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困难及对策
2018-05-14付光辉
付光辉
摘 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因此,土地是一切生产、生活和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对武定县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 中低产田改造;困难;对策;武定县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67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一切生产、生活和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基础要素,在推进武定县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武定县基本情况及中低产田地改造现状
武定县总耕地面积为33 455.4 hm2,其中水田
10 483.27 hm2,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1.3%;旱地
22 972.13 hm2,占常用耕地面积的68.7%。当前,武定县高稳产农田仅6 400 hm2,占总耕地面积比例为19.13%,中低产农田为27 055.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0.87%。由于中低产田地耕作层较浅,坡度大、难耕作,土壤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生产成本大,耕地产出低,所以种植效益率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1]。
武定县中低产农田(地)点多面广,主要分布情况是平田坝区较少,干旱、瘠薄坡地多,通过多年建设,面积适宜、难度较小,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中低产田(地)大部分已基本得到改造,中低产田(地)主要集中在各项基础条件较差及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尚未改造的地力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加上早期建成的排灌沟渠等使用时间长,设计标准低,断、破、漏现象十分普遍,抗御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排放,土壤地力退化;重用轻养,耕地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农田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投资少、标准低;农田基本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总体规划,部门协调整合不力,投入规模小且分散,效益不高;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不善,“重立项、轻建设、轻管理”;对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研发和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新型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研發进展缓慢。
2 中低产田地改造的重大意义
2.1 保障武定县粮食安全
山区面积大、人多地少、生产率低是武定县的基本县情,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产业发展,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在此背景下,武定县立足于县内粮食基本自给,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但在现有耕地面积有限且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推广,才能达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因此,重视和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2.2 发展特色农业
针对中低产田粮食效益不高的问题,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种植、甘蔗、花卉、水果、咖啡、蚕桑、中药材及经济林等特色产业,既能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区域性农业产业文化,促进武定县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这些产业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因耕地质量差,带来的产量低,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这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3 加速武定县山区开发
武定县97%的土地面积是山区,全县83%的耕地分布在山区,74%的人口生活在山区。由于山区特殊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较差,导致农田产出率不高,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了扶贫难度。县政府要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中低产田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加快山区农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实施,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武定县位于长江、珠江上游,水资源丰富,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山区农田综合改造和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土、肥、水等农业资源,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中低产田地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项目资金缺口大,资金补助标准低
依据上级补助标准,除国土、烟草部门每667 m2投资为1 500~2 000元外,其他部门每667 m2补助标准多为1 000元,而中低产田种植户大多收入有限,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中低产田改造实施面临较大的困难。
3.2 资金整合难度较大
中低产田项目改造由发改、国土、农业、水利、烟草等部门共同实施,而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的标准意见不统一,资金使用部门受到影响,协调难度较大。
3.3 农艺措施投入不足
在改造项目中,多数部门更为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农艺措施引进和资金投入,例如土壤培肥改良生物农艺措施的引进和实施,导致项目改造未能真正提高耕地质量。
3.4 项目区管理意识、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项目区大多数乡镇、村、组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性很高,能够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但工程完工后,由于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乡镇、村、组干部群众存在“重建轻管”的思想,对工程管护不到位,导致项目不能长期发挥应有的作用[2]。
4 采取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4.1 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协调
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共同建设、各计其功”的原则,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和资金安排,由县政府统一负责,依据州下达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分年度建设计划,对各项资金进行统筹,统一建设标准、验收、审计等建设程序、避免重复安排、重复投资。
4.2 科学编制规划
做好规划对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定要按照“四统三分”的要求,即统一标准、统一资金、统一选项、统一验收,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分类指导。做到统分结合,条块衔接、上下联动、左右配合[3]。“统”是推进工作的前提,“分”是实施好项目工程的基础,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根据武定县总体实施规划,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会同发改、财政、国土、扶贫及烟草等部门,结合中低产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编制武定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
4.3 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金使用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关系农民增收、区域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加大资金投入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县级政府要切实中央、省、州相关扶持资金落实到位,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同时,针对现有标准不足、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县级政府应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引导项目区农民投工投劳,扩大中低产田改造投资规模和实施范围。
4.4 严格绩效考核
为防止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落实不力的情况,提高实施人责任意识,县、乡、村各级都应将改造项目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细化各级责任指标及标准,明确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行政问责“四项”制度。
4.5 强化项目管理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强化项目建设及竣工后的维护管理管理。依据相关规定,规范项目资金、质量、运营等项目管理工作,建立专项检查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责任监督与考核。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将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对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开展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加强对改造专项项目资金审计工作,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4.6 加强舆论宣传
为提高人民群众对中低产田改造的认识,应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加强对中低产田改造作用、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和參与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为中低产田地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碧钦,旷正玲,程怡秋.广南县中低产田地改造[J].云南农业,2017(10):82-84.
[2] 杨志林,丁一民,许欣,杨文燕.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的技术与机制[J].云南农业,2012(1):25-26.
[3] 周祖全.对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几点认识[J].云南农业,2011(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