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重大创新探微
2018-05-14王娟娟陈广亮
王娟娟 陈广亮
摘 要: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指引当代中国实现特色城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梳理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特征、理论渊源以及形成历程,学懂、弄通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建构核心、建构原则、建构路径,深刻领会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城镇化建设新境界上的重大开拓、对当代中国城镇建设的战略指导和为当代世界城镇化建设贡献的中国智慧,对准确理解、正确运用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指导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型城镇化;创新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1.002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1-0009-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逻辑。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大重要的战略支柱。城镇化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是立足我国国情、破解发展难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振兴和协调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时代特征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对新的发展动能的催生,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换挡期。绿色、循环、高经济效益、高产品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取代高消耗、高成本、低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时代发展的根本特征。这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弯道超车”,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对它们全面深化改革、开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探索带来了挑战。中国提出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紧抓发展机遇,勇接时代挑战,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城镇发展老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阶段特征和经济新常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科学合理布局,围绕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紧密衔接,围绕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坚持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对城镇化全程的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理论渊源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城镇化实践探索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对西方城镇化建设理论的借鉴,是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是科学阐述工人阶级如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第一人。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提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2],工人阶级变城乡对立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整个社会全局改变的重要环节。不过,马克思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设想是以不存在商品經济为前提的。列宁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3]。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更加确信了商品经济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不可或缺的基础变量。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4]。新中国成立后,初步系统地探索建构了城市领导乡村前提下城乡互助、统筹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难探索。邓小平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5]。围绕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创造性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援、以乡镇企业为平台、连接国内外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思路。江泽民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6],把对城镇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大大推进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稳步、有序发展。胡锦涛提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城镇化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城镇化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为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西方的城镇化思想譬如推崇凭借税收、贸易、农业发展等外生变量支撑城镇化的古典经济学,探究区位分工、均衡布局、内生驱动城镇发展的新古典思想,致力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发展经济学,摸索城镇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如何围绕劳动力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性需求配置的新马克思主义等,都为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二、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提出
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形成,总体上经过了初步提出、不断完善、形成体系三个阶段。
(一)初步提出阶段
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强调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2012年11月3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8]。2013年7月22日,在对城乡一体化试点——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习近平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9]。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时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10]。2014年6月6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11]。
(二)不断完善阶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之后,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城市宜居性。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公开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12],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2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13]。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4]。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5]。2016年2月,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16]。
(三)形成体系阶段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的出版,是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思想体系是习近平在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在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下形成的,它超越了传统城镇化建设的研究范畴,站在实现中国梦的制高点,从首次提出稳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再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渐成体系。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既包含了对马克思经典作家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对国外城镇化之路的反思和扬弃,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特征的要求不断创新,充分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及核心要义,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三、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创新内容
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建构核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建构原则,主张通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建构原则
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一经提出,便成为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体系建构的灵魂和原则。
1. 创新。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点。创新的实质就是在新常态背景下,不能再走老路,而是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城镇化建设必须有新的思考。同时,中国的特殊国情也不允许我们复制西方国家的城镇化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科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就是必须把建设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必须不断培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动力、拓展发展的新空间、探寻新路径新模式。
2. 协调。传统城镇化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发展不协调问题,譬如城乡之间、区域城镇建设之间的不均衡、城镇化与产业分布不均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努力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注意从需求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中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此实现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中国特色现代城镇的建构。
3. 绿色。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城镇化,而是以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牢固树立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环境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永续发展。
4. 开放。在现有城镇化建设实践中,许多城镇过多依赖行政等级链获取资源支持。然而城镇化建设质量的保证、速度的提升绝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充分认识城镇的无边界性,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先进拉动后进,奉行互利共赢,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获取充足的资源,提升发展活力。
5. 共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城镇建设的共享发展,明确城镇化建设是为了人民、城镇化建设在于依靠人民、城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原则,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以此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享是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建构核心
习近平新型城镇化科学思想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的城镇化建设。
1. 习近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促使农民进城就业、生活,人是城镇的主体,是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必然也应该是城镇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质,也是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然也成为了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福利和幸福指数。
2. 以人为核心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新常态和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必须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基于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出现了诸如城乡分割、区域發展不平衡、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城市内二元结构、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最显著的转变是将人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注重的是内涵和质量,目的是实现由“乡”到“城”的质的转变,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3. 必须把以人为核心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项改革同步推进,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城镇智能化、生态文明建设等。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正确处理土地利用、社会平衡、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城市发展等问题的综合反映,以人为本则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准则。在土地利用方面,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秉持绿色生态的土地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供需平衡;在社会平衡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城乡平衡、区域发展平衡、供需平衡、资源分配代际平衡;在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17];在城市发展方面,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质量为先,“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18]。新型城镇化的各项改革与建设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以人为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占据首要和突出地位。
