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贝母的常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2018-05-14谭学超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谭学超

摘 要 贝母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当作药材,而湖北恩施、宣恩等地的贝母又叫湖北贝母,其具有止咳、化痰、清热等功能,尤其对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佳。系统掌握湖北贝母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可谓十分关键。基于此,以湖北贝母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和分析,希望对湖北贝母常见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

关键词 湖北贝母;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6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04

湖北贝母属窑贝的一种,1991年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是近年来在鄂西山区广泛推广的地方品种,其药用价值较高,味道较苦,在止咳化痰、清热解毒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湖北贝母种植过程中常会遭遇各类病害的干扰和为害,影响贝母的质量与产量。鉴于此,深入探究与分析湖北贝母的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提高湖北贝母的种植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菌核病及有效防治措施

1.1 菌核病分析

菌核病也称黑腐病,属于一种常见的土壤病害类型,对贝母鳞茎为害最大。一般情况下,病害损失率达25%~35%,最严重的情况则超过50%,是一类严重影响贝母产量和品质的病害。

1.1.1 病原菌说明

湖北贝母菌核病主要由子囊亚门真菌侵袭导致。一般情况下,在贝母鳞茎凹窝中有球形和近似球形的菌核表现,一般呈现出几十个集中在一起的情形,本身的外观为黑色。而内部则表现出白色,相应的直径为320~550 μm,有关切面则表现出拟薄壁组织的外形。贝母鳞片之间的菌核则表现出近似球形的外观,呈现出一定不规则的特征,呈黑色扁平状,内部依然是白色,整个体积较大,相应的直径处于530~850 μm[1]。

1.1.2 发病阶段

菌核病通常易于出现在4—8月。发病的高峰阶段一般为土壤的解冻、展叶、贝母最终枯萎以后的7—9月,病原菌发育温度是5~12 ℃,最佳的温度为l4 ℃。该病害一般产生在贝母的老旧产地,地势低、温度低、湿度高的地区为主要病害区。如果排水不佳、锄草不及时,也会导致该病害的发生。此外,如果栽种携带病菌的种子同样也会发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根蒜属于贝母菌核病的主要寄主[2]。

1.1.3 发病病症与侵袭的渠道分析

菌核病对贝母鳞茎与茎基部的为害最大。受害的植株最初由地上的叶尖逐渐开始出现变黄和变紫,相应的叶边呈现朝下弯卷的情况。而下端的叶片弯卷的程度更甚,相应的叶卷须与叶尖出现严重失水,最终逐渐导致死亡发生。如果病害较为严重时,则表现出株根部腐烂,容易由土壤中拔出。当有关鳞茎受到侵害时,则显现出一些红色小斑点,随后形成相应的黑斑。此种类型的病斑下部组织则逐渐呈现出灰色,和健康部分形成十分显著的界限,当病害进一步严重之后,则会导致全部鳞茎均形成黑色干腐的现象。鳞茎表皮之下则产生一些米粒般的黑色菌粒,其为有关病原菌的菌核。一旦遭受到潮湿天气的不良影响,此时的病茎便会在土壤里腐烂[3]。对于发病部位一般会导致大面积的缺苗。湖北贝母菌核病的菌丝体或者菌核通常可以在土壤内越冬,其主要侵袭源头为带菌鳞茎和土壤,在第二年的春季,土壤湿度、温度处于较佳状态时,侵袭植株,并缓慢蔓延到周边。此种病原菌能够依靠雨水、耕作等形式予以传播和蔓延,而较高的温度与湿度以及较低的积水等因素可加速菌核病的产生及快速传播。

1.2 菌核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1)构建相关的无病种苗田,在播种前,应选择无病害发生的田块,对于有既往病史的土壤因进行全面消毒。2)科学划分相关的病害区域,在栽种时,需要加大病害的检验力度,尽可能规避由病区引进种子。与此同时,谨防携带病种苗传入情况的发生。3)注重田间管控,做好实时检查工作,一旦发现病株,应马上予以处理。并且向病穴内撒入石灰粉,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保证通风与透光达标,科学施肥,采用腐熟处理的方式,有效规避病原的传播和扩散。4)对一些老园进行更新,迅速移除部分发病地块的病株,并更换周围土壤,较为严重的发病地块应全面消毒处理方可再次栽种。5)将那些较为干燥向阳、排水性佳以及透水性良好的地块作为种植的首选,同时尽可能运用高畦进行栽种[4]。6)播种之前,运用约300倍的菌核利或者多菌灵浸泡种子,等待其晾干后再播种。

