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村庄的兴衰变迁看农村的未来发展

2018-05-14王玉琴

山西农经 2018年7期
关键词:乡村变迁传统文化

王玉琴

摘 要:一个村庄代表一个社会。村庄的变迁,则反映出的是社会的变迁。治花泉村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的贫困小山村,那么以一个村的兴与衰看农村未来发展。

关键词:乡村;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变迁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7-002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乡村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子孙后代的家园;乡村也是粮食的故乡,衣食的来源;乡村,更是游子回归故里的港湾;乡村也是都市人现在和将来休闲、养老、度假所向往的地方。一个村庄代表一个社会。村庄的变迁,则反映出的是社会的变迁。

被调查人:治花泉村村民代表刘维亮,男,現年72周岁,初中毕业,退伍军人,1971-1973年担任村主任,第十、第十一届村委会村民代表。

1 治花泉村人口的起源

治花泉村因何得名,无从考究。据刘氏家族早园峁祖坟碑记,是在大清嘉庆元年左右,由后月镜兄弟俩分家搬迁移过来的。治花泉村原是个庄子,月镜刘氏兄弟当时发展的很大,家产大,土地多,方圆几十里都是刘姓的土地。

早园峁碑记:清故显,刘公,李武氏之墓,公讳,多三字祝华,长盛里永吉都一甲,祖庄后月镜居治花泉。儿男,刘世雄,孙,刘折桂,曾孙,永昌、永泰,大清嘉庆二十四[晋冬冬1][晋冬冬2][晋冬冬3]李武氏之墓,公讳,多三字祝华,长盛里永吉都一甲,祖庄后月镜居治花泉。儿男,刘世雄,孙,刘折桂,曾孙,永昌、永泰,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已卯月臺旦立。目前治花泉村刘姓已发展到第十二代64户268口人之多。其中:在外地工作的有19户108人,省外工作的4户24人,厅、师级干部2名,县处级2名,科级8人。搬迁在榆次,太原、阳泉郊区落户的7户61人。

治花泉村基本情况:全村现有85户,216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 8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61人,其中,五保户有4户4人、低保户有4户6人、一般贫困户有13户11人。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4.7%,五保户和低保户合计为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8.1%,贫困人口发生率为28.2%。全村耕地总面积46hm2,人均耕地0.2hm2,农业村立地条件差,没有水浇地;受自然条件限制,种植业主要是以种植玉米、土豆和谷子为主,有零零星星种植的核桃和山楂树;有3户养殖户,合计约养殖羊300只左右。

治花泉村民风淳朴,邻里相处和睦,一家有难,众人相扶。用外村人的话说:治花泉村是“父子村”。为什么称谓“父子村”,我的理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那种关系。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就是父与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左邻右舍之间,都是亲情、友情、手足之情,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结。

2 历代行政区划

临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6年(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分晋地,临县遂为赵城。治花泉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五七年(临县志)载:顺治二年编户十七都,均由五个里管辖。治花泉刘氏属长盛里,永吉都辖。民国初年行政区划做了调整。全县划为东、南、西、北、中五区,辖36个所,治花泉村属中区,在城。民国六年(1917年)9月,实行“村制”,村设里长。1940年4月,全县设六个区,下设主村,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行政村,治花泉村系贺家沟主村。1956年秋,治花泉村属贺家沟乡政府管辖。1958年9月,由乡政府改为人民公社,治花泉村属城关公社管辖。1984年4-9月政社分开,治花泉村属城关镇管辖至今。

3 封建社会时期

刘氏家族由后月镜祖上兄弟分家搬迁定居治花泉,至今28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最兴盛时期,是祖上祝华、世雄两代人,当时已积攒白银近万两。祖上视华曾两次上京求取功名都没有成功。于是乎安心务农“耕读传家”。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多,兄弟分家,由富裕变为一般,再由一般变成贫穷。住的地方是治花泉旧村刘维喜家院子的旧宅上,共9院30孔土窑洞,大都是一柱香门窗,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糠菜半年粮,生活很紧张。

