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地区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初探
2018-05-14肖俭银张振兴曾祥锌
肖俭银 张振兴 曾祥锌
摘 要:稻秆潜蝇是水稻生产的次要虫害,在国内和国外均有分布。近年来发生概率呈现增大态势。提高对其形态特征的认识,掌握其发生规律,以运用恰当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稻秆潜蝇;防治方法;策略分析
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属双翅目,黄潜叶蝇科,别名稻秆蝇,属寡食性害虫,为害水稻、麦及游草、稗、看麦粮、棒头草等禾本科植物,不良影响主要是在水稻和小麦之中。近些年来发生概率逐渐提升。随着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各种虫害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了解稻秆潜蝇的类型,及时进行处理。近几年,山丘和丘陵区域的稻秆潜蝇发生概率高,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存在成灾的现象,局部处理后效果不容乐观。
在农业管理阶段对各种类型的病害进行防治,效果不乐观。特别是中、晚稻发生严重,中稻最高被害蔸率达90%。在不防治的情况下,最高损失率可达20%~30%以上,直接对农业经济造成影响。
1 稻秆潜蝇的形态特征和为害症状
1.1 形态特征
体长大约在2~3 mm,翅展5~6 mm,头部呈现出鲜黄色,有黑色珠状大斑,呈现出暗褐。基部上方呈现出突出的状态,胸部背面有3条黑色纹路,两侧有短而细的斑点。腹部背面交界处有黑褐色横带[1]。
卵大约长度在1 mm左右,呈现长椭圆形。上部有波状柳条纹,孵化后呈现淡黄色。
幼虫长度在6~8 mm左右,呈现11节,存在乳白色或者淡黄色,有光泽,近纺锤形。
蛹长度大约在6~7 mm,淡黄褐色,尾端分叉和幼虫相似,羽化前体态呈现收缩趋势,上部有黑斑。
1.2 为害症状
稻秆潜蝇以幼虫为害为主,初孵幼虫借助露水湿润后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至心叶中,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一般初孵幼虫钻入后5~8 d出现被害症状。
苗期受害时,直接进入到生长点,对组织叶肉产生不良影响,出现明显的停留现象。后期发展,轻者对叶片造成纵裂长条孔洞,重者枯心死苗。
水稻孕穗期受害时,幼虫潜入稻苞内,吸食颖花,造成空壳、穗形扭曲、部分小穗形成不实,导致穗总粒数、实粒数锐减,甚至变成秃头穗。
穗期受害时,多从倒数第2叶叶枕处叶鞘钻入,啃食幼穗,形成发白的枝梗或畸形小颖壳,受害严重时形成白穗,与螟虫白穗相似。
抽穗后幼虫只取食叶鞘,水稻损失较轻。一般不存在转株现象,多在叶鞘处化蛹。
2 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和为害因子
2.1 发生规律
稻秆潜蝇1 a发生3代,以幼虫形式在水稻或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大约羽化后2~5 d后产卵,卵产在早稻秧田或本田[2]。
第一代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主要为害双季早稻。一代幼虫历期约30~35 d,于5月下旬6月上旬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成虫并重新寻找产卵场所。
第二代幼虫于7月上中旬进入孵化高峰,主要为害一季中稻。二代幼虫历期约30 d,第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化蛹,9月中下旬羽化产卵。
羽化后的成虫大多数集中在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中下旬孵化出幼虫钻入寄主植物心叶内危害,第三代幼虫实际上并不能为害水稻,就进入到越冬状态。
2.2 稻秆潜蝇的为害因子
2.2.1 地理和气候因素
稻秆潜蝇喜温凉。湘中地区属丘陵、山区,气候湿润。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幼虫越冬,死亡率低,第一代基数增大;盛夏不热,幼虫侵入率高,危害时间延长,水稻受害程度加重。
湘中地区多年来持续暖冬现象,是本地越冬害虫爆发的根本原因,雨季和孵化期的吻合是加重发生的直接原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梅雨季节,雨水偏多、湿度大,卵孵化率和幼虫侵入率高,有利于第一代幼虫发生。近年来台风频繁,雨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更有利第二代幼虫的发生。
2.2.2 耕作和栽培因素
近年来,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混栽,由于播种时间不统一,从3月中下旬开始至6月上中旬结束均有不同品种播种,造成不同生育期水稻并存,插花田比较普遍,桥梁田增多,为稻秆潜蝇提供了充分食料和适宜的产卵场所[3]。
随着机插和直播等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密度不断提高,加之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田间阴蔽,禾苗嫩绿,不通风、不透气,为稻秆潜蝇发生创造了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秆潜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 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
根据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和为害因子,防治策略主要是清扫越冬代,降低第一代,控制第二代。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农药防治为手段,积极探索物理防治[4]。
3.1 农业防治
冬季清扫越冬虫源、销毁田边杂草,破坏幼虫越冬场所,压低越冬虫口基数;春季翻耕灌水灭蛹,减少冬后虫口基数。调整水稻播种期,统一品种搭配,推广集中连片,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并尽量以双季稻或再生稻为主,避开卵孵期和孕穗期。同时选取抗虫耐害品种,合理密植,改善配肥比,降低氮比重,提高磷钾比,增施硅肥,采取恰当栽培方案。
3.2 农药防治
农药防治采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选用拌种剂,巧用送嫁药,关注孕穗期”的药剂方案。加强预测预报,早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季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晚稻在8月上旬,在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盛期开展防治。
推荐使用40%氯虫·噻虫嗪(福戈)水分散粒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乳油等内吸性的药剂。秧田期推荐使用吡虫啉(高巧)600 g/L 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稻秆潜蝇防治效果较好。在禾苗移栽前5 d施送嫁药,药剂同上。秧田也可用3%克百威颗粒剂,拌细土撒施[5]。
3.3 物理防治
稻秆潜蝇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可在6月上中旬开始插挂黄板,数量为25~30块/667m2,距离水面20~30 cm的高度为宜,1个月更换1次,可有效诱杀成虫。
4 结束语
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是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应用的过程。结合湘中地区存在的问题,把握住问题导向,在认识其形态特征和为害症状的过程中,总结其发生规律和为害因子,对稻秆潜蝇的防治策略作了阐述。应加大对物理和生物防治的总结,合理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学斌.稻秆潜蝇的形态识别与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6,33(5):145.
[2]龙艳梅,吴社高,吴明志.邵东县稻秆潜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16(2):73-75.
[3]梁红,郑家勇.稻秆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北京农业,2015(22):63-64.
[4]薛智平.桃江县稻秆潜蝇大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湖南农业科學,2018(1):75-77.
[5]粟绍先,罗功仪.浅析稻秆潜蝇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