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涨落点的创设与思维涨落规律初探

2018-05-14陆善良曹建军张锡群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转化思维

陆善良 曹建军 张锡群

摘要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学生的思维存在涨落现象。以创设思维涨落点为核心,以认识和把握思维涨落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案例初步探讨学生思维的触发、转化、顺应的主要过程。

关键词 思维 涨落点 触发 转化 顺应

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是在内外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运行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无法用一个包罗万象的具体方程来求解。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可知,该系统的下一步状态从本质上说是完全未知的,是由这个特定时刻的涨落性质和分叉的稳定性共同决定的。在分叉点上,一旦新旧知识有效关联,借助涨落放大就能够实现向新的平衡态转化,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处于临界点这一特殊位置上时,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能力等都处于涨落变化之中。本文着重探讨思维临界点以及思维涨落变化之间的联系规律。

一、创设思维涨落点,实现学生思维触发

所谓思维涨落点,就是指课堂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思维临界点。教学就是在这个临界点上促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突变。在课堂教学内外子系统共同作用下,某种思维得以迅速放大,形成涨落式放大之态。这种涨落点和相应的涨落式放大是教師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可以预设的,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进行中突然生成的。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常见的思维涨落点和涨落放大有以下方面:

由此可见,思维涨落点的创设不仅仅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事件。只要能够实现学生思维触发,都属于思维涨落点的范畴。

案例1:八年级数学《生活中的轴对称》

1.知识储备。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图片、动画,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再通过动笔画图、用剪刀剪纸等方法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问题导学。

(1)在你所学的26个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在你认识的汉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3)在你使用的标点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3.游戏互动。

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在纸上书写答案;写对一个得1分,写错一个扣1分;比赛时间为两分钟,总分高的小组获胜。

课堂点评:该教学设计通过巧妙的设问与游戏互动,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既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思维也发生了转化。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形成思维涨落放大。这属于预设涨落点和涨落放大。

案例2:七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位学生举手发问:“老师,火柴在墙壁上怎么可能擦燃?”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而且在历届学生中没有人提出这一问题。这就属于课堂现场生成的思维涨落点。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难”,教师作了一个比较机智的正面解答:“以前人们使用的火柴与现在的有所不同,是硫或磷的化合物混合而成, 一碰撞就可能燃烧,很不安全。后来科学家经过不断试验,研制成了现在我们使用的安全火柴。”听了老师的解释,学生的疑问消除了,求知的愿望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开心地笑了。

课堂点评:课堂生成的思维涨落点,是课堂教学最大的看点与亮点,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多变性与复杂性,同时又于无形中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与智慧潜能, 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妙就妙在这种灵活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方法, 真正实现现场生成的思维涨落放大。

综合上文对课堂教学系统中思维涨落点创设、涨落放大的分析,可以建立以思维涨落点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创设思维涨落点,其目的是:通过涨落放大,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涨落放大效果。我们以核心素养作为涨落放大效果的评价指标,把含有一个思维涨落点的课堂定为合格,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涨落点的课堂定为优秀。实践证明,找不到思维涨落点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

二、认识思维涨落规律,实现学生思维转化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当引入新的问题情景时,学生的思维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矛盾冲突。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临界状态,需要一个产生积极涨落放大的临界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与设问,或提供情景,或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新知识点转化(涨落放大)。课堂思维活动的生成、触发、转化、顺应、进阶等一系列运行过程构成课堂思维涨落规律。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认为,教育是由“自由-训练-自由”所构成的三重循环周期,并且认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在每天、每周、每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若干较小的漩涡,这些漩涡本身包含着三重节奏循环。由此可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存在着明显的涨落特征。认识学生的思维涨落规律,并以此为出发点实施教学,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九年级物理《电流的磁场》

教师预设如下学习过程:(1)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你认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什么有关?(2)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3)具体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4)请认真观察后回答:通电螺线管导线中有几种可能的电流方向?(5)请同学们利用课桌上的电源、螺线管、小磁针等实验器材,完成教材上的任务,并画出对应的两幅图。(6)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性描述: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什么样的具体关系?(7)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8)教师呈现“安培定则”。请你说一说,你自己所概括的“定则”与“安培定则”相比,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足之处?

课堂点评:本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思维涨落特点,遵循三重循环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一步一步经历思维的触发、碰撞与升华,给人以水到渠成、酣畅淋漓之感。本案例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提出初步的猜想;通过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体会到如何思考、如何学习;通过对比自己的“定则”与“安培定则”,体验到学习与思考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把握思维涨落规律,实现思维进阶上升

如果说创设思维涨落点的意义在于实现学生思维触发,认识思维涨落规律的意义在于实现学生思维转化,那么把握思维涨落规律的意义在于顺应学生思维,实现学生思维进阶上升。

著名的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有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无限潜力,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他们的这种潜力,使之不断地得到放大与提升。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尽可能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为之提供发展、成長的条件与机会,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地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均具有涨落规律;不同孩子的涨落规律又不尽相同。把握思维涨落规律,关键在于顺应不同学生的思维涨落特点。应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科中创设不同的思维涨落点,实现多样化的思维触发、转化和顺应。

案例4:七年级英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

在初中阶段,由于生源的差异性和语言环境的不同,班级中有很多学生对词尾的变化不习惯。比如把My brother likes apples读成My brother like apples。

授课教师在结束这一教学环节之后,向学生强调英语动词在句子中是随人称、人数和时态而变化的,要求学生注意,并让他们复述:My father is a teacher. He goes to work by bus. He likes eating meat very much. He watches TV every evening.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句子之后,用My mother、Jack、Kate等进行替换复述。同时在班级中开展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通过强化纠正,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在他们头脑中扎下了根。课后,教师又布置学生以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准备一份“值日生日报表”。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配合分层次的评价指导。对于优秀学生,给予相对严格与高层次的评价;对于相对差点儿的学生,多多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课堂点评:本教学案例由复述练习开始,替换复述进行训练,同学、小组之间竞赛升华,一步一步稳固推进,进阶上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思维涨落规律应用充分,课堂效果也比较明显。同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照顾到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与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课堂思维涨落点的创设与思维涨落规律的探讨只是初步的,但为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1.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教师发展中心;2.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3.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猜你喜欢

转化思维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