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比研究
2018-05-14古明
古明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10余年后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本文通过对比两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分析了新版课程标准的修订特点,我们发现新课标具有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定位、改变课程结构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修订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新增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以明确课程评价体系等特点。修订后的课标明确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任务,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同时也对高中英语教师及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英语学习活动观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093-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18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于2018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新课程标准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实施14年后进行了改进与提升。《课标(2017年版)》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要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1]。《课标(2017年版)》肯定了《课标(实验)》实施10余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但也同时指出,面对新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新形势,《课标(实验)》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的地方。
二、文献综述
由于《课标(2017年版)》于2018年1月颁布,目前对它的研究非常少。但自2003年《课标(实验)》颁布以来,国内学者就不同的切入点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3大类:第一,对《课标(实验)》理论基础进行探讨;第二,对《课标(实验)》特点,及其与我国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现状适应程度进行探讨;第三,在《课标(实验)》的指导下,对教师角色、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进行探讨。
对于《课标(实验)》的理论基础,杨敏认为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2];程晓堂、龚亚夫探讨了《课标(实验)》所体现的语言观、学习观以及语言教学观,认为《课标(实验)》属于多元教学大纲[3]。自《课标(实验)》颁布以来,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课标(实验)》具有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整体性与灵活性,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外语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特殊作用,课程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过程中突出语言的实践性等特点[4][5]。除了探讨《课标(实验)》的特点之外,也有学者探讨《课标(实验)》是否与我国目前英语教育现状相吻合以及是否与将来英语教育发展需求相吻合[6][7]。他们分析了《课标(实验)》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各个地区英语教学现状的适用性;他们还将《课标(实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有特色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社会发展视角探讨其适用性。另外,国内也有许多学者探讨了《课标(实验)》问题及局限性。葛炳芳指出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现状与《标准(实验)》所提出的要求还有距离,特别是在边远地区,教师素质达不到要求,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8]。桑紫林与庞文慧均调研了《课标(实验)》背景下初中、高中、大学的衔接问题,指出《课标(实验)》在这一方面的文本表述上存在不足,还需加强对三个阶段的衔接问题进行阐释[9][10]。通过上述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课标(实验)》具有它作为过去10余年纲领性文件的优点,但在实践过程中,它的一些局限性也凸显出来。
除了对《课标(实验)》本身理论基础以及对其评价的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标(实验)》的理念,以及在《课标(实验)》理念指导下,国内学者也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及要求进行了大量研究。梁亚平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开设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必要性及成果,发现开设此类课程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11]。国红延、王蔷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逐渐转变了被动依赖教科书的教材观,转而开始反思如何使用教材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12]。除了以上学者,还有学者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及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13][14][15]。另外,研究者们还剖析了在《课标(实验)》的框架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他们指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充当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评价者以及资源开发者及研究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16]。
自从2003年《课标(实验)》颁布以来就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英语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标(实验)》理念的践行、研究中。2013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并于2018年1月颁布《课标(2017年版)》。笔者在仔细阅读这两版课程标准后,结合已有的文献,分析了此次修订的内容及特点,并提出了思考。
三、两版《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内容及特点
通过对比两版《英语课程标准》,笔者发现《课标(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与结构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上都有大幅改动。它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高中课改的经验,借鉴了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将国际改革浪潮中所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貫穿至课标修订内容始终。
(一)进一步明确高中英语课程性质与定位
在课程性质方面,本次修订更加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课标(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取代了《课标(实验)》“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与定位[17]。
在高中课程基本理念方面,《课标(2017年版)》融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倡导在学习内容上,有机衔接初中英语课程,通过必修课程为高中学生搭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在评价体系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另外,在教学资源上,《课标(2017年版)》新增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确保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可见,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强调英語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点,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以确保高中英语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目标融合“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育人价值观
《课标(2017年版)》取消了课程目标九级分级制,将课程目标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其所述的“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育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较于《课标(实验)》所述“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为细化,也体现了更为宏大的育人价值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要素,取代了《课标(实验)》中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五维目标。但它并不是对此前五维目标的简单否定,而是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完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中,语言能力是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涵盖《课标(实验)》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是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是《课标(实验)》“文化意识”部分的补充与完善;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是《课标(实验)》“情感态度”的拓展与升华;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扩展了《课标(实验)》“学习策略”的表述。核心素养四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整合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通过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能够比较文化异同,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梳理、概括信息,形成批判性思维,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程目标的修订强调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强调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高度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当然,这也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英语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更新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课标(2017年版)》设置了全新的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结构,取代了《课标(实验)》两大类课程结构,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表1)。
