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策略探析

2018-05-14王飞朱永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管理策略

王飞 朱永华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既要注意组织管理中机械化、同质化、世俗化等现代性问题,又要警惕反对理性、价值多元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高等学校需要客观评价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管理策略,促进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学生组织;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0-0041-00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09

现代性萌发于西方启蒙运动,以消解神权、崇尚理性、标榜自由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意识与相应的社会机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同时也导致社会价值观层面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退位。现代性社会所体现的依赖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高扬理性主义、漠视精神信仰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后现代主义以批判现代性为己任,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形成的“理性至上”“人的物化”等问题,倡导解放思想、关心现实,具有消解权威、拒斥人类中心主义等特征,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甚至宣告现代性的终结。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被引入中国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主张主体间对话、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论具有进步意义,但其价值观层面所主张的放逐理想、反权威、反理性、责任消解等思想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从反叛走上了极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经历着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理性的矛盾调和,又面临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交互冲击,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办学方向,立足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基础,积极探索,主动应对,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现代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困境与挑战

现代化大生产促生了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现代组织理论之父韦伯曾指出,“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1]。而在社会管理上,现代性则体现为“官僚制”即科层管理,包括严明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专业化的管理阶层等。高校学生组织是大学生的集合体,包括党团组织、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是高校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阵地与载体;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手段。在现代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要注意理性管理机械化、组织评价同质化、组织文化世俗化等问题。

(一)理性管理机械化

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由于个体差异,需要通过确定组织目标、明确组织要求、规范成员行为等管理方式提高组织效率。现代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所体现的理性思维与规则意识往往会带来组织利益与个体发展的矛盾。西蒙认为,人类为在现代世界上进行生产活动和政务活动而建立了种种组织,组织所要对付的,是个人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面前的理解力和计算力的限度。[2]由于个人认识、解释、处理问题的差异,组织要建立一定的秩序和程序以维护组织的运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与经济组织追求经济利益不同,教育组织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育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需要运用制度规范、规劝引导、考核奖惩等教育管理手段,通过层级管理进行教育引导。这样的科层管理、规范管理有力的保证了学生组织的教育功能,保持管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但是,现代组织科层化的管理结构与理性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机制僵化、組织活力不足的问题。 “现代大学的规模和复杂性增加了科层结构,疏离了教师和学生,削弱了参与意识和共同管理”[3]。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重视管理者的专业化培训,强调规范管理、制度建设,但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机械化、程序化的倾向。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时期正是他们个性发展诉求较强的人生阶段,一些大学生对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存在认识偏差,对理性管理不理解、难认同;同时一些管理者过分依赖刚性的权力与制度,缺乏柔性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管理者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渠道单一,影响了组织的管理育人效果。

(二)组织评价同质化

现代组织管理强调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重视绩效指标考核,这有利于明确组织目标、强化组织要求、规范组织行为,但也会造成组织管理的同质化倾向。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迪玛奇奥和鲍威尔认为,由于政府的标准化要求和文化上同化的压力,会促使组织走向同化;组织在面临环境不确定时,会借鉴其他组织所采取过的措施,发生组织之间的互相模仿。[4]

高校学生组织具有不同的类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并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组织类型,其组织目标与评价标准应有所侧重,从而共同构成组织育人体系。目前高校各类学生组织管理具有同质化倾向,组织特色不够鲜明,组织影响力参差不齐。有的管理者没有能够认识到组织类型的差异,认为管理就是标准化,追求统一的管理绩效标准;有的管理者评价标准单一,以是否服从管理命令来评判好坏;有的认为管理方法就是灌输,只要管理内容上传下达就是完成了管理沟通。管理者对组织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组织中的个体差异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引导不力,导致组织管理浮于表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强,组织成员归属感不深,组织的主流话语难以发挥影响。

(三)组织文化世俗化

现代性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即摆脱西方宗教的束缚与控制,回归世俗生活,肯定现实意义的生活。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强调获得感与幸福指数。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网络产业的迅猛升级,也造成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等现代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优质就业机会的门槛更高,青年学生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愈加迫切。于是“奔跑吧!兄弟”“青春旅社”等各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蜂拥而至,把生活表演给人看,拥有一大批年轻粉丝。而“蓝瘦,香菇”“佛系青年”等网络词语的流行,不仅是年轻人另类的幽默与自我解嘲,更体现了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对自我生活的关注与自我实现的期待。

