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粮改饲”的实践与展望
2018-05-14李维俊
李维俊
摘 要:“粮改饲”是国家出台的一项拉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利民兴农的政策。农区试点省(区)和推广地区的生产实践表明,探索适宜本地区的“粮改饲”种植模式,选用优质饲料品种,实行“种养加”产业副食发展和“草畜肥”生态循环,是“粮改饲”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区;“粮改饲”;“种养加”;“草畜肥”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开展“粮改饲”试点。
2017年5月农业部正式下发了《粮改饲工作方案》,安排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开展实施。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奶来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指出,要按照一头奶牛配套一定面积土地标准,推进饮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
“粮改饲”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提质增效,符合目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趨势,促进农业由二元种植向“粮改饲”三元结构的转变[1]。
1 “粮改饲”实施的主要内容
农业部印发的《粮改饲工作方案》指出:“粮改饲”主要采取以养带种方式推动种植结构调整,促进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甜高粱和豆类等饲料作物种植,收获加工后以青贮饲草料产品形式由牛羊等草食家畜就地转化,引导试点区域牛羊养殖从玉米籽粒饲喂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
各级农牧部门要组织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围绕饲草料种、收、贮、用各环节,开展技术研究和集成配套,协调推进适度规模种养,同步提升饲草料品质和和种养效益。
2 农区“粮改饲”现状与探索
水稻、玉米、小麦是我国农区栽培的三大粮食作物。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逐渐增高,粮食生产普通面临基础设施差、耕地资源约束大、种粮比较效益低等诸多限制因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15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和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农业经济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经侧结构改革,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性调整,推进农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1 粮饲结合,大力开展“粮改饲”的种植模式探索
湖北省荆州沙市区的湖北省畜牧良种场,摸索出“两季饲用玉米,一季饲用油菜”高效种植模式,每年生物量达到9 000 kg/667 m2以上。场里养的猪和牛的粪便,可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节肥50%。与种植小麦、稻谷相比,多收1 200元/667 m2。
广西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2018年全县计划粮改饲面积1 200 hm2,完成青贮饲草料5.4万t,饲草料亩均种植收入比籽粒玉米种植收入提高5%,牛羊养殖的饲料成本降低5%。
河南省在2018年推进草畜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中指出,扩大粮改饲试验县到56个,计划试点县完成粮改饲面积5.33万hm2,示范带动全省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7.33万hm2。
2.2 开发饲用大麦,增加粮改饲品种来源
大麦是全球栽培的第4大禾谷类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栽培区域广泛。根据穗皮的分离程度,大麦可以分为皮大麦和稞大麦。皮大麦一般作为啤酒原料和饲料。大麦主要用做饲料、粮食、啤酒工业原料及医药保健品原料,是典型的“多元”作物。闻名于世的“荷兰奶牛”“丹麦猪”以及我国以金华火腿驰名的“车阳两头乌猪”,均以大麦为饲料育成。
江西省太和县实行“大麦+玉米+玉米”三茬种植模式,每667 m2可收获饲草8 000 kg以上,对连片种植大麦6.67 hm2以上的养殖专业大户,每年补贴200元/667 m2 [2]。
2.3 苜蓿等优质牧草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试点
针对不同种植区域,推广青贮玉米和适应种植的燕麦、小黑麦等优良牧草品种。
山东省从2015年开始,原则上要求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应建立优质苜蓿种植基础,计划全省到2020年全省推广种植苜蓿面积达6.67万hm2。
湖南省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兴办的南方牧业小镇产业园,通过“种养加”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草畜肥”的生态循环,在昔日的棉田改种了适合南方种植的苜蓿品种和饲用苎麻,带动周边种植结构调整333.33 hm2,农户年均收1.2万元。
2.4 适用的青贮加工包装设备开始推广应用
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青贮玉米秸杆打捆揉丝包膜设备。圆形草捆在自动青贮圆捆包膜机的旋转下,被包上一层薄膜,可保持青贮料2年不变质。在揉丝机的搓揉下,青贮玉米变成了牛羊适口的丝状物,将青贮草料变成了商品,延长了品种的保存期和上市周期[3]。
3 农区“粮改饲”的工作展望
农业部推广的“粮改饲”试点工作,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粮食去库存的重要切入点,在全国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精准扶贫,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是生态农业的实践成功范例,具有深远意义。
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只是一个导向,生产和产品销售终究还是要依靠市场和产业的发展[4]。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青贮草料的生产和加工,要特别注意青贮料的加工和保存,为牲畜提供芳香而又营养丰富的饲料品种。周边种植专业户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青贮饲料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养殖企业签订订单式青绿草料生产合同,提供品种和种植技术,包草产品的回收,同时,利用养殖企业的粪便返回到种植地块实行种养循环利用。
为了配合国家“粮改饲”政策,还要开展饲草料品种筛选种植利用,研发青贮、半干青贮、青饲料高效收割与加工调剂技术,生产多品种、多形式的青贮料、青干草、预混料等商品,提高优质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业成本,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晓青.“粮改饲”的山西朔州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8(02):40-45.
[2]杨春,韩振.“粮改饲”试点推进探索[J].农业展望,2017,13(10):32-35.
[3]郑瑞强,刘小春.“粮改饲”政策效应分析与关键问题研究热点[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03):2-3.
[4]郑瑞强,刘小春,杨丽萍.“粮改饲”政策效应分析与关键问题研究观点[J].饲料工业,2016,37(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