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型移动APP支持下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数字化模式研究
2018-05-14王惠汤志华
王惠 汤志华
[摘要]数字化学习是伴随全球数字化浪潮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成形于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不断融合与创新背景之中。通过解析数字化教学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给出基于移动APP平台所做出的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探索性改革方案。构建实现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数字化模式的“四模块”框架,包括基于LMS的教学管理模块、基于知识链接的课程资源整合模块、支持多终端的课堂实时互动模块和基于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块。
[关键词] 思想理论学习;数字化模式;教育型移动APP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0-007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16
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人,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20亿人。远程教育、慕课(MOOC)、微课(MicroCourse)、基于社交网站(SNS)学习、虚拟现实(VR)教学等新形態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大学生思想理论的教与学已开启数字化时代。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不断涌现,移动教育学习模式盛行。
一、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的数字化趋势
“数字化生存”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于1996年提出,用来描绘数字科技给人类生活、工作、教育、娱乐带来的新的生存体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存形态,数字化在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永久性、颠覆性的改变,它极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交往范围,也改变了人们互动和交流方式,使人们乐于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发现乐趣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学习方式方面,数字化环境带来一种新的学习观,它意味着学习生活和信息生活的充分融合,它意味着计算机在生活当中从不离场,而你时时刻刻利用这种在场并以之为生活方式和态度[1]。 “数字化的一代”用来描述互联网、电子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嵌入是十分贴切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的样态,推动着教育重心从教向学转变,从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向,从主客体二分的教学理念向主体间性的活动过程论过渡。师生在技术支持的环境下互动共享的数字化教育理念为思想理论教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和实施模式。随着技术因素渗透进入思想理论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和MOOC平台的出现,使思想理论的学习资源更加易获,学习载体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当前阶段已经不止于对局部和个别环节的数字化,而是进入包括内容、方式和环境在内的全方位数字化的变革阶段。
支持思想理论数字化学习的教育型移动APP不断涌现,以易班、中成智慧课堂等APP为代表,是集思想教育、教育教学、社交网络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师生网络互动平台,还有依托手机微信平台的雨课堂、千聊等学习工具。以易班为例,目前共有500万实名注册用户,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1 000万次,APP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0万,全国300余所高校参与共建。2013年就有学者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手机APP的可能性,并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式学习方法[2]。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深入,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急剧增长。这些研究重点围绕Social Learning的理念、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优质教育学习数字资源开发和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作为新的数字技术环境与支持,教育型移动APP平台将传统的课堂按照移动互联网特点进行微型化、互动化、一体化的集中改造,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抬头率”不高,教师苦于耗费大量精力进行教学资源收集和课程管理,以及学生在线学习自发盲目孤立现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场所,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二、基于教育型移动APP思想理论数字化学习的理论支持
任何教学实践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基于教育型移动APP的思想理论学习设计和学习实践,同样是借助于此前相应的理论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审视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的现实困境和深层问题,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的视域下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征的思想理论学习模式。
(一)泛在学习与联通主义
美国学者马克·威士在1988年提出了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即无所不在的计算。他在《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文中谈到,泛在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要让机器去适应人类的环境而不是强迫人类去适应机器。这使得计算机的使用就如同林间漫步一样轻松[3]。在“泛在计算”“泛在网络”等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泛在学习”理论,它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对未来学习前景的预测,即致力于发展无所不在的教育技术和学习环境,使学习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并以人们所希望的、喜爱的、最为方便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就不能让思想理论止步于课堂教学,而应当为所有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手(即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接受相关信息、从事学习活动的技术工具和教育空间。同时,要让思想理论学习过程更具连续性和情景性,让思想理论在生活和闲暇时间也能发挥有效的导向功能和渗透功能。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引入是推进思想理论泛在学习的重要载体和现实路径。
