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措施探讨

2018-05-14龙勇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有害生物自然保护区

龙勇

摘 要 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分类分区施策的原则,建立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预测预报、检疫,以生态学为基础,采取科学的防治策略,组建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体系。最后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探讨,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37

1 自然保护区有害生物危害现状

1.1 危害现状

一般而言,自然保护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大的危害。但并不是说,自然保护区就不会发生病虫害,在特定条件下,自然保护区也会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调查研究表明:南岭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病害发生普遍,种类繁多,发现病害205种,多数病害的为害程度普遍较轻,煤污病和由尾孢霉引起的叶斑病较重,炭疽病、黑痣病发病程度居中;新疆野巴旦杏保护区有地下害虫为害;异色卷蛾在内蒙古贺兰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害青海云杉幼叶及生长点,据1997年抽样调查,1.8万公顷分别遭到不同程度的为害,年严重发生面积0.6万公顷以上,平均有虫株率91.2%,使80%以上的云杉新梢及顶芽被害而枯[8]。

从以上例子来看,自然保护区不但可能发生病虫害,甚至个别地区、个别有害生物为害十分严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2 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病虫害防冶工作,存在下列问题: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程度上远低于对火灾等灾害的认识;自然保护区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森防经费严重紧缺,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和检疫体系不健全;缺乏协调一致的指导思想,重防治轻预防,重减灾轻御灾;缺少有效的药剂、药械和科学易行的防治方法。

2 有害生物防治指导思想

昆虫和微生物等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要素不仅具有整体性、相关性,而且不能脱离所处的森林生态环境而存在。在以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为调节单元的基础上,通过保护、利用本地的有益生物,改善和增强有益生物的利导因子,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使益害生物种群达到动态平衡,从而长期有效地抑制有害生物暴发成灾与为害,达到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3 有害生物防治的原则

3.1 “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的原则

由于保护区性质的特殊性,不可能采取大规模化学防治等措施,一旦发生大规模有害生物为害则很难治理。因此,保护区要十分重视有害生物的预防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

3.2 坚持效益原则

有效益才能可持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为了减少损失,发挥最大的森林综合效益。因此,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应立足于长期的、整体的综合效益追求,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害为目标,而不是减少“有害生物”。

3.3 分区分类施策原则

自然保护区一般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既有生态公益林与防护林,也有商品林。根据分类分区原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与方法。

3.4 保持自然属性的完整,保证生物安全

保护区的目的在于保持天然生态系统及其所包含的遗传资源,重点在于保持其自然状态的特性。因此,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注意保持生态环境自然属性的完整,保证生物安全。

4 综合治理措施

4.1 建立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系统

保护区利用“3S”技术,建立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系统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能提高效率,实现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一体化,还能推进林业有害生物计算机管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

4.2 加强有害生物监测和预测预报

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基础。保护区结合本底调查,摸清森林资源的分布、有害生物种类、危害状况等情况,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加强巡护,定期监测,作好预测预报工作,以便及时组织防治。

4.3 加强动植物检疫,严禁有害生物的传播

保护区在进行珍稀植物园与苗圃建设、植被恢复、社区绿化、经营开发、科学研究时,要重视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禁止引进非乡土树种。已发生生物入侵的,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避免蔓延,确保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

对进入保护区的种苗、花卉及其包装材料进行检疫,严禁有害生物特别是检疫对象的传播与蔓延。

4.4 建立适合森林特点的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手段

以生态学为基础,采取可持续控制策略,指导有害生物防治,优先使用无公害控害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组建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

5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5.1 强化管理,不断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加强保护区机构建设,促进保护区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保护区人员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做到科学管理,保证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5.2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防治责任

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保护区防治预案和除治方案,及时协调解决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落实领导任期责任,加强行业管理、监督检查,建立通报奖惩制度。

5.3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有害生物控制能力

1)在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放在对天然林为什么能对有害生物进行自我调控机理的研究,为实现具有稳定性、具有最大调控有害生物功能的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化组成和优化结构提供依据。

2)进行林业有害生物天敌资源与区系调查及利用研究,提高以种群调节为特点的生物防治能力,利用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生物农药。

3)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3S”技术,进一步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包括发生面积、发生程度监测,提高监测精度。在此基础上,逐步预测预报有害生物的方向发展[9]。

4)建立森林综合效益评价标准体系,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量化,以利于对各种防治方法、防治措施的长期综合效益评估,利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

5)研究、组建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现有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模式带有很强的传统农业病虫防治特点,许多防治思想、防治方法和防治器械从农业中引进。这种模式不完全适应于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

5.4 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保护区一般处于边远山区,文化、教育、经济落后,群众知识水平不高,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掌握得很少。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结合保护区实际,支持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加强各项技术培训,对农林生产中的有害生物防治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群众生产力水平及有害生物防治水平。

