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权威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8-05-14李荣华田友谊
李荣华 田友谊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库为数据源,检索了1978-2016年间刊载的411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教师权威”这一主题从文献概况、文献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教师权威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发文量呈稳定上升趋势,研究领域内涵不断拓展,研究角度多元化。同时,针对存在的研究主体结构单一、研究方法过于传统、研究领域中学科属性浓厚以及成果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对未来教师权威研究做出一种可能的展望。
[关键词]教师权威;文献分析法;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4-0116-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4023教师权威既是教育影响力的稳定基石,也是教育活动秩序平稳运行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一段时期以来,教育学界将教师权威的存在与师生关系对立起来,并不断有呼声对教师权威进行消解,试图以此构建所谓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教育教学状态。这种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式诉求,使得一部分理性的学者开始对教师权威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教育权威的研究也成为教育领域炽手可热的关注点。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历程,教师权威的研究成果初具规模。本文旨在对30年以来,国内知网所刊载的有关研究展开系统的分析整理,以期对教育学界目前关于对教师权威的研究现状做初步了解,进而挖掘相关研究的内在价值。本文通过梳理关于教师权威研究存在的缺陷,最终对教师权威的研究方向做出适当的展望,以对教育实践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样本来源与研究路径
(一)样本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权威的研究开始步入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虽然起步后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于21 世纪初开始涌现并初具规模。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为主要文献来源,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16年。文献检索的方法为: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教师权威”为检索词目,共检索到博士学位论文 1 篇,硕士学位论文 47 篇,期刊论文346 篇,报纸文章 12篇,会议论文 5 篇。将以上研究成果作为研究样本,试图探求国内关于“教师权威”研究的现状、特征、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计量法两种研究方法,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做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做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1]。定量分析是用比较规范的方法读取相关的文本资料,把文本资料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2]。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文献概况
1.文献刊发时间与数量。在CNKI上以“教师权威”为关键词可检索到文献共计411篇。其中,最早的文献是 1981年汪远平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试谈教师的权威》一文。由表 1、图 1 可以看出,从 1981 年至 2016 年这 35 年内,教师权威的研究成果以文献发表的形式大致持续增长,发展势头较强,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大力关注。1981年到2001年间,发文数量较少但仍有成果问世。文献研究成果爆发始于2002年,此后历年不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刊载量,并分别于2009年与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大致保持平稳的增长。
2.文献来源。文献的来源是该研究领域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指征之一。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应该反映在较为完整、全面的平台载体之上。其中,学位论文与专著相对较为丰富,报纸与期刊等则可以明确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能够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起到基础性构建作用。从表2的数据分析来看,目前教师权威研究的文献大多出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比例高达8418%;出自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所占比例较小,为 1168%;来源于报纸、会议以及年鉴所占比例极小。因而可见,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教师权威领域內研究文献的最主要来源。此外,根据对发表教师权威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进行计量,有关教师权威的学术论文刊载在近百种期刊上。如表3,是发表教师权威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情况统计如下。
表2教师权威研究文献来源数据分析
期刊类型学术期刊硕博士论文报纸会议年鉴文献数346481250百分比%8418%1168%292%122%0表3发表教师权威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
排序期刊名数量排序期刊名数量1教学与管理1911教育评论42当代教育科学1212教育科学研究43当代教育论坛713教育科学论坛44教育理论与实践614现代教育科学45教育探索515沈阳教育学院学报36思想理论教育516中国成人教育37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517教育学术月刊38现代中小学教育518湖南师大学报教科版39基础教育研究519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310教育与职业420教育导刊3
3.作者来源。在某种程度上,作者的来源以及研究能力对研究成果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对作者来源做进一步分析,可以较为明确的了解教师权威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的分布情况,明晰教师权威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结构。目前,教师权威研究的主要阵地在师范类高校,作者单位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这一点与教师权威的学科属性有所关联。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有效、适切的研究方法既是揭示教育研究规律的利器,也是追溯事物内在规律的重要手段。将所有关于教师权威的研究文献以实证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加以归类,得出表4。从表中可以看到,教师权威选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比例极小。表4研究成果选取研究方法的相关统计
研究方法文献数百分比%实证研究615思辨研究405985