联通主义(Connectivism)是一种面向数字时代的学习观,乔治·西蒙斯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在他看来,知识如同管道里的石油,由管道输送到各个节点之中,而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加重要。克罗斯(Jay Cross)直白的指出,“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4]。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学习观的颠覆,给一直以来注重理论传授的教育者以全新启示:一是要在关系中学。以教师、学生、学习平台为理论传递和知识连结的主要节点,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建立连接的方法。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利用学习平台建立起知识和理论间的关联,在建构有意义的网络过程中获得新知、真知。二是倡导分布式学习,由学习者及教育者共同构成学习组织,形成学习社群或合作互助学习。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外部连结中促进学习者内部的知识连结。
(二)交互学习与印象管理理論
交互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他认为交互是学生传递、评价、应用知识的教育经历。随后发展出的交互学习则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的意义构建为目的,实现学习者和学习支持者(教师、学习平台等)之间的交流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活动,人—机交互是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最终服务于人与人的沟通交往。因此,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引入让学习的“交互性”更加个性、便捷。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学生精神上的经常交流。”[5]实践证明,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学习平台的交互应用,能有效消除知识、观点传播的障碍,降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间隔感与疏离感。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师生交互性和活动参与度,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向和着力点,而数字化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师生高效互动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
印象管理理论由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他认为,我们大家都在社会中彼此合作而表现我们所要表现的自我[6],即人们总是通过有倾向性自我呈现以优化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来实现社会互动和与他人交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印象管理理论也被广泛地用以解释人们网络社交活动,在自己的主页和空间中上传照片或视频、更新状态、发表日志成为最常见的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行为,也是当下大学生最为流行和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启示在于:首先,要充分把握大学生偏好自我呈现自我构建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活动组织中为他们提供展示其积极形象、表达真实自我的平台;其次,这种印象管理行为能够很好地呈现出学生的状态和思想,是教育者最佳的学情分析材料,是研究者最直观的教学研究素材;最后,心理学研究证明,对自我呈现行为积极正向的反馈会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7]。教育者要关注学生对印象管理的内在需求,对他们的自我呈现行为予以积极回应和有益反馈,从而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获得尽可能多的获得感和满意感。
(三)同伴学习理论和PBL学习理论
同伴学习理论最早是由Keith Topping教授和Stewart Ehly博士提出的。他们认为,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同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8]。同伴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等方面非常相近,因此相比教师而言,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沟通更加顺畅、观点更容易被彼此接受[9]。教育者要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不在场的难题,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互促作用是克服难题的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在以“去中心化”为重要特征的数字化学习中,同伴互助学习同样是辅助专门教学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教育者应尽可能采用各种策略促成同伴学习的形成,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共同参与课程活动。如问题研讨、课外实践、完成课题等任务,促进学生以互助者的方式相互依靠、相互学习,形成有同伴共同参与的知识建构和认知探索历程。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知能力,还能促使学生达到深度学习,即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PBL学习是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简称,即基于项目的学习。它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需要学生采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和行动方法来完成包含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知识、习得价值与能力。PBL学习理论带给教育者的启示在于:首先,它展示了学习的复杂性和情景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其次,学生不是端坐在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最后,它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任务的方式得以整合。学习手段的数字化、智能化,让项目学习迅速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时代,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和信息获取的便利快捷,使项目学习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高效的。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一体化思想
使用与满足理论(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认为受众因感知到媒介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自愿投入精力参与媒介的活动。它的核心观点在于需求是解释受众参与行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其首要任务是说服大学生,将他们看作被动的容器,其结果是学生对思想理论学习也是被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给出了一种让学生产生主动且持续学习的动机和行为的思路,即把学习过程看作个人所具有特定需求和动机不断被满足的过程。90后大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他们看着动画长大,打着游戏娱乐,快速地从一个画面到一个画面,喜欢具体和故事的他们拒斥‘大部头和纯理论,他们还无法享受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的乐趣”[10]。数字化媒介因具有传播广泛、内容多样、动态形象和即时性强等优点,能够高效地满足“90后”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使之产生兴趣、满足感和交流体验等积极感受。因此,大学生对媒介的满足感可以激发其主动参与到思想理论的学习过程中的动机与热情。
