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14潘冬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要明确办学定位,紧紧抓住地方性、应用型办学这条主线,坚持英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牢固树立“知识为基、能力本位、素质优先”的教育理念,构建KAQ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大力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12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23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1]和师范类人才培养[2]、实践教学[3]以及改革发展路径[4]等进行了讨论。为规范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成为新时代英语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5]。因此,已有的研究虽然对应用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并未结合《国标》,而且侧重于英语的工具性,微观有余,宏观不足,难以引领新一轮的英语专业改革。
此外,一些学者如仲伟合[6]、潘鸣威[7]、王立非、葛海玲[8]对《国标》进行了解读,并对《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发展进行了宏观研究(如彭青龙[9]、冯光武[10]、范能维、王爱琴[11]、蒋洪新[12],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如何改革与创新发展则鲜有讨论。
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或外语类院校定位不同,但其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仍应以《国标》为基准,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和行业需求,研制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标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3]。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媒介,英语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但人文属性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14]。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主动顺应高校发展转型的要求,兼顾专业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采用KAQ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增强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制度逻辑下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办学定位
制度逻辑是指特定领域的行为和组织规范中社会建构的物质实践和符号系统[15]。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行为逻辑的制度基础,中国大学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其根本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最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对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6]。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呈现出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政制度逻辑,彰显了国家视角的超強合法性[17]。在国家制度逻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要秉承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服务中国“走出去”战略;要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改革,提升学生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重大突破;要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二、应用导向下的KAQ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KAQ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个要素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建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实现三种结构的有机统一[18]。主要目标是培养素质高、知识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是增强素质和提高能力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知识积累沉淀后锻炼升华的结果,是人才发展的关键;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等,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核心。素质、知识和能力协调统一,协同发展;素质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累积的结果,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对增强素质也具有积极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非弱化素质和知识的要求,而是在保证学生素质高和知识博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型英语专业KAQ人才培养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要紧紧抓住地方性、应用型办学这条主线,强化顶层设计,秉承“一个目标、二个服务、三个结合、四个统一”的专业建设思路,大力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具体而言,“一个目标”即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二个服务”即课程体系要服务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具体需求;“三个结合”即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人才需求结合、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四个统一”即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统一、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统一、实习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统一、实训平台建设与学生能力要求统一。注重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知识,强化学生能力,凸显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的本质;加强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适销对路应用人才培养新机制。
四、英语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国标》,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19],这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KAQ人才培养模式蕴含了夯实知识基础、强调能力本位、凸显素质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等都应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参数,综合权衡教学质量控制策略,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科逻辑下的价值取向
高校要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职能,这规定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学科逻辑[20],即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外部逻辑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的内部逻辑结构[21]。学科发展的内外交互逻辑,决定和制约着学科生态。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既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外部逻辑,也要不断拓宽和挖掘其学科的内部逻辑。英语专业具有人文属性,本质上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归宿点和价值取向,关注人的身心发展、价值理性和文化自觉等人文世界。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成为英语专业的本体特征。英语专业的课程要有助于学生发展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和提升人文素养,理解并践行人类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最优美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如何做人[22];英语专业的工具属性体现在英语作为交际、思维和文化载体的属性。学生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服务地方文化和中国文明“走出去”战略。坚持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与保障;要摈弃单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狭隘教育理念,在“全人”教育理念引领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23],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有机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加强通识教育,夯实专业知识,历练专业技能,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专业逻辑下的培养规格