(三)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在CNKI标准检索中以“教师权威”为篇名直接输入,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教师权威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且主题多样,说明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深刻性与全面性的特征,但若细加审视便可发现,各个研究主题的关注力度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为此,必须在重视现有的研究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与挖掘教师权威研究的领域与深度。
由表5可以看出,涉及到有关教师权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权威的概念、教师权威的挑战与建构研究、各视角下的教师权威研究,以及中小学教师权威研究等。
1.关于教师权威概念的研究。新兴领域的产生最先受到关注的是其本身的内涵,尤其是其概念的澄清,这是后续深入开展研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在研究样本中,最早出现的关于教师权威的研究文献是汪远平先生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试谈教师的权威》一文,他指出“教师的权威,也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自然的正常关系。教师由于自己的良好表现而具有权威,学生由于信任与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乐于遵从老师的要求、指导和意志”[3]。汪远平先生对教师权威的理解还较为通俗,切入点较为狭窄。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关于教师权威的定义愈加多样化,逐渐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4]“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凭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能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5]“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服从。”[6]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影响力 ,使学生对教师依赖和服从[7]。“教师的权威是社会制度和传统赋予教师的职务、权力、地位及身份等和教师个体以人格特征、专业素质为核心的内在素养被认可的统一。”[8]
以上观点,对教师权威定义的看法较为一致。一是把教师权威理解为一种影响力,通过学生信从而产生无形的支配力;二是教师权威定义的理解多源于社会学“权威”的意义延伸,借助于社会学中“权威”内涵迁移而来,其中多以韦伯的权威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 L·罗伯特和R·克利弗顿的理论着手研究;三是关于教师权威定义的表述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公式化的语句无法完整呈现教师权威定义的复杂性;四是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权威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社会、他人赋予以及自身生成。
2.关于教师权威挑战的研究。教师权威挑战的研究是教师权威研究的重头戏,研究文献最为丰富。现有的研究认为,教师权威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代际关系、文本的开放性、以及经济因素对教师权威的挑战。现有的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革新教师的课程观、知识观,对拥有教师身份的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会冲击一部分教师的权威[9];信息化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来源,传统的知识教学受到冲击,教师的知识权威面临消解[10] ;此外,学生个性自由意识的觉醒,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再唯教师至上,迷信权威;教师群体社会地位持续低下,长期缺位的经济待遇使得有志青年的从教意愿日益淡漠,导致教师传统权威削弱[11];文本的敞开性加速教师权威的瓦解,教师不再是解释教材的唯一主导者,学生个体对于敞开的文本会产生自己独特的看法[12]。上述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目前的研究结果对于教师权威挑战更多的是强调外部因素,缺乏来自教师内部因素的考量,这种研究倾向会导致研究结果有失偏颇。多数的研究者对于教师权威的受限是表示认可的,却忽视了教师权威受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未能意识到教师也是受害者。因此,如果从教师群体内部特征来看,教师权威受到的挑战主要有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层面的问题,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品质与魅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等。综上可知,教师权威自我构建的基础,以及相关方面的缺陷将会冲击与阻碍教师权威的构建。
3.关于教师权威的建构研究。与此呼应的是,为应对教师权威面临的现实挑战,相关研究者潜心钻研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构策略,现有的成果大致从以下两个角度做出了阐述。一是从“教育内部—教师主体”进行探讨。主要有教师重新定位、角色转换、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加强知识与技能学习、树立师德等。例如,刘晓磊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转换,在新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身份:学生的诊断师、评价者与激励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与心理辅导者、教育研究者、教育教学管理者[13];周荣秀与周险峰認为重构教师权威,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道德自律,重塑高尚的教师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14] 。二是从教育外部到环境支持的角度来论述如何重建教师权威。如,国家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法律的立法与执行必须保障教师合法权利,维护教师正当权益;社会重建尊师重道,敬师爱师的浓厚氛围,鼓励青年励志从教,扎根教育等。有学者注意到教师权威的建构必须依靠教师权威所获取的相关保障。完善并履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妥善排除教师群体的后顾之忧,从实际着手保障教师的制度权威,这是教师权威的建构基础[15]。
二者相比较而言,目前的研究者更多的是从教师主体着手,即强调如何重建教师权威,研究内容多寄托于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焦点上。这种论点虽然有其特定的合理之处,但确实也是教师权威树立的必由之路。但应更清楚地认识到,不可将研究重心全寄托于此,不可将重建教师权威等同于提高教师素养。摒弃思维单一的误区,探寻教师权威回归的多重路径,才是重要之举。
4.关于中小学教师权威研究。关于教师权威的研究对象大致集中在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等群体。其中,中小学教师权威的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最高。第一次面向中小学的教师权威展开的研究始于1997年刘云杉《我国中小学教师权威状况探析》一文,他指出当时我国中小学教师权威社会学内涵和类型、知识权威边缘化特征、象征性权威的脆弱性特征、教师权威状况的制度成因等[16]。此后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综合性论述中小学教师权威,多见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定义、内涵、特征、价值、困境、构建对策等;二是结合相关学科背景,主要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上探讨教师权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权威促进课程建设和有效教学;三是兼容日常教育问题,即从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德育等层面进行考量,并借助教师权威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改进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活动中突出的问题。