2 锈病病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2.1 锈病病害分析

锈病也叫做黄疸病,主要侵袭茎叶,属于湖北贝母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其发病率非常高,通常情况下处于45%~75%,较为严重时超过90%,导致植株过早枯萎,造成大量减产。

2.1.1 病原菌说明

锈病菌为百合单孢的锈菌类型。此菌属专性寄生菌的一种,对叶片、茎秆的为害最大。相应的孢子器呈现黄褐色球形,处于锈子腔中,一般而言,锈子腔生长在相应的叶背面、叶柄和茎的上面。初春季节表现出苗展叶,在叶背、叶柄以及茎上凸显一定不规则的病态特征[5]。同时出现周边表皮弯卷的情况,相应的橙色粉状冬孢子呈现堆状。有关冬孢子外形主要包含了椭圆形、长椭圆形以及近似球形等。此外,相應的冬孢子柄没有颜色,非常容易脱落。

2.1.2 有关发病的阶段和相关情况

锈病一般发生在湖北贝母返青幼苗阶段,发病的高峰期为每年的5—6月。导致锈病产生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土质以及密植状况等。当气温较低、湿度较高的时候,此病害易于发生,特别在气温处于14~19 ℃范围、湿度超过了80%的情况下最易发病,遭遇阴雨天气时则会使锈病的传播速度加快。如遇到久旱之后的小雨情况,此病害也会快速传播,一般在1~3 d内便导致发病率从22%提高到85%。对于一些通透性良好区域,由于湿度很低,相应发病率也较小,平均仅为9%,而黏壤土的发病率则较高。通常对于老园而言,栽种3年相应的发病率是21%,而5年相应的发病率则超过51%,所以应加强田间管控。

2.1.3 发病病症与侵袭的渠道分析

该病在春季时,一些新生的嫩叶和幼苗茎上会产生相应的性孢子器与锈孢子器,此时相应叶背与根部位置会产生很多的夏孢子,呈现金黄色长圆状的病斑。一般情况下,还会看到病原菌的锈子腔,相关孢子群成熟后,会产生了一些金黄色的粉末。此时如遇刮风天气,便开始快速蔓延。处于夏孢子时期的病斑一般产生于组织穿孔处,使相应的输导组织被切断,导致茎和叶枯黄,最终死亡。等到5月末期,无论是叶背、叶柄,还是茎上,均会产生很多暗褐色的小疱,呈现圆形外观,形成相应的冬孢子堆,其破裂后释放大量冬孢子,最终可能致使植株死亡。此种病害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严重影响湖北贝母产量[6]。

2.2 锈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1)将土层较厚、排水较佳且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作为首选,并使田间郁闭度下降,改进相应的通风透光性。2)加强施肥与排水管控。尽可能少用氮肥,改用有机肥,并合理增加磷、钾施肥量,提高贝母抵抗锈病的能力。洼地区域要做开沟排水处理,谨防出现田间积水现象。3)注重田间管控工作[6]。在每年春季过后,应及时除草,去除发病起初部位,达到管控病害传播的目的。4)贝母倒苗后与出苗前,均进行1次多菌灵500倍液的喷洒处理,完成对土壤的消毒。5)当贝母展叶之后,用粉锈宁100倍液进行喷洒处理,提高整体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病虫害防治是贝母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深入探究与分析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对提高湖北贝母的产量和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希望对湖北贝母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展开的论述和分析,对湖北贝母的病害防治工作起到一定帮助,从而提高湖北贝母种植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国芳,向发云,周扬,等.大棚草莓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J].湖北植保,2016,24(26):146-148.

[2] 莫兴丙.桂东南地区番石榴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J].湖北植保,2017,18(23):134-135.

[3] 韩群营,汤长征,徐波.藜蒿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综合防控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7,22(18):118-119.

[4] 李启孟,陈英林.大棚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2017,30(26):162-165.

[5] 姚美.恩施地區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2):149-151.

[6] 陈亮,汪建亚,蔡三山,等.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8,19(21):160-168.

猜你喜欢

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设计施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