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18-05-14秦亚芹张伟伟
秦亚芹 张伟伟
摘 要 以冀东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出发,发现其取得的成就,分析作为欠发达农业地区,冀东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合冀东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冀东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9.050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三生”共赢,即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冀东南作为落后的农业发展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各级政府与相关的专家学者积极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战略。但由于起步较晚,各种资源有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1 冀东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1.1 不断创新,脱“穷”帽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需要不断创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衡水市饶阳县通过不断创新寻找到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为了尽快脱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饶阳县引入了“就业扶贫车间”的新模式,对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0人以上,或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达到3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对吸收贫困劳动力的企业、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农业主体可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对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给予吸纳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帮助企业解决设立扶贫车间前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扶贫车间发展的良好环境。这种方式把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牛羊到家变成送工作到家门口,就业务农两不误,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劳动者的内在动力,发挥“小车间”的大作用。截至2018年5月,每个乡镇已建立了至少3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37人,解决一大批无法外出务工但又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增强了贫困劳动者的信心,对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饶阳县还做到了一村一品牌,蔬菜基地、乐活小镇、金丝杂面基地以及蚕豆加工与胡萝汁加工基地,每一品牌的创设都渗透着当地政府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与创新。2018年饶阳县顺利脱下了贫困县的帽子。
1.2 资源优厚,创名村
资源优厚,既包括经济资源又包括政治资源。名村指的是枣强县芍药村。枣强县是河北省特色产业强县,冀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南部功能拓展区的重要一员。芍药村是枣强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典范。芍药村原本是生态环境恶劣,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下的贫困村。目前,芍药村是集裘皮出口、芍药花牌农产品、休闲旅游农业为一体的致富典范,该村的成功离不开名人王文忠。王文忠原本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本身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借助于大营镇裘皮加工的丰富资源,在芍药村建立起了裘皮合作社,利用入社的方式,帮助村名致富。同时借助于自身的政治资源,引入村官、引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把本地作为实习基地,利用智慧资源,建立了芍药村的特色农业。
1.3 产业立身,持续久
河北省北内漳村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全国小康示范村”和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北内漳村以汽车装饰产业为核心,创立了汽车内饰件厂、汽车软垫厂、杰达新型管材厂、钢管厂四家企业,主要研制和生产汽车门内护板、硬顶、汽车玻璃升降器、座椅调节器、仪表盘、汽车座椅、模塑聚氨酯泡沫软垫、保险杠等系列汽车内饰产品,年生产能力可达50万辆份。北内漳村依靠汽车内饰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2 冀東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能人主导,村民参与不足
在冀东南地区,落后的经济、薄弱的文化与道德建设,导致村民在村庄建设过程中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利益诉求,只是单纯地跟着所谓能人,一切行动听指挥。能人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能人看问题的出发点也可能出现偏差,能人建村的村庄,如枣强县的芍药村,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由于缺少民智的支持,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其现在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这种缺少自己的思考,单纯依靠能人的村庄,在发展初期一片祥和,但在村民富起来后,会因为能人对村庄的规划以自己不一致,而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
2.2 社会资源链接能力不足
芍药村的王文忠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之后其先进事迹很少见之于报端。其建立的人民大学的社会实习基地在坚持了4年之后,也已经不了了之。芍药花品牌虽然在衡水本地比较出名,但也并未冲出“衡水”走向全国。这也是导致芍药村内生动力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社会资源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村庄由于资金的不足而发展困难。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持驻村工作组单位资金的援助以及村民自身的投入,很难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包括北内漳的汽车内饰加工,虽然已经形成产业链,但由于社会资本投入性不足,导致生产规模很难进一步扩大。
2.3 政府协调规划能力不足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镇、县、市各级职能部门都在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但缺少统一的行动,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有时甚至会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例如在滨湖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经济部门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河套内建设工厂,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工厂刚刚竣工投入生产时,环保部门投诉企业违规建厂,影响整个衡水湖的水质,甚至会威胁到整个衡水市民的饮用水工程。
政府的协调能力不足还体现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缺少统一的规划,重形象、少内涵,重眼前、少长期。在冀东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都配备了驻村干部,但驻村干部的期限只有1~3年,为了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更加注重的是建设形象工程与面子工程,建广场、建影院,对教育发展问题、产业规划问题却关注的不多[1]。
3 冀东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培育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关键。政府除了通过开办各类职业培训班外,需要把相关的专家引入田间地头、引入扶贫车间,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性培训;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文化下乡,培育乡村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的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通过对美丽乡村政策的宣传,使本地村民懂得自己想要的乡村建设是什么样,而且能够顺利表达出自己的诉求。使村民不仅想参与而且会参与,使他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否成功的真正评判者与受益者
3.2 提高社会资源的参与率
美丽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输血”不仅不现实,而且也无法持续,驻村干部带来的支援资金更是杯水车薪。因此,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民间资本、商业银行、社会力量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引导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民捐资、捐物、进行智力支持。對于村庄内的具体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政府除了采用服务购买的方式引入社会企业进行维护与运行外,还可以引入或培育社会组织与村民一起进行维护,从而形成农民筹劳、政府奖励筹资、社会捐助、社会组织协助的多方联动机制,在多方资源的配合下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
3.3 统一思想、整体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思想统一。1)各级政府树立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的思想,不是简单的打扫打扫卫生、硬化一下路面、修改一些厕所这些表面工程,也不是修个广场、建个影院的面子工程,而是实现“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系统工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各级部分要分清自己的权责,相互配合、整合部门资源,把各种力量统一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舞台上来。3)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规划先行,按照统一标准又要突出特色的要求,注意整合临近村庄之间的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每个村庄自身的资源优势,建出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5.
[2] 刘学芝.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2):73-75.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