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8-05-14苏莉
苏莉
摘 要: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作为其主要形式的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尤显重要。近几年,滨城区家庭农场的发展较快,家庭农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了新的道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有效解决了农村分散经营、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促进了农业种植大户向家庭农场主的转化。
关键词:家庭农场;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对策
1 滨城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到2017年11月底,滨城区经工商注册、农业部门备案的家庭农场达到135家。其中,种植业110家,畜牧业3家,渔业5家,种养结合16家,其他1家。评为省级示范场2家(兄弟苗木种植家庭农场和梁才鑫越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10家,区级示范场16家。
1.1 滨城区家庭农场经营形式
滨城区家庭农场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蔬菜、瓜果、林木等,最具特色的是种养结合、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形式。很多特色家庭农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如种植火龙果、草莓、富硒葡萄、树莓等,每到这些特色产品成熟的季节,采摘的人络绎不绝、供不应求。
1.2 滨城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
滨城区家庭农场在发展中主要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连片土地来实现规模化经营,经营面积共317.67 hm2,平均规模2.3 hm2。其中,3.3 hm2以下的85个,占总量的62.9%;3.3~13.3 hm2的50个,占总量的37%。滨城区家庭农场发展目前还处于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阶段[1]。
1.3 滨城区家庭农场主要情况
目前从事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是男性家庭农场主,约占到总数的80%,因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主体单位的发展模式,农场中大部分的体力劳动依靠男性来完成,女家庭农场主较少;就家庭农场主年龄来说,大部分是30~50岁,有一定的体力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还具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正处于创业优胜期;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因此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
2 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农场主专业水平不高,制约了发展
农场主缺乏对家庭农场发展重要性的必要认识,以及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品种的了解,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同时在发展中缺乏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制约了发展。
2.2 土地流转困难,制约发展
首先,很多农户受小农思想制约,流转土地的意愿不强,即使流转,土地流转期限短,家庭农场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权。其次,土地过于分散,没有连片的大宗土地,另外农业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最后,土地流转价格不断走高,季节性雇工成本上涨,这些因素使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制约了发展。
2.3 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
家庭农场主普遍反映,农场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问题。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一个家庭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较大,而投资回报周期长、效益低、见效慢,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由于自身资金积累不足,需要资金借贷,而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在银行部門贷不到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2.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龙头企业比较,家庭农场仍然显得规模偏小,与其他市场主体谈判地位不对等,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发育更是严重滞后。
3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
利用农广校新型农民培训或举行专题培训班,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提高农场主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
3.2 政府搭建平台做好服务
①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在做好土地经营确权登记的同时,建立土地流转需求双方信息登记平台,并向社会公众公布,及时地提供土地流转信息;②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
3.3 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服务支持
建立风险基金,协调银行给予合理贷款。搞好农业保险服务,杜绝入保容易、理赔难的现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3.4 完善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整合全区的服务资源,将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服务体系纳入一个信息平台,实现需求和供给信息通畅,为保证家庭农场信息化生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相伟,梁艳伟,赵海青,等.滨州市滨城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27(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