表3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标准,得出青松乡的旅游发展潜力等级是中等潜力型,说明青松乡具有较高的旅游发展潜力。
3.2.2 在准则层中,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中得分较高的是生态环境、政府支持力指标,得分指分别为8.2800、8.00111,说明青松乡的生态环境好,政府大力支持旅游;其次是社会环境、客源市场潜力、及旅游资源禀赋,得分值分别为7.6653、7.5250、7.3098,说明青松乡在这三方面条件也相当不错;得分较低的是未来保障力、基础设施,得分值分别为6.4338、5.1439,说明青松乡在这两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提升。
3.2.3 在指标层中,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珍稀奇异程度、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生态补偿能力、气候适宜度、生物多样性、政府管理能力指标得分较高,得分值分别为9.2647、9.1756、8.500、8.4118、8.2647、8.2059、8.0588、8.0000,说明青松乡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以及政策环境;但是基础设施中的各单项指标、以及居民环保意识指标的得分值均小于6,说明青松乡的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环保意识需要提高。
3.3 青松乡旅游扶贫建议
3.3.1 请专家好做青松乡的旅游规划。以上研究得出青松乡旅游发展潜力的等级为中等潜力型,但是并不能表示青松乡随便就能把旅游做好。因此,在开发旅游前需要请专家结合青松乡的地形地貌、资源特色、政策背景等科学合理地规划好青松乡的旅游发展。青松乡的旅游规划要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十三五规划、多规合一等大的发展方向相符。此外,青松乡境内有许多地域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国家的一级林地,因此旅游规划时不要触碰生态红线。
3.3.2 引进社会资本。青松乡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及政策条件,但是基础设施较差。因此青松乡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打造旅游吸引物,同时完善青松乡的基础设施,吸引游客的到来,为青松乡创造收益。但是,旅游规划、旅游吸引物的打造、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短期扶贫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大量的资本。这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更需要社会资本的引进。为了青松乡的居民尽可能大的
受益,可以要求企业在项目工程的建设聘用的员工中有百分之几是本地居民,使用的材料可以的话尽量使用本地材料。此外,合理科学地确定好利益相关者(政府、居民、企业)未来旅游收益的分配原则,确保居民能持续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3.3.3 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青松乡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旅游人才的管理与运营,因此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至关重要。从上面的识别结果可以看出青松乡的居民友好度、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都比较高,但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低,说明居民的素质还需要提高。为了旅游人才的获得,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本地居民专项业务技能的,持续教育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从外面引进需要的人才。
3.3.4 旅游扶贫先扶“zhi”。这里的“zhi”是指志、智、致。首先得扶青松乡贫困者的脱贫志向,只有贫困者有脱贫志向,愿意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工作,获得收入,才能保证脱贫的可持续性;其次得扶贫困者的脱贫智慧,贫困者要用一定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才能从事相关工作,获得收益;最后贫困者有了脱贫志向和智慧,勤劳工作,创造收益,才能实现脱贫致富。
4 结论
(1)通过文献分析提出了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的初始指标,再此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设计专家意见征询表邀请相关专家对该识别体系中指标层各指标与准则层各指标的相关性打分。经过两轮的专家意见征询确定了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3个层次,其中准则层有7个指标,指标层有41各指标。
(2)应用AHP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了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各指标的层次单总排序权重。据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对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环境、及政府支持力,而客源市场潜力、基础设施和未来保障力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说对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稍微不重要。
(3)将构建的贫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识别体系应用到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得出青松乡的识别结论。结果显示青松乡的生态环境和政府支持力得分非常高,其次是客源市场潜力、社会环境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得分,而未来保障力及基础设施的得分相对较低。基于识别结论及青松乡的发展现状,提出青松乡旅游扶贫的四个建议:请专家做好青松乡的旅游规划、引进社会资本、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扶贫先扶“zhi”。
[参考文献]
[1] 吴井光.对海南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思考[N].海南日报,2015-10-20(10).
[2] 薛定刚.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城市学刊,2016,37(1):36-38.
[3] 杨敏.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6(7):102-104.
[4] 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0):31-35.
[5] 于秋阳.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结构模型及测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5):114-119.
[6] 聂峥嵘.贵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J].梧州学院学报,2015,25(5):23-29.
[7]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河北: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8] 張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9]柯超,徐平,吴园莉,等.土石围堰施工应急能力成熟度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17,35(8):94-97.
[10] 刘明香,林怡,刘晖,等.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石狮市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6(4):52-56.
[11] 曾华锋,聂影.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林业经济,2009,4(5):50-53.
[12] 王泽宇,崔正丹,韩曾林,等.中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熟度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3):99-108.
[13] 邓怀庆,周江.海南长臂猿研究现状[J].四川动物,2015,34(4):635-640.
[14] 张凤太,盖媛瑾.雷公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12,28(8):116-123.
[15] 谢赛有,陈扬乐.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旅游纵览,2017(8):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