在生活方面。农户从年初忙到年尾,只有三次吃白面的机会。第一次是收了夏,俗称尝新,吃一顿白面;第二次是春节,大年初一吃一顿白面饺子;第三次是正月初七补大年吃一顿,这里所讲的补,其实就是一个由头,就是想再吃一顿饺子而已。其余节日,正月二十五捏的吃谷面灯盏,狗狗俗称送神,晚上在大门外打火,即点燃柴火,寓意来年五谷丰登。二月二龙抬头吃毛井豆子饭,类似八宝粥;清明吃糊煎,上坟;四月初八吃高粱面旗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六俗称尝新吃白面;七月十五捏面人,去上坟;八月十五吃月饼;九月初九吃软米则;十月初一吃米面、红面或荞面饺子。十一月冬至上坟腊八吃饺子;吃软米则,闷浑酒;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瓜,那时穷苦农民把进入腊月比成是:得病的吃软米则,要病的吃糖瓜,救病的是饺子,正月初一早饭吃宽心豆面。下午饺子,初二吃油糕。

4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阎锡山获取了山西的军政大权,在他统治的38年内,田赋就是他的主要收入。每年人均征收田赋(按实征补计)三斗五升五合,折合成现在就是55kg。杂项有契收、印花、牙贴、宫中、牌照、当税、屠宰、畜税、酒税、商税、斗捐等无定之款。繁多的赋税压的老百姓喘不上气来。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占有制度下,农民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有地租、雇工、高利贷。地租一般是每667m2产量的50%-60%,雇工有长工、短工、或还不起租子、给地主打长短工。地主富农所雇的长工,一年只雇十个月。开春上工,粮食入仓、柴草上垛停工。有的不付工资只管饭,白给地主、富农干杂活,有的一个月只给1元银洋,拼死拼活劳动一年连个“冬食则”也挣不够,即冬天的口粮。男的30岁左右取不上媳妇的人不少。那个年代,治花泉村有半数以上的贫苦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睡觉盖衣裳的生活,就连被调查人刘维亮这个年龄的人也是其中之一。

5 土改前后

临县于1940年解放,1947年冬至1948年春开始土地改革。1939年冬和1940年春,华北各根据地兴起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在晋察冀边区普遍实行了减租减息,治花泉村也不例外,至此,贫苦农民才有了喘息的机会。虽然,减租减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既调动了他们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又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烧杀抢劫无所不为,也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村民户户都深受其害,但也激发了村民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决心。治花泉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有3人参军,民兵参战抬担架,站岗放哨全民皆兵。

1948年土改后,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子、耕畜、农具等,生活有所改善。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治花泉村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交公粮、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先后5人报名参军。广大妇女白天纺棉花、织布,晚上纳鞋底、做军鞋。当时治花泉村有织布机6架,能织羊肚子毛巾,白布,这些都是用来支前做军服用的。1947-1948年,治花泉村青壮年先后有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三八”式老党员刘洪先同志的带领下,实行变工队,即,互助合作劳动,积极生产支援前线。村民刘维亮的叔父就是牺牲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

6 农村改革前与改革后30年

6.1 农业学大寨时期

治花泉村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在临县、在吕梁、在全省小有名气,说它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一点也不夸张。每当我们走访农户家,一谈到农业学大寨,个个精神焕发,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如机械化程度,在上世纪70年代偏僻的小山村已经有大型拖拉机、汽车;种、养、加样样都有,粮食以玉米、谷子、大豆为主;果类有红富士苹果、鸭梨、红果、核桃、红枣,特别是苹果、梨、红果的品种品质一流,直到今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还口口相传;养羊、养猪历史悠久,养猪场的建筑物经过改革开放40年,虽然残垣断壁,但至今依稀可见;在上世纪60-70年代,临县靠天吃饭的贫困山区,凡遇天灾,外出讨吃要饭的无数,治花泉村没有一个,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治花泉村一个劳动力的工分为1元多钱,对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每月五元的养老金,农副产品加工全部免费,水电全部免费,这不仅在山区县,就是在吕梁市的平川县也是比较少见的。这个永恒的历史记忆,到现在回忆起来都让老百姓感到自豪、自信、骄傲和激动不已。