(三)建构路径
“十三五”开局之年,习近平在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16]。
1.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进行合规律合目的的建设。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和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走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指出,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譬如,平原地区的城镇建设,应发挥能够规模化、产业化的特色农业优势,围绕服务大中城市,形成卫星城镇;山地类型的城镇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人文特色,建设旅游或资源型城镇;沿海地区的城镇建设,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建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推动的城郊智慧型城镇。各地区必须深度分析发展的主导因素,挖掘优势产品,顺势而为,开创符合地区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2. 突出特色。习近平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在城镇化建设中,突出特色就是要求利用自身特色和地域优势,塑造与众不同的城镇品牌和形象。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各地区都形成了与众不同文化和经济特质,但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常常忽略城镇之间的差异,削足适履、照搬照抄,既造成建设重复、资源浪费,又导致城镇缺乏吸引力和内涵,因此必须打破“千城一面”的城镇化痼疾,提升城镇内在实力。各地区必须深入分析本地区在自然、经济、政治、人文、产业、功能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架构特色框架,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城镇。譬如,在自然资源多样化的地区,在充分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着力打造资源型城镇;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注重打造文化型城镇;在功能特色突出的地区,建设职能型城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特色产业城镇是提升建设效果的必然选择。
3. 大胆创新。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指出,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中国经济的 “叠加期”和转型期,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所以必须寻找城镇化发展的新举措、新模式、新动能,而这都离不开创新。除了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等,还需要深入探究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和发展的新动力。譬如,在金融创新方面,应倡导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共创、共享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建设模式方面,智慧城市是一种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发展类型和动力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带动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如传统文化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城市系统带动型等。不拘泥模式,不固化思想,不限定区域,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4.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资本是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和生力军。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以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建设模式遭遇了难以跨越的瓶颈。一方面,政府财政难以承担巨大的建设支出;另一方面,明显缺乏投资运营经验的政府部门对资本运营过度干预,既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又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因此,在政府指导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利用雄厚的金融实力,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消除城镇化建设瓶颈,城镇化建设市场化将成为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四、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创新价值
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发展理论和对中国共产党城镇化探索实践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城镇化建设的新境界,不仅为当代中国在新的起点实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明晰、系统的顶层设计框架结构,也为当代世界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城镇化建设的新境界
城镇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跨入共产主义的必经环节。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城镇化建设理论基础上,根据当代世界城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总结我国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战略机遇期,必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由集约经济发展方式对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的扬弃。面对城镇化的必经环节,传统城镇化建设采取的是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城镇建设的数量、规模,但也带来了人地失衡、负债过重、环境恶化等问题,这种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习近平站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根据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倡导走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开创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又一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极大推进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道路的完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人是城镇化的核心。传统城镇化侧重于人口比例的简单增加、城市面积的规模扩张和速度扩张,而相应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未有协同发展,由此造成了大量见物不见人的“空城”“鬼城”。习近平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新型城镇的建设必须注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注重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注重城镇的宜居和文化传承、注重城镇建设对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镇化建设思想的新境界。
(二)使当代中国在新的起点推进城镇化建设有了明晰、系统的纲领性指导
城镇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城镇化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习近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对新的实践的理论抽象中,深刻地回答了事关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建设目标、建构原则、建设核心、建构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使中国在新的起点推进城镇化建设有了明晰的、系统的纲领性指导。
在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提出之前,关于城镇化之路应该如何走、走向何方,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过去在城镇化的理论探讨中,存在“小城镇主导论”“大城市带动论”“中等城市中心论”“均衡发展论”“因地制宜的多元模式论”“都市圈模式论”等不同观点;在城镇化的具体实踐中,各地区普遍缺乏确切的、完整的、有针对性的决策,区域间缺乏协调,无的放矢、千篇一律的建设模式成为城镇化的顽疾。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亟需一种新的、系统的理论来解答城镇化建设中的困惑。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立足人的城镇化,强调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等各类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突出城镇化建设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城镇化建设与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保护相结合,注重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提升,彻底打破了经济发展旧常态阶段城镇化建设的瓶颈,成为当代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三)为当代世界城镇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城镇化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经环节,面对这个世界性的发展课题,习近平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并不是简单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而是从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结合上出发,形成的一条极具“中国风貌”的城镇化之路,为当代世界的城镇化建设积极贡献了“中国智慧”。
1.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持以人为核心,为当代世界的城镇化建设找准发展准绳提供了方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在伴随对土地原住民的暴力驱赶、圈地运动中,在城市的贫民窟与富豪区截然区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了城镇化,英国甚至不惜“明目张胆地把贫民赶到越来越坏、越来越拥挤的角落里去”[19]。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持城镇是人的城镇,城镇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必须围绕人展开,着力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提升城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破解“空城”“鬼城”等城市病、实现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为当代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城镇现代化建设、正确把握发展准绳提供了方向性启示。
2. 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为当代世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面临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环境污染、低综合效应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面对这些问题,有的国家选择回避,有的国家采取危害转嫁。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当代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譬如针对两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现象,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决策;针对许多城市建设存在的过快规模扩张、盲目“摊大饼”现象,提出城镇布局和形态的优化设计等;针对城市化过程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提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坚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导向法,为当代世界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3.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持顶层设计、整体发力、协同推进,为当代世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启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不是农民和其他城市常住居民的立刻市民化,而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新型城镇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的城镇化,是“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城镇化,注意新型城镇建设的全域空间战略规划,注意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协同发展,注意城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目标的有机结合。因而,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的城镇建设方案,为当代世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徐林.城镇化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N].中国城市报,2017-12-11(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3]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69.
[7]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7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2.
[9]习近平.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N].巴中日报,2013-07-22(A1).
[10]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01).
[11]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 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4-06-07(01).
[12]霍小光,王骏勇.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01).
[13]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形成合力 确保中央重大经济决策落地见效[N].光明日报,2015-02-11(01).
[1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29(01).
[15]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
10(01).
[16]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開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2-24(01).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2.
[18]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09).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8.
责任编辑:朱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