一体化思想是将教与学的活动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系统规划,使组织、运行、管理和服务支持整体教育与学习的运行。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局部应用向一体化建设转向,从对各流程的整合向将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教学的结合侧重。一体化思想在思想理论数字化学习方面的应用体现在:一方面,把思想理论的学习资源、教学服务融合在一个学习平台之上,实现一站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学习信息与数据的集合。在数字化平台中能够实现许多在现实空间中无法实现的功能。例如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全数据记录和精准分析,对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监管和追踪研究。在未来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从大学生数字化学习海量数据中精确分析出他们的学习需求、主要的关注热点和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把握需求、发现规律、预测趋势,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提供学习服务。
三、基于教育型移动APP的思想理論学习数字化模式的框架与实践
在对数字化技术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和支撑理论的梳理和研究基础上,本文总结已有移动APP平台教学应用的实践经验,初步探索出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思想理论学习数字化策略与方案。根据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建构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构建基于移动APP的教学管理模块、基于知识链接的课程资源整合模块、支持多终端的课堂实时互动模块和基于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块。通过“四模块”的教学整合,实现教学管理的便捷化、精确化,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化、集成化,倡导师生课堂的互动协作,以及课堂之外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深度学习。
(一)基于LMS一体化在线教学管理
互联网时代来临,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如遭遇学习兴致不高、大班学习的沟通效率低下、心不在场等。教育型移动APP通过搭建一整套基于“课群”的教学管理系统,遵循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原则为思想理论学习的“教与学”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在满足“数字化一代”的学习,生活、社交需要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务教学、行政事务实行“一站式”管理,最主要的部分有课群管理和学生管理(学习活动的跟踪、纪录和评价)。首先,创建线上班级。师生可以通过移动APP的PC端、手机客户端或在线教育微信端等多入口方便接入。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多个课群,学生通过扫描教师创建的二维码或者课群邀请码加入课群,参与教师构建的课群课程学习、共享学习资料,教师通过课群公告或消息中心的私信功能可以实现对班级及班级成员的管理;其次,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可视化。移动APP平台的统计功能和大数据功能可以方便地让教师查看学生学习课群课程和学习资料的整体完成情况,以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督管理。另外,精准考勤。通过扫码签到或者课群投票及其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学生到课率的检查。最后,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学生的具有意义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包括话题讨论、课程学习、在线考试、学前测评、资料学习,通过在平台“成绩管理”模块合理设置每块教育内容的评分标准和所占权重,就可以自动形成最终的综合评分。另外,在线考试系统和在线作业系统将教师从繁重的阅卷、统分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课程体系构建、课堂交互设计之中。
(二)多源课程资源整合与推荐
从思想理论学习目的出发,课程资源整合应当满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求、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要求、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心理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感到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当课程资源易获性不高时,部分教师就会沿用陈旧的、缺乏新意的素材、资料。这种做法显然无法满足身处信息时代的、喜爱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的需求,甚至导致对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所思所想不知晓而失语、无语。当前,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互联网教育平台拥有上千门开放课程和以万计的视频数量,其中以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与思想理论学习内容契合度较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构建个性化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站内资源。在教育型移动APP平台上,教师有两种方式在所建立的课群中建构课程资源。一是通过输入课程链接等信息,教师可以自由应用APP平台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或是其他作为讨论性案例和启示性素材的视频资源;二是通过手动编辑图文制作课程资源。通过这种具有开放性、结构性、导向性的课群课程构建,教师有意图地为学生构造了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在线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手机上在线课程或在线视频预先对教学核心内容自主学习,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前期条件。以上这两种方式既可以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课群所有成员发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或几个课群成员进行精准推送,以实现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这一部分核心在于课程框架的搭建与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以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构建的主要依据,按照教材内容精选和整合各种类型的在线课程;二是要形成具有逻辑性、整体性的内容框架,使各课程之间体系化、结构化,降低知识碎片化造成的学习效益低下;三是要设计好在线视频的考核目标、方式以及学时分配。
(三)CRS教学应用和课堂自我呈现