1. 素质要求。《国标》规定了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即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24]。具体而言,思想素质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人文精神,尊重多元文化,饱含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专业素质要求具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跨文化意识;身心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秉承“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全面提升學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落实以“三观正、品德好、敢担当、勇创新”为宗旨的“大素质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知识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要熟练掌握: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25]。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英语语言学基本理论等;文学知识主要指英美文学史、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等相关理论和知识;文化知识主要指英美国家的政治、历史和风俗习惯等,也包括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并能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等;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中外哲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商务、翻译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根据地方和学校优势,采取“英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校而言,此类知识会因方向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英语语言知识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属于宏观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是拓展知识[26];文学知识、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
3. 能力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27]。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英语文学赏析能力是指对文学文本审美认知能力和内涵赏鉴能力,凸显了专业的人文属性,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思辨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等认知能力和情感调适能力[28]。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尊重与认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中国“走出去”战略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实践能力是理论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能力,各种理论和能力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提升。
(三)课程模块设计——特色发展逻辑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国标》提供了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势设立本校英语专业建设标准,促进专业特色发展,并在课程中予以落实[29]。英语专业模块化的课程能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有利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30]。
1. 通识课程模块。英语专业要以通识课程为核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几门课程可以扛领。素质教育应该依托课程,以通识课程为核心,课堂内外交互,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优势,更容易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除教育部规定的四门通识教育课程外,还应辅之以通识选修课程,共建德育实践教学基地,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主题活动,结合《习近平治国理政》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沙龙、讲座报告等活动,并运用新媒体等手段推送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国家情怀。体育类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同时还应设立早操、晨练制度以及心理咨询中心,加强过程考核,确保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建设者。
2. 人文课程模块。人文课程模块包括人文课程和文化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思想经典、中外文化比较、英美文化、英国文学概论和美国文学概论等,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增加人文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强文化敏感性。在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心智,完善人文知识结构,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初步具有人文精神和批评意识。
英美文化是文化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对于异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源于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尊重他国文化。例如,在教授美国政治制度时,可以采用问题设计、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现状以及政治制度的性质等,引导他们认知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现状,并通过对比分析、联想、评价和批判反思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加深他们对两国政治制度的了解与认识。还可以通过国会模拟辩论和模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帮助学生体验两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英美文化课程是开放的,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与讨论,可以结合相关政治理论或文化理论,以小论文的形式对中美政治制度或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思辨能力。
3. 语言技能模块。语言技能模块主要包含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汉互译、高级英语、口译、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1]。无论是听、读类语言输入类课程还是说、写、译类语言输出类课程,都不能操作成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输入材料的理解和输出材料的应用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2]。没有知识的积淀,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没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分析难以透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基本的技能训练之余,要注重人文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例如,翻译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增译、省译、改译等翻译技巧,还要注重翻译逻辑的训练,因为逻辑是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33]。内容忠实只是翻译的最低原则,还应注重翻译之美,这对译者的英汉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使是科技文本的翻译,也应注意译文的衔接与连贯以及目标读者的接受性,归化和异化翻译考量译者的文化敏感性。译者应具有翻译思维,综合考虑语言、文化等各种影响因素,全面的语言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是翻译的基础。
写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新近提出的以“续”促学理论倡导将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紧密结合,唤起表达思想的内生动力,从而引发语言协同效应,促进学习者提高写作能力[34][35]。英语写作可分为构思立意、布局论述和修改评价三个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思辨和评价等能力[36]。没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英语语言知识和逻辑能力,无法产出高质量的文本。只有通过反复操练和续写,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其它相涉能力也会不断提升。阅读与翻译结合的“读后续译”法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37]。
4. 语言知识模块。语言知识模块包括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英语语言学概论、英语修辞学等课程。语言知识类课程以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为主要目标,语言知识的增长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知识内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语言知识类课程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范式,以情境任务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与讨论,不断促进意义协商,推进学生合法边缘性参与,坚持知行交互,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38]。
情境式教学范式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39],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40]。例如,在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结合语料讲授语言学理论,教会学生文献检索方法和学术规范,创设情境任务,布置研究课题;学生自主结合,组建研究共同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熟练掌握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批判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假设,搜集语料进行论证,在研究过程中消化语言学相关理论,不断提高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特色课程模块。特色课程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优势设置的方向课程,包括跨学科素养类、知识类和能力类课程,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重点打造的课程模块。特色课程模块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可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商务方向),或者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育方向)以及商务翻译、工程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交互翻译、英汉视译(工程翻译方向)等课程。