在学生组织中,组织竞争加剧,组织成员生活化、世俗化的诉求偏高,这表现为组织气氛与组织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弱化。一些学生功利观念较重,对涉及自身利益问题敏感较真,而对组织集体或他人漠不关心;一些学生对涉及价值观层面的活动缺乏热情,对娱乐类等文化活动却兴趣浓厚;一些学生对管理者发布的正式通知置若罔闻,更愿意听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有利的小道消息、网络传闻;组织的正式沟通面临信任危机,党团组织、班级等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待加强。

二、后现代主义的反叛与弊端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目标是对现代性的批判,而现代性问题也因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而愈加凸显。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变革与反叛,被认为是继启蒙运动之后最为深刻的一次思想革命。后现代主义敏锐地指出了现代性的弊端,但为了标榜与现代性的截然对立,又矫枉过正,走向新的虚无。

(一)批判理性与反抗秩序

尼采对现代人的批判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话语的发端。尼采认为“现代精神已无可就药了”[5]。他认为理性主义是压抑生命的东西,他借用“酒神精神”表示对生命的肯定与张扬,摆脱对理性法则的束缚,并提出“超人”概念,要冲破现代性的束缚,改变现代性的价值观念。褔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规训的社会,以管制和控制为唯一目标,不管是医院、学校还是家庭,被规训的社会都在对人们实施控制,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学校将学生的行为“都纳入介于好与坏两个等级之间的领域”,对“人员本身及其种类、潜力、水准或价值”做出评估与评判[6]。权力无处不在,人们无一幸免地处于被监视、被控制的状态。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不乏打破管理壁垒、激发个体自由的观点。然而,现代组织管理产生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冲突问题,并不能代表在教育组织中对理性管理的全盘否定,高校学生组织的育人使命必然要通过组织规范与管理制度得以实现。学生组织管理应在理性管理中不断完善组织成员的自身发展。如果消除纪律,驱逐理性,强调生命力的绝对自由,组织中的人也将陷入困顿,人的发展将无法成为其他人发展的条件,并对他人和组织造成负面影响,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无从谈起。

(二)突出差异与意义消解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主张绝对平等,他认为现代性标志着一种“元叙事”,即一套形而上学的话语体系,为权力的运作和制度的认同提供合法性基础。利奥塔提出,后现代就是“不相信元叙事”[7]。利奥塔认为“元叙事”就是用一种强势话语来压制其他的弱势话语,这套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话语本身发生了信任危机,导致现代性事业的毁灭。利奥塔强调异质与差异。他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作为逻辑基础,把社会的联系类比为一种语言游戏,没有评判标准,没有优劣之分,每个游戏都有其自身价值与地位,“不给其中任何一种游戏以特殊地位,不说:这是种好的游戏” [8]。利奥塔追求绝对的公正与平等,让每个话语体系发声,避免建立权威性、普遍性的话语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否认意识形态的导向,放任对错,不论是非,鼓吹各类歧义之间的绝对平等,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作为管理育人的一项内容,必须具有价值导向,健全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促进人的成长。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经济活动的趋利避害促使个体越来越关注“我”的存在、“我”的感受及“我”的利益。北大教授钱理群就曾发出呐喊,呼吁人们关注大学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问题。坚守组织的意识形态阵地,建立价值体系标准,是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价值多元与消费至上

后现代主义推崇价值多元,反对主流文化。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了大量的文化变迁,其中包括高雅文化和低级文化之间的坚固界限已告瓦解”,“颓废的现在主义抹煞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过去,同时使人们不再能感受到一个具有不同意义的未来;出现了令人迷惘眩晕的后现代超空间” [9]。波德里亚则指出,人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10]。在这种消费文化中,人们沉迷于社会大众传媒所造就的符号世界,商品崇拜、消费崇拜甚嚣尘上,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伦理。人们没有目标,不愿思考,只关注于迅速增多的商品,进入到一种消费的游戏场。

当前我国社会大众文化商业化、娱乐化倾向严重,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后现代文化现象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一种时髦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在给青年带来价值苏醒的同时,也引发了青年价值体系的动荡、失范和核心价值认同的危机”[11]。一些网络媒体刻意制造文化快餐,追求娱乐至上与感官刺激,为博人眼球,以解构经典、消解意义为乐。影视节目中各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带有鲜明的戏谑、调侃风格。各类娱乐类手机APP迅速走红,“抖音”“火山”等视频软件的流行,加速了全民娱乐现象的盛行。这类娱乐型文化体验对崇尚个性、时尚的大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大众文化低俗化、娱乐化倾向背后的价值危机令人担忧。