5.多维视角下的教师权威研究。教师权威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家思想学派、学科、时代背景、复杂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各视域背景下的教师权威的研究文献数量颇为可观。首先,从大学科背景上看,对教师权威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教师权威进行了论述。心理學领域则多从教师的威信效应入手,更多的倾向于借助心理学的方法,探讨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对教师权威认知发展;社会学主要是采取社会学的研究手段开展教师权威研究,对教师权威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加以分析,内容上涵盖教师权威的来源、变化、教师的权力与权利以及教师的社会待遇。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学所考察的教师权威更多的是建立在外部基础上的权力体现,不是心理内化服从的体现;教育学学科则是教师权威研究的最为主要的基础,研究成果也最为客观。教育学研究更多的是借助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关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与地位,探讨教师本身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影响力与信任感;伦理学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依然从师生伦理关系着手。其次,是思想流派视角下的教师权威研究。例如,解放教育学、哲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人文主义、权威主义、荀子教育学说、涂尔干教育学说、冲突论等。这些研究均立足于扎实的思想基础,从各自角度出发考察教师权威的内涵、来源、特征、建构路径等要素,但囿于视角的单一性,容易得出片面结果,对此类研究结果需辩证看待。最后,是从教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呼唤教师权威的理性回归。目前的研究已涉及到思想政治、体育、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通过相应学科教学和课堂的构建,厘清教师权威的目的,发挥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有功效,剔除和消解教师权威过度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澄清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师权威的认识误区,理性呼唤教师权威的回归。
6.教师权威研究比较新颖的几个关注点。除去上述几个主要方面,教师权威研究还存在一些较为新颖的关注点。例如,新课改与教师权威、“互联网+”与教师权威的融合、实证研究背景下的教师权威研究等。新课改与教师权威都是当今教育领域较为突出的关注点。大多数学者都试图厘清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权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达成教师权威的重新建构,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权威是进行有效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关乎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如,李小英与文红玉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权威受到全方位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教师权威弱化的现状,探究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建构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师权威[17]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态,也在冲击旧有固生的教师权威。“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知识更新的速率加快、知识的获取渠道也在发生质变,知识中心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知识权威正走向式微[18]。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到“互联网+”时代为之带来的这种新变化与新特征,并对此展开研究。袁春平从自媒体的角度探究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通过加强价值引领,推行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坚持以生为本,建立和谐民主师生关系;锻造人格魅力,树立新的教师职业形象[19] 。
同时,实证研究的范式也逐渐引入到教师权威的研究中来。平和光和吴义昌以江苏省徐州地区三所农村中学为例,对部分农村初中生对教师权威认知状况展开相关实证调查研究,探寻了部分农村初中生的年龄、性别、父母的职业与学历在主客观和六大因素上对教师权威认知发展的影响,最后总结出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20]。李艳与吉梅则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省常州市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高职院校开展实证研究,获得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权威结构转型的现状是构建现代教师权威的重要条件的结论[21]。
三、对我国教师权威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现有研究的价值所在
首先,教师权威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专业发展道路上,需要树立良好的教师权威。同时,良好的教师权威必将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或者管理方面取得更为理想的进步。因此,关于教师权威的研究成果在充分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将有力地推动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其次,关于教师权威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关系的研究,通过研究揭示教师权威的本质,能够在某种意义上澄清当前师生关系混乱的局面,有助于矫正当前“师尊生卑”和“师卑生尊”两种极端的师生关系取向,致力于构建一种教师权威视域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有利于教师个体以及外部对自身角色的再认识,深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增强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话语权意识,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民主。以目前教师权威取得的部分成果来看,其在某种层面上既从实践方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优秀的借鉴之处,极大促进了教师权威的研究进程。从长远看,有助于保持教师权威研究的生命力。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从整个教师权威的研究过程来看,研究主体以高校理论工作者(教师与研究生等)为主,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方法为主,欠缺创新度。这些不足正是目前整个教育理论研究集体面临的重要问题,且不易解决。但在教师权威研究的实践操作中,可以鼓励多群体融入教育实践,以及采取多样化研究手段进行理论研究创新。