通过对比两版《英语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个特点。
1. 降低高中毕业考试要求,为学生减负。《课标(实验)》要求学生学完10个学分,修满英语1—5模块才能达到毕业要求,而《课标(2017年版)》则要求学生只需学完6个学分,修满英语1—3模块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减少了两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对于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也减少了英语8模块。另外,笔者发现高中毕业要求的词汇量从原来的2400—2500个词汇及300—400个短语降到新版的2000—2100个词汇,降低了高中毕业考试要求,为学生减负。
2. 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增加选课灵活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高中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多元化的特点,《课标(实验)》所提出的课程结构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课标(2017年版)》从现状出发,开发多种课程以适应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保证各个层次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课标(2017年版)》降低了必修课程的学分,增加了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高考取向的基础类和提高类课程,又有实践与就业取向的实用类和拓展类课程,还有为有意愿学习另外一门语言的学生提供第二外语类课程;而且这些门类丰富的选修课程在高中三年任何学期学生都可以进行选择,大大增加了选课的灵活性。这些课程的开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规划职业做准备[18]。
(四)课程内容围绕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上相较于《课标(实验)》变化颇大,提出英语课程内容主要包含6大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次修订在《课标(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并丰富和完善了其他4大要素,具体修订内容(表2)。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课标(2017年版)》关于课程内容的修订内容有如下特点.
1. 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课标(2017年版)》增加了“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两个要素,与其余4个要素共同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们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图1)。
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英语学习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依托不同的语篇类型,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和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篇的认识,比较和探究文化异同,并能够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由此可见,课程内容6大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2. 强调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着力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课标(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多次强调文化内容,在“主题语境”要素下的“人与社会”语境下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如文学、艺术、社会文化等子话题;在“语言知识”要素下包含了语用知识,即在特定的语境下得体得表达,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文化知识”要素下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文化教学的要求更为细致。从这些改变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标(2017年版)》不仅仅强调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要求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会话、做任务等,它还强调了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鉴赏、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强调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课标(2017年版)》课程内容的修订也是紧紧围绕着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中心点,利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两大要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依托“主题语境”与“语篇类型”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且需要学生主动调试“学习策略”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见,本次修订的课程内容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相向而行,是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关键。
3. 增加“看”的语言技能,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在语言技能方面,《课标(2017年版)》在《课标(实验)》听、说、读、写4项技能基础上增加了一项“看”(viewing)。“看”属于理解性技能,主要是指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标题、图形、表格、动画、符号、板式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情况。《课标(2017年版)》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将“看”与其他4个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在阅读课堂中穿插看图预测、提取表格信息、分析数据、讨论、分享、写作等方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增加“看”到语言综合技能中,体现了《课标(2017年版)》与时俱进的特征,满足了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五)新增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明确课程评价体系
《课标(2017年版)》新增了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明确了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英语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在完成英语课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也是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它结合了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4大维度,描述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业成就表现。
《课标(2017年版)》使用了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代替《课标(实验)》的六级至九级的评价体系,更加明确了高中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它规定了多数高中生需在高一年级一个半学期内完成必修课6学分,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一,满足高中毕业要求;有升學需求的学生需选择选择性必修课程,继续修完8个学分,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二,即可参加高考;如学生还有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可继续选择选修课程,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三。而《课标(实验)》只提出达到七级课程目标即可满足高中毕业要求,而对高考要求、高中各个阶段与六至九级水平的要求并没有清晰的界定。相较而言,《课标(2017年版)》使用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使高中三年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对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四、对修订内容的思考
对《课标(2017年版)》修订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本次的修订较《课标(实验)》而言,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凝练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增强了指导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培养,更能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目的与任务;用英语学习活动观取代任务型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手段更为灵活,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但是笔者认为,《课标(2017年版)》对高中英语教学以及教师专业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各项目标,如何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及如何提高高中教师专业素质以适应《课标(2017年版)》所提出的理念与要求,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一)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各项目标
《课标(2017年版)》凝练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同步培养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强调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统一,体现了更为宏大的育人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各项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程晓堂、赵思奇指出学界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定义与内涵、培养途径和测评方法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知”[19]。束定芳也认为核心素养的提法存在过于抽象,“文化品格”提法比较模糊等问题[20]。对于广大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核心素养的内涵更是陌生,如何培养以及测评核心素养需要理论与实践支撑。