6 案例探讨

6.1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6.1.1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 575 m。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是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人类瑰宝。

6.1.2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科学试验区、缓冲区、核心区。

1)科学试验区。整个梵净山保护区边缘地带基本划为科学试验区。试验区面积约为1.45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35%,内含旅游小区约1 200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

2)缓冲区。沿保护区现国有林界线平均向内推进100 m,另外,在马槽河、密麻树等地进行片状设置,缓冲区总面积约2 800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7%。

3)核心区。沿缓冲区边界向保护区中心部分延伸,除金顶、青龙洞等少量已划为试验区的区域外,均为核心区,核心区面积2.46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58%。

6.2 防治技术措施探讨

6.2.1 核心区

核心区是绝对保护区域,不允许人员随意进入,除进行适当的定位监测与科考调查外,不允许安排其他任何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

金林山、宽阔水——马蹄溪核心区的植被以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及次生性森林、竹林为主,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林业有害生物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而且,在没有人类干扰下发生的某些天然灾变过程,如自然演变、有害生物、暴风、地震等,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不妨碍其保护价值。

因此,核心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是加强检疫,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发生中度以下的有害生物可不进行防治,但要做好仔细观察和记录;重度为害的有害生物必须采取无公害措施和手段进行防治。

6.2.2 缓冲区

该保护区的缓冲区分为3片,面积共6 740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9%,区内的植被以人工林(杉木、华山松)、灌木林、灌丛、竹林为主。缓冲区是自然状态的景观向人为影响下的景观过渡区域,不允许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性活动,确保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发展。

缓冲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主,通过封山育林、林分改造,调整人工林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性;优先使用生物防治;必须进行药物防治时,应使用如植物源农药、昆虫激素类农药(灭幼脲)和微生物农药,不得使用有毒化学农药,以免为害保护区域内的各种动植物。

6.2.3 实验区

实验区面积6 38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2%。实验区是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社区发展、植被恢复和科研试验的主要场所和基地,分为生态旅游小区和生态农业小区。

6.2.3.1 生态旅游小区

宽阔水保护区生态旅游小区集常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于一体,是科普教育、科学考察、生态观光的胜地。旅游小区的植被以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林和原生性次生林为主,有部分灌木林和草坡。

针对旅游小区的特点和性质,对现有的荒山荒地进行补植改造,提高观赏价值,增加森林景观结构异质性,以利于生态调控有害生物。在进行补植改造时,注意选择保护区内现有优良树种,营造混交林。同时,旅游小区人员物资流动频繁,应加强检疫,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保护有害生物天敌,招引益鸟,合理使用化学防治,防治时采用选择性强、效果好、对人畜毒性低的农药。

6.2.3.2 生态农业小区

生态农业小区植被以一般用材林(杉木、华山松)经济林、疏林、灌丛及农业用地。保护区内现有农户1 979户7 897人,为促进社区发展,除农业生产外,在实验区规划了茶叶、方竹笋、中药材(天麻、黄莲)、森林蔬菜等种植项目。

对疏林、灌丛以封山育林为主,适当补植,促进林分郁闭,提高抗性。一般用材林应从提高其自我调控有害生物的能力上着手,综合运用对环境和有益生物无害或影响较小的多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达到持续控制。

经济林及农业生产应遵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有害生物防治要注意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性作物布局、轮作、套间作、高产抗性品种的栽培,追施化肥、喷施植物生物调节剂,提高作物耐害补偿功能,结合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昆虫信息素、苏云金杆菌、病毒、白僵菌等生物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选用选择性农药,以保护和利用天敌等措施,通过优化、设计与实施,形成全过程的区域性有害生物调控体系,从整体上对有害生物进行可持续控制。

参考文献

[1] 戈峰.害虫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J].应用昆虫学报,2001,38(5):337-341.

[2] 高晓萍,衣振坤.生态控虫的理论依据及营林措施[J].防护林科技,2002(2):60.

[3] 王梦虎,施光孚,严旬.自然保护区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 李新贵.论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20(3):13-14.

[5] 马福.新形势下加快保护区建设发展的思考[J].绿色中国,2003(1):4-8.

[6] 杨忠岐.我国森林保护的战略与策略[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1):43-44.

[7] 欧阳革成,张润杰,黄向东.森林病虫损害的可持续控制[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1):14-17.

[8] 李新贵,彭丽芬,柴娜.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探讨[J].林业調查规划,2004,29(1):105-108.

[9] 马丽娅.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的探讨[J].中国林业经济,2018(5):69-70.

猜你喜欢

有害生物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仿野生环境人工种植铁皮石斛主要有害生物及防治对策
林业园林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探讨
营林措施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作用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的成因与对策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