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蚌埠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究

2018-05-14刘慧琳

山西农经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议

刘慧琳

摘 要:近几年来,基于城镇化概念上所提出的延伸概念——新型城镇化渐渐被大众熟知。相较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新”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上。在推进这一新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飞跃性的提升。作为安徽省的第一批推进城镇化的示范区域,蚌埠市有关新型城镇化举措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蚌埠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有关实质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居民收入差距;建议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02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4.7;F299.27 文献标志码:A

作为检验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软指标——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全国各地的城市开始积极发挥城镇的空间扩展性,为之后的城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3年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设为主要任务,以此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现状。然而,随着城镇化率的攀升,相应的人口城市化效应却见效甚微,“伪城市化”等现象逐渐明显。大量融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无法通过自己的身份享受与真正城市人口所对等的权利与待遇。基于传统城镇化的不足方面,国家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概念,这无疑将成为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核心政策。

随着人权主义的兴起,人们得出结论:任何事物想要长久、健康的发展必须坚持人为核心的理念。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正是此类思想的实际运用。它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双方出发点不同。“以经济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是新型城镇化的优势所在。这一新进程真正意义上的加快了“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步伐。一方面,宏观上新型城镇化完善了城市的相关建设并优化了部分产业结构,高效的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另一方面,微观上,它真正改变了一部分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弱化了城乡的边界,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共同提升了城乡人口的生活水平。因此,基于我国全力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改善并优化具体城镇化策略进一步合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目标任务。

1 蚌埠市城镇化现状

作为安徽省的主要城市之一,蚌埠市的城市发展速度常年位列全省前几名。

近些年来,基于蚌埠市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的有利背景下,蚌埠市的城镇化水平获得较大的提升空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蚌埠市总共管辖包括三个县、四个行政区以及六个省级开发区在内的约6 000km2面积的范围,众多的乡镇区域增加了蚌埠市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性。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蚌埠市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对应的有关财政收入增长约5.5亿元,且城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约达11.5%,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年新增3.5万人。另一方面,蚌埠市的城镇化现状催生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截止2008年,蚌埠市县域地区关于50万元以上等大中型项目投资接近100亿元,所属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赶超全市平均水平。

2 蚌埠居民收入水平现状

通过选取蚌埠市2003-2015年的相关生产总值以及居民收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尽管该市的GDP在增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小起伏,但是整体上均具有不断上升的特征。生产总值所产生的辐射效应表现为该市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其中,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尤为明显。将2003年农村居民收入与2015年的数据比较发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接近5倍。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基数小,即使在选取的年份期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上升速度略大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是两者的绝对差值仍在逐年上升。2006年城镇人均收入已突破10 000元大关,但同时期的农村居民收入却只是城镇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纵观数据,2009年成为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蚌埠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速度迅速提高,使得两者之间的收入的相对差值开始减小。

综上所述,尽管蚌埠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然十分悬殊,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国情的影响。由于蚌埠市农村地区的产业不集聚,且整体质量无法赶超有关城市地区,加之人口常住率低导致的劳动力不足,使得农村地区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均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障碍。

3 新型城镇化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城乡传统局面逐渐被打破。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城乡有关资源得到了再利用与再分配,居民收入得到改善。据我国公布的相关城乡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加速的时间段大体上与城镇化进程推进的时间点相吻合。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两者的相关性。因此,从基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来看,想要真正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坚持推行新型城镇化之路至关重要。新型城镇化在提升城镇产业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相关农村区域配套资源发展,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全方位的协助。

众所周知,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基数过小,要想真正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其主要核心在于有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而处理“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充分把握“五化协同”的思想(其中五化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绿色化)。其中,五化中就包含有“城镇化”这一概念。因此,基于“五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能从根本上改善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国家通过充分调动农村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农村产业;并结合工业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引进资本、技术以及相关人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4 结论及相关建议

4.1 结论

通过分析蚌埠市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居民收入我们可以得知,自2009年后,随着蚌埠市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其城乡居民收入的上升速度增加且相对差距开始缩小。从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变化来看,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依然较高,但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说明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各项促进城乡协调式发展措施的成效在逐渐显现。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2 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对蚌埠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有关问题的探究。在结合蚌埠市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相关合理性建议。

4.2.1 打破城乡两极化,政府引导共发展。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点在于增大农村居民收入的基数。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为了打破城乡两极化现状的不利局面,政府应颁布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同时加大对于农村相关资源发展的投资。我国农村具有“年轻人留不住”的传统特点,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通过相关补贴政策将技术与人才引进来。并且,在大力提升城镇现代化的同时,政府应秉着“两手一把抓”思想,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规模化,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4.2.2 推行户籍改革化,城乡统筹获保障。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为本”,推行相关户籍制度的改革尤为关键。尽管大量农村劳动流入城市,但受到相关户口的制约,他们仍无法享受真正“城市人”的权利,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相关劳动力转移并不完全。因此,政府通过对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并最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2.3 小镇建设为载体,产业结构需优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产业发展是即代表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全面地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抓住“小镇化”概念,充分扩大小城镇在城乡之间的优势地位,促进居民收入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下降。

参考文献:

[1]杨朝龙,胡新良.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1).

[2]刘小娟.新型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

[3]阎泽睿.基于计量经济学观察的山西城镇化动力机制实证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9).

[4]刘赛红,朱建.金融发展、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实证[J].经济地理,2017,37(8).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建议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