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孔东秀认为在高中教材选择与编写时,可选择社会发展、道理伦理和哲学、体育、历史、科技等题材的文章,并把握语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比例,重视经典文化的输入,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21]。李露华、张海燕主张可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将计算机、校本课程、美术音乐素质拓展实践课程融入到英语课程中,采取线上教学、慕课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22]。杨宇学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从碎片化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向主题引领的深度整合转变。因为语言知识是不能形成语言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只有通过学科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内化、转化、升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23]。王蔷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素材要足够量、适当、多种文体,教师要创设积极的阅读动机及环境,提供积极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意义、作者态度、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及修辞方面进行探究[24]。
对于核心素养的测评,程晓堂提倡测评使用的原素材尽量选取相对真实、完整的语篇,采用灵活多样的测评方式。如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25]。
以上的研究者对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些方法,但还远远不够,研究者们还需要多利用量化或实证研究的方式,采用观察、问卷、个案、实验等手段对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26]。理论研究者还需要通过听课、座谈、研讨等方式与一线教师在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等问题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互动,为高中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
(二)如何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标(2017年版)》提出需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一提法明确了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它取代了《课标(实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表3对比了英语学习活动观与任务型教学的异同。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活动观对教师设计活动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围绕主题创设情境,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描述、阐释、分析等交流活动,最后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论证,批判、评价作者观点,进行多元思维,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这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学传统理念还没得到根本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现象严重;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为贴标签,仍然存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情况;对于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的适用情况,王蔷直言其“水土不服”[27]。《课标(2017年版)》较任务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英语活动学习观,教师能否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响应教育教学改革,如何设计有层次的活动而不掉进程式化陷阱,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这些问题绝不是短时间能找到答案的,它的解决不仅需要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学习,也需要教育部门、教育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三)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包括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常规与认识的差别、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与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等。无论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观,抑或是课程内容新增的“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学业质量水平标准,这些对于大多数一线英语教师来说都很陌生,他们是否有意愿转变以高考为指向的教学方式,是否有能力达到课标的要求,教育部门能否提供配套的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还需要更多的尝试与研究。笔者有如下建议:首先,对于《课标(2017年版)》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要深入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4大维度,要认清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而不能过分地强调英语课程的工具性。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英语的人文性,努力使自己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其次,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营造激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
再次,教师要根据《课标(2017年版)》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每个水平所提出的标准来确定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连贯、清晰的教学步骤,将课程内容的6大要素结合起来,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18]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杨敏.《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J].山东外语教学, 2004(3):3-8.
[3]程晓堂, 龚亚夫.《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 2005(3):66-72.
[4]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4(3):3-8.
[5]尹世寅.《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构建特点和实施原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64-69.
[6]鲁子问.英语课程标准结构的社会发展适应性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6(5):87-91.
[7]王晓玲,张蔚东.高考英语对《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反拨与促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96-100.
[8]葛炳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 2008(11):48-52+83.
[9]桑紫林.论我国初中、高中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调研结果[J].课程·教材·教法, 2013(7):90-96.
[10]庞文慧.新课标背景下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衔接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6(5):164-169.
[11]梁亚平.高中英语新课标与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J].课程·教材·教法, 2004(6):49-51.
[12]国红延,王蔷.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教科书的认识与使用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3(8):59-65.
[13]李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作业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7(10):47-50.
[14]唐霜.新旧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1):295-296+303.
[15]李静.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6(6):76-80.
[16]邹为诚.基础英语教师如何在实施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成为研究者[J].国外外语教学, 2005(1):1-7.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003
[19]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 2016(5):79-86.
[20]束定芳.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 2017(2):35-41.
[21]孔冬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9):110-112.
[22]李露华, 张海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运用[J].亚太教育, 2016(30):278-279.
[23]杨宇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J].英语教师, 2017(18):26-29.
[24]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 2017(2):19-23.
[25]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 2017(5):7-14.
[26]卓晓孟.近七年来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 2017(10):144-150.
[27]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 2015(16):6-7.
(责任编辑: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