从教师权威的研究领域来看,尽管目前教师权威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多个学科,且每个学科从不同视角对教师权威进行了论述。但是,这种论述依然深陷于学科单一思维的桎梏之中,仅仅是以一种机械的迁移形式存在。例如,心理学的权威、社会学的权威,都只重视所属学科对权威的解读等等,在教师权威研究过程中的重点仅仅是对权威的解读,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育场域中的人的属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教师权威的本真意涵。为此,对待这种跨学科的教师权威研究,必须树立整体意识,不能忽略教师权威的教育属性。教师权威,从概念上讲是整体一致,不可割裂的,尽管将教师权威置于某学科的视域进行考察时,必须遵守其学科的立场,但也应注意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把握住教师权威研究的根本要义。
从教师权威的研究结果来看,依然存在同质化倾向。在众多的教师权威研究的文献中,趋同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无论是针对教师权威的定义或内涵,还是针对教师权威建构策略的探讨方面,有一部分研究内容创新度不够,推陈却无法出新。例如“视界雷同”,在对待教师权威分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其他维度研究,均多以韦伯的权威理论以及L·罗伯特和R·克利弗顿的权威理论着手,将教师权威划分为社会传统、法律制度、专业知识与感召力四个维度。其中,尤以知识与感召力为主,这种划分导致部分研究者在建构权威的路径取向上过多倚重于知识与感召力的提升,无形之中使研究陷入等同于教师素养的研究怪圈。再从教师权威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来看,论文的研究主题多集中在教师权威的挑战与建构这一议题之上。其中,部分参考文献重复引用频繁,借鉴模仿的痕迹较为明显,创新力度不足。研究结果的同质化问题的解决,主要寄希望于相关研究者在进行初始研究时能够多阅读文献,勤于思考,拓宽理论视野,多捕捉创新点,尽量不要盲目跟风研究。同时,在研究结果的成果验收(例如论文答辩)时,相关人士能够遵守要求,严格把关,尊重学术的严谨性。
(三)对未来教师权威研究可能的一种展望
教师权威研究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教育学术研究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对国内 1978年—2016年该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按照刊文数量走向以及结合目前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国内师生对立关系问题的频发与加剧,国家与教育研究者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高,可以推测教师权威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延续上升的态势,必将持续作为未来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今后,未来教师权威的研究将更加微观化、具体化。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权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以及法定权威。受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影响,教师权威的不同要素将遭受巨大的冲击。其中,以知识权威为例,教师知识权威作为教师在知识传递中产生的一种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在传统教学中,掌握着绝对的知识话语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尤其是其与知识教学领域的广泛契合后,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性、价值性,还是知识传播的易获取性、可共享性方面,大数据知识教学都远远优越于传统的知识教学形态,这使得教师知识权威的组成构件正遭受蚕食,教师知识权威将遭受巨大挑战。再以教师的感召权威来看,学生所接收信息渠道有限,主要以传统的主流思维、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为主,在深入学生内心的基础上,教师能够较为容易的建立起教師感召权威。但是,伴随网络时代的来临,学生将接收更为多元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以及更多的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害信息,仅靠教师的说服已无法起到感召作用,教师的感召权威进一步受限。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新变化给教师权威造成冲击,必将引起教师权威相关研究者的关注,进而使教师权威的研究得以深化,这是对未来教师权威研究方向的一种可能展望。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5
[2]庞忠荣,田友谊.教育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基于 2003—2011年研究文献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7):5-8.
[3]汪远平.试谈教师的权威[J].人民教育,1981(9):61-62.
[4]张良才,李润洲.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69-74.
[5]吴霞.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一个教师权威视角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70-72.
[6]田国秀.关于教师权威的辩证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36-38.
[7][9]彭阳红,沈翰.“消解”还是“重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权威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15-16.
[8]张晓峰,夏素荣.教师权威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117-118.
[10]曹树.大众传播媒体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评论,2001(5):16-18.
[11]朱晟利.挑战与应答:教师权威的重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80-84.
[12]舒志定.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J].现代教育论丛,2003(1):22-26.
[13]刘晓磊.中学教师权威消解的原因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4]周荣秀,周险峰.加强师德建设重构教师权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3):60-63.
[15]孙百娥.关于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 [J].《教育评论》,2002(02):19-21.
[16]刘云杉. 我国中小学教师权威状况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4):35-40.
[17]李小英,文红玉.新课程视角下教师权威的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84-86.
[18]杨洁,王安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权威、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2):88-92.
[19]袁春平.自媒体语境下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7(3):64-66.
[20]平和光,吴义昌.农村初中生教师权威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地区三所农村中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2):9-12.
[21]李艳,吉梅.高职院校教师权威结构转型的社会学探究——基于江苏省常州市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J].高教探索,2011(4):112-117.
(责任编辑: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