CRS即课堂反馈系统(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s),指通过无线移动网络通讯技术,支持师生课堂互动的教学系统。通过CRS技术应用,所有学生都可以同时参与课堂讨论和观点展示等教学互动活动之中。就思想理论学习的性质和目的来说,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至关重要,是实现思想引领、价值认同的关键环节。传统大班教学和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造成互动低效、抬头率不高,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展现其观点看法、思维逻辑提供平台,使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反馈,从而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育人效果。移动APP平台支持多终端互动、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且支持网络地址的分享,这使得优课具有较好的媒体呈现功能。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发起课群话题。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案例教学和专题教学模式。学生在手机上作答,电脑终端实时展示学生观点。通过对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或现象的讨论,学生在自我探寻、主动思考和同伴比较中习得理论,并形成科学合理的态度和价值。二是发起课群投票。与课群话题不同,它需要教师提取触及思想症结的关键问题,精心编写激发认知冲突的选项,通过现场统计和陈述投票结果(根据问题选择实名公布还是匿名公布),与学生共同讨论其中较为典型的错误观点,从而达到树立正确认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促进学生积极的课堂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可使用的方式有:一是教师在话题讨论过程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予以展示,或者从投票结果的少数派中选取代表陈述其意见,分享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观点和创见;二是鼓励学生主动呈现他们的个人空间、动态,展示他们关注的话题、热点,共享他们在网络中找到的相关学习资源。
(四)项目学习和学习共同体的应用
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以完成具体且真实的项目为任务,促使学生理解理论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思想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疏离,导致学生因无法建构学习的意义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将思想理论学习延伸到实践之中,要求学生通过从行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所触及的不仅是对理论本身的理解,更是锻炼了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方法的能力、接纳新知的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等。其次,课堂之外的思想理论数字化自主学习也存在着弊端,部分大学生因自制力不足而浪费大量时间在网络闲逛和刷手机上。因此,将项目学习引入思想理论数字化学习之中,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状态下有目标、有动力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在资源整合、自主探索、同伴合作、实践创造中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型移动APP平台为每位师生提供个人账户,允许用户通过个人账户与其他人交换信息,从而为获取信息和沟通合作提供机会。学习者可以在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过程中进行频繁而深入的交流互动,同时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基于项目的同伴间交互学习是深入且高效的,他们在集体行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形成了持续的动力,这对思想理论学习目的的实现起到了天然的支持作用。在移动社交网络技术支持下,“个人中心”和“个人主页”为师生创设虚拟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空间。教师基于海量互联网资源选择和构建本课程学习资源体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络优质课程中汲取营养。再次,实践学习方式从现实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实践式学习是思想理论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的实践式学习总是受制于学时、资金和人身安全等问题而无法落到实处。如今虚拟空间、数字化技术为实践式学习开启了“创客教育”时代,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平台,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络调研、创造数字化产品,并以图文、音頻、视频等形式上传至数字平台和手机端,各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互评、分享体验,最终实现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最后,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达到无缝沟通,精准推送。教师根据项目学习目标,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远程教育课程及其组合,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大量信息,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运用APP中的即时通讯手段对学生进行实时有效地指导,参与到学习小组的讨论之中为他们答疑解惑,或者针对学习小组存在的不足推送相应的指导教程。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能够有效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改进,引导生生之间、学习团队之间互学互鉴,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中介作用下,搭建学生从课堂理论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
总体来说,数字化学习策略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科技不断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应对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型移动APP平台是“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技术产品,代表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文化,它既是对现实教学的模拟,更是对现实教学的超越与延伸。基于教育型移动APP平台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数字化模式的探索仍停留在试点和初尝阶段,未来的技术与学习的结合会呈现出更多样化的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美〕Nicholas Negroponte(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3.
[2]胡飒.移动式学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3(23): 53-56.
[3]Mark Weiser.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9):104.
[4]Jay Cross.Informal Learning: Rediscovering the Natural Pathway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M].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2007:16.
[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 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7.
[6]〔英〕伊丽莎白·迪瓦恩等.世界著名思想家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458.
[7]牛更枫等.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05):563.
[8]Topping K, Ehly S.Peerassisted Learning[M].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98:5.
[9]郑兰琴等.网络学习空间中同伴互助焦点和手段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7(03):76.
[10]周宏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S2): 58.
(责任编辑:滕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