三、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策略探析

在现实社会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紧密联系、矛盾共生。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12]。利奥塔也坦言,“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13]。马克思是现代性反思的真正先驱者,“卡尔·马克思是第一位使现代与前现代形成概念并在现代性方面形成全面理论观点的社会理论家”[14]。马克思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异化劳动为切入点,通过资本批判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危机,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制度,揭示劳动异化的现象,并指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克服现代性危机。

我国社会的现代性问题要以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改进,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理论路径与实践模式。高等学校要立足学生组织管理实际,客观评价现代大学管理发展中的问题,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探索管理策略,促进学生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一)关注现实个人,尊重个体价值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处于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不能脱离物质生活条件,并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活动和表现自己。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以及人的自主、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学生组织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首先,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学生组织管理要全面梳理组织成员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状态。每个大学生在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组织活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倾向与利益诉求。组织管理者要把握每个学生现实生活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管理。学生组织管理要辩证地把握组织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贯彻教育的发展要求,引导树立符合组织要求的价值观,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体现组织的现实关怀。

其次,组织管理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以人为主的自觉。学生组织管理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发挥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组织成员的自我发展。管理者既要关心学生的身心状态与生活状况,又要指导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发展;既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新时代所要求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

(二)促进组织交往,营造组织氛围

马克思认为交往在本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借助于生产和交往这两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反映自己,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打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局限,强调人作为生存主体的社会交往关系,改变了将人作为改造客体的物化思维。

首先,要关注组织中的各类交往关系。组织中的交往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管理者与组织成员、个体与组织等各类关系。组织管理者要搭建多层次、多样性的交往平台,促进组织沟通,在组织交往中把握组织动态。在科层制的管理结构下,促进组织的扁平化、无边界化建设,使之成为不同层级结构的有效补充,相互配合,互为呼应,加强组织的沟通与对话。在管理过程中要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交往主体地位,打破主体与客体的固化思维,促进组织管理的共同参与。同时培養学生骨干,发挥同伴效应,增强组织的感染力。

其次,要在组织活动中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5]。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组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管理者要把握各类关系的发展变化,在实践活动中调节组织行为,促进组织交往。组织管理者要关注组织的场所建设、设备保障,提高组织成员的归属感。要加强组织的舆论引导与组织风气建设,发挥组织的教育引导功能,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氛围。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交往技巧,提高交往能力,提高主动建设组织环境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三)促进文化自觉,夯实文化自信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占领全球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抢占文化高地。高校应认识到文化领域的全球化问题,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加强学生组织文化的引领。

首先,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构建学生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学生组织管理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定立场、坚持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是非判断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与国际比较,培育中国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自信与自觉。管理者要结合各类学生组织的育人要求与发展特色,形成主旨突出、特色鲜明的价值理念。比如班级、党团组织侧重发挥在学生思想引领、学习发展方面的作用;社团等学生组织侧重在文体艺术、综合素质拓展上发挥作用。管理者要统筹规划各类组织科学发展,促进学生组织形成育人合力。

其次,要发挥组织活动的育人功效,加强组织认同。“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学习组织的文化。最普遍的方法是故事、仪式、物质符号和语言。”“组织的仪式是对能够表达和强化组织的重要价值观和目标的行为进行多次重复。”[17]学生组织要根据青年个性特点开展组织活动,通过组织中的人物事件、话语体系和仪式等,加强组织价值观的宣传与认同。组织文化活动要注重文化品格的提升,加强高雅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18]在组织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彰显青春朝气与时代气息,使组织活动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标签,发挥组织文化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71.

[2]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杨砺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79.

[3]菲利浦·G·阿特巴赫.大众高等教育的逻辑[J].蒋凯,陈学飞译.高等教育研究,1999(2):1-9.

[4]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8.1983:140-160.

[5]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27.

[6]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204.

[7]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

[8][13]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8,153.

[9]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40.

[10]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11]李建宁.后现代视野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09(6):32-35.

[12]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

[14]斯蒂芬·贝斯特,达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0.

[15][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276.

[17]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2.

[18]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范大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1.

(责任编辑:邹 曌)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管理策略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浅论肝胆胰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食品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策略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重构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