特色课程涉及跨学科知识,可以采用CBI教学,即将英语教学建构于学科知识或某一课程内容主题之上,可以保证输入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41]。例如,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英语语言相关知识、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然后布置任务,学生课后准备;按照产品推介、客户开发、商务谈判、公司年会等主题层层推进,要求学生完成各個口语主题活动。学生在主题商务活动中,既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又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为以后从事商务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程翻译课程教学中,可以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线词典、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翻译技术,采用传神翻译教学系统,以翻译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翻译技巧、语篇结构、文体特征和技术标准之后,组建翻译团队,设置项目经理、译者和审校等团队角色,以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作为终审者,把控译文质量,并及时反馈,对误译现象进行重点教学。学生经过半学期的训练之后,学校可以与翻译公司合作,聘请资深译者作为指导老师,现场或在线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翻译,注重翻译过程,加强学生翻译实践训练,以培养应用型英汉翻译人才[42]。
6. 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有助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和毕业论文等。根据特色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模块还可以设置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翻译综合实训等。专业实习主要通过听、说、读、写、译等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创新训练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学术训练、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主要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国际交流主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毕业论文主要通过论文写作、调查报告、作品翻译等形式,检验、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商务英语综合实训主要训练学生商务知识运用于商务实践的能力;翻译综合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43]。实践教学可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要设计合理的实习实训方案,目标和要求明确,内容和步骤详细,指导及时,考察方式科学,注重实践过程,充分发挥该模块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四)师资队伍与考核方式——KAQ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考核是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教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要着力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要坚持价值引领、师德为上的原则,不断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道德素养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学历提升、国内外进修和在岗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企业锻炼和长期培训,打造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报告,帮助教师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更新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法,培养适切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对学生的产出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有效判定学生的应用能力。“产出导向法”提出对学生课后产出进行“师生合作评价”,对于掌握学生产出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44]。我们认为,课程考核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综合掌握学生的学业水平。在课程考核中,以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成绩、课程实践教学表现和课程测试成绩等为主要参数,为学生建立教学档案,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综合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及时反馈,针对性辅导,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五、英语专业KAQ人才培养成效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探讨KAQ人才培养成效。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徐州工程学院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精神,修订了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为淮海经济区中小型企业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了培养标准,增设了素质、知识、能力实现矩阵,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科学设置了集中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年的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学生专业基础较为扎实。英语专业四级平均通过率为92.4%,八级平均通过率为67.5%, 21名学生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2)学科竞赛成绩显著。近3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3项。“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L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优胜奖33项;“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苏北高校大学生英汉翻译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3)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加强。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2项,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3项,省级6项,校级5项;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达到70%。KAQ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42]白莹.市场需求视域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70-172.
[2]李冬耘等.应用型本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途径探索[J].外国语文,2016(1):150-154.
[3]李嬿,王晶波.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5(5):77-79.
[4]任良耀.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改革发展路径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6(6):42-45.
[5][6]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7][19][25]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12-120.
[8][26]王立非,葛海玲.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界,2015(5):2-9.
[9][13][29]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109-117.
[10][27]冯光武.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外语界,2017(1):2-6.
[11][28][32][36]范能维,王爱琴.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与思辨能力培养融合的探索[J].外语界,2017(1):7-14.
[12]蒋洪新.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18(2)49-51+67.
[14]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3):2-11.
[15]毛益民.制度逻辑冲突:场域约束与管理实践[J]. 广东社会科学,2014(6):211-220.
[16][31][4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 92, 93.
[17]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9-34.
[18]邹男男,曹锦丹.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生KAQ培养实践探讨[J].中國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16-117.
[20]于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内在逻辑的追问[J].现代教育管理,2014(3):22-27.
[21]刘海涛.高等学校跨学科专业设置:逻辑、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8(2):6-11.
[22]韩宝成.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J].外语教学,2018(2):52-56.
[23]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7-133.
[24]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456-462.
[30]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9.
[33]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9.
[34]王初明.以“续”促学[J].现代外语,2016(6):784-793.
[35]王初明.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547-556.
[37]许琪.读后续译的协同效应及促学效果[J].现代外语,2016(6):830-841.
[38]潘冬.从灌输到情境: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范式的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71-173.
[39]吴格非.内涵式发展视域下“211工程”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缺失与对策[J].外语研究,2015(5):37-43.
[40]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2010(6):8-16.
[41]王薇.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CBI课程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5(5):61-65.
[44]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