6.2 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农村改革大潮下的“三农”

一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属于艰苦创业的一代。那个时期,大队党支部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本上就是在这个时期建设和完成的。如,在上世纪70年代,治花泉村这样小小山村,农田浇灌已经使用上滴管,生活已经用上了自来水,这在当时来说,已经跨进先进行列了。

当然,这个时期,也涌现出来不少可歌可泣的优秀党员、农村干部。如:老支书刘银先、老主任刘维光以及刘维亮。

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治花泉村和其他村一样,轰轰烈烈地去探索,豪情满怀地去闯荡。对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来讲,他们上有勤劳淳朴的父辈、下有百花齐放的1980后、1990后后代,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也是忍辱负重的一代人,现在又是留守农村的一代人。

二是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外出打工与留守者之间、贫困与非贫困之间);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空壳化)、集体经济零元化、各种困难(生存与发展方面)、矛盾、问题等等集于一身。近年来治花泉村直接倒退到贫困村行列。

三是农村住村的人越来越少,缺人就缺少动力,沒人就没有发展潜力。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推进与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村庄。对于几百口人的这类小村落,极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第二,自然走向消亡,这里特指是人口外出不归,慢慢地自己村的名字,只留下名存实亡,村名还在,但已是今非昔比、人去楼空,由此而消亡。为什么呢?因为,村庄生存下来需要几个条件,那就是村庄离不开人,村庄也是聚人气。人生最宝贵的,首先是要有人才行,而农户家庭的集聚,是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这一点不可逆转、不可中断,其本质是永恒的。 第三是村庄被消亡的可能性。由于生存条件差,已不适于人类居住,需要整体移民搬迁,到城郊生活。

6.3 民主选举初始阶段曲折弯路,终于迎来选举正常时代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经过村民们自我教育,在民主选举中逐步走向成熟,做负责人的村民。

村主任顾名思义是指农村人,属于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村委主任不是国家干部,是由所在的村的村民合法选举产生的。村主任是村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一把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由本村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每一届任期时间为三年,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则可以连选连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岁的中国合法公民都享有本村的村主任的竞选资格。起初,由于选民对选举权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选举的严肃性,不管不顾,乱行使权力,因而,选举人选的质量不高,在任职期内,导致集体资产流失,集体经济发展停止不前。农村经济不仅没有发展,还出现了到退。

农村民主选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由不成熟到成熟,村民们开始高度重视选举,注重选出有责任感的、敢于担当的、为民办事的、扎扎实实带领村民致富的人。

有人问,农村最缺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农村最缺的主要是好政策的掌权人或者是行使人,而选好“两委”领导最为重要。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017年,村“两委”第十一届换届选举工作完成。其中,党员康月平差一票的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治花泉村刘维喜全票当选为村主任。村主任全票通过,这不仅在治花泉村的选举历史上,在临泉镇乃至临县也是第一,受到乡镇党委张向阳书记在大会上的表扬,并予以肯定。至此,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行使了自己的选举权力,选出自己心目中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6.4 未来农村发展: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建设现代农业时指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要求,着眼于中国现实的国情农情和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也符合临县贫困山区的实际,它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务实的实践要求,对于推进治花泉村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二是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下新农村一天比一天好。政府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力度还在加大、扶持面在拓宽;三是路在脚下: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走农家之路 ;四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初中、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五是放飞梦想:追寻中国农民自己的梦想。住在乡村低消费、高质量、高品位,吃放心食品、享受现代城市生活。

猜你喜欢

乡村变迁传统文化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