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诊断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2018-05-14陈新忠
陈新忠
摘 要: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无效的学习行为和薄弱的学习环节进行分析,兼顾与学习相关的多种因素作出诊断,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国内外均有可用于诊断性评价的大规模测试,而“优诊学”是正在从研发走向实际应用的线上高中英语诊断性测评体系。利用“优诊学”展开的研究,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
关键词:诊断性评价;“优诊学”;教师实践共同体;测评素养
诊断性评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英语教学应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通过评价活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Linn和Gronlund(2003)认为诊断性评价可以用来在教学过程中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确定造成持续学习困难的原因,诊断结果可应用于治疗与持续学习困难有关的缺陷。
武尊民(2017)认为诊断性语言评价能够用于发现学生学业发展的不足之處,测试结果旨在改进教学。此外,诊断性语言评价可以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教师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创设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程或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可以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以此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或强化学习。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记忆、认知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制约。语言学习的不足绝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顾永琦,2017)。因此,诊断性评价除了关注具体的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之外,还应关注其他诸如兴趣、动机、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综上,诊断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前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无效的学习行为和薄弱的学习环节进行分析,兼顾与学习相关的多种因素作出诊断,其目的是为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可用作诊断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
德国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IQB)参照国家教育标准,研制监测学科能力的测评任务,发挥测评项目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教育功能,了解学生学科能力水平状况,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03年启动了“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03年开始实施“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项目。以上两个项目都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成就状况进行了调查,强调基于国家标准,检测教育质量,其调研结果可为决策部门和教师提供相应的诊断性评价的数据和解释。
在目前高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经关注到诊断性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例如,某位高三英语教师在某次模拟考试之后,通过各小题的得分率得出本班学生主旨概括能力较弱的结论。因此,她确定下一节课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主旨概括能力。这位教师希望通过分析测试数据,根据数据调整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然而,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位教师没有办法回答以下问题:学生主旨概括能力弱,是一次考试出现的问题,还是数次考试出现的问题?学生对哪种体裁文章的主旨概括能力弱?学生对哪种主题(科技、社会、伦理、心理等)文章的主旨概括能力弱?学生对哪种难度文章的主旨概括能力弱?学生对语言知识(语法、词汇、语篇)掌握如何?由此可见,对高中一线教师而言,开展有效、科学的诊断性评价存在一定困难。
诊断性评价的研究实践模式
1.“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项目与“优诊学”在线诊学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语测试与评价研究所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7年4月联合启动了“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Fund for Assessment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项目(以下简称“基金”)。“基金”以发展测评、助力教学为宗旨,定期发布教学评估、课堂评价和诊断测评等方向的研究课题,并为入选课题提供资金支持和研究指导。“基金”不仅支持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团队开展行动研究并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改进教学,也支持高校团队与中小学团队联合开展基于测评的教学改进研究。“基金”的成立,激发了一线外语教师对课堂评估研究的热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首批科研项目初步形成“高校教师带一线教师”“教研员带一线教师”等团队协同模式,为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提高自身评价素养并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优诊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语测试与评价研究所承担学术指导,由外研社自主研发的一项在线诊学系统。诊断性语言测评基本理论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是“优诊学”研发的依据。该测评体系通过阶段性测评分析学生英语技能的掌握情况,将分析信息即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为设计、调整教学决策提供支持。在“基金”实验学校的研究实践中,“优诊学”已经显示出较好的实践效果。
2. 三种模式案例
(1)模式一:教研员+中学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周红老师负责的课题是“诊断性测评用于培养高中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周红老师是石家庄市教研员,她带领所在区域的实验校展开了扎实的研究:石家庄十五中聚焦听力教学;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石家庄四十二中着手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石家庄二中延续了词汇、语法教学研究。实验校均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式,目前已经逐步构建了高中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的“DTL—诊教学”模式。
(2)模式二:工作室+中学
唐山市教研室田民老师负责的课题是“诊断性测评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研究”。田民老师是唐山市教研员,由于唐山市各区域之间交通不便,于是他成立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3E英语工作室”。在课题驱动下,共同体成员在科研素养、语言素养、教学素养、评价素养和发展素养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3)模式三:高校+中学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黄菊老师负责的课题是“诊断性测评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黄菊老师是高校教师,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她带领中学教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服务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优诊学”已经初步显示出其在教师测评素养提高和学生学习改进上发挥的效能。
总结
将“优诊学”在线诊学系统开展的诊断性评价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了促进。同时,学生学习行为有了改观,学习成效也有所提升。
目前的三种研究模式均已形成英语教师实践和研究共同体。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师,通过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实践共同体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张平、朱鹏,2009)。在实践共同体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共同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愿景,以实践的方式追求教学中的真和善。
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学作用。教师应及时更新测评素养,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和体验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尤其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对于诊断性评价,除了纸笔测试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获取诊断性信息,例如活动表现、学习档案、学习日志/随笔、课堂观察、自评和同伴评价。同时,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之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元认知策略,对学生有综合、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3.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顾永琦. 2017.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J]. 英语学习(教师版), 17(9)
武尊民. 2017. 诊断性语言测评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依据[J]. 英语学习(教师版), 17(8)
武尊民, 杨亚军, 任真. 2011.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学生英语学习诊断性评价[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4(4): 15-22
张平, 朱鹏. 2009. 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 21(2): 56-60
张咏梅, 郝懿, 田一等. 2014.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十年回顾与展望[J]. 教育科学研究, (6): 56-63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