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发展困境的浅思
2018-05-14李明远
李明远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也到了不得不去思考怎么解决的时候了。怎么处理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关系到伟大的中国梦能否实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商收入国家行列,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当前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现状
(l)资源的短缺以钢铁行业为列
近十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的需求,以原材料中最基础的铁矿石和石油为例,中国石油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17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惊人的67%,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30%警戒水平限。而国内的铁矿石生产早已不能满足国内钢铁工业的需求,需大量进口铁矿石。我国铁矿石的进口对外依存度过高,已经连续14年超过50%,也就是说我国一半原材料的供应依靠国外铁矿石的供应,这使得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对世界铁矿石市场的依赖过高。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1998年我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为5177万吨,约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10.98%.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7年占全世界进口份额的44.78%,当年进口量为3.26亿吨,从07-16年中国保持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尽管近年来国家层面强调去产能但是中国钢铁工业巨大的需求依然拉动了世界铁矿石需求大幅增长。而钢铁作为基础的工业部门,石油作为基础的能源的供应严重依赖进口,这既是我们资源短缺的最直接有力的体现,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健康安全稳定的发展。
(2)环境的恶化以铬大米事件为例
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和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4家机构在2010年共同完成的《湖南市场和污染区稻米中砷、铅、镉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中研究人员在湖南抽取了112份大米样品和稻谷样本,测定其中砷、铅和镉等重金属含量,样本覆盖了株洲、湘潭、衡阳、长沙、邵阳、岳阳、益阳和常德等10个市,样品大米中镉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仅占64%。此项研究还专项选出了10个当地有冶炼区域的地方,比如衡阳常宁市、株洲清水塘等地区。结果显示,这10个地区中大米样品的重金属污染率达90%以上,糙米的铅含量平均值超出国家标准4倍,谷壳的铅含量平均值相当于国家标准的近6倍。这就是湖南的铬大米事件,同样的铬大米事件还有江西,湖北等多个地区。
以株洲市的清水塘霞湾港排污口不远处的老霞湾港河床为例,由于长期受有色金属冶炼厂和化工厂的污染影响,其在2011年前底泥含镉量最高值达359.8克/千克。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限定值,该处镉含量是该标准的1800倍,底泥含铅量最高值达1827.6克/千克,超标52倍。虽然针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早已提上议程,湖南省方面准备分10年投资100多个亿来治理,其中第一步就是堵住污染源。以株洲清水塘为例,仅清水塘区域就聚集了180多家冶炼、化工企业,株洲需要关停、搬迁的企业更是多达175家,在2012年估算需要补偿资金就高达25亿元。而株洲市后期治理需要的费用,就需要数千亿元之多,加上由于企业搬迁导致的税收减少巨大的财政压力让任何地方政府都不太可能积极有效的去治理污染。这仅仅是湖南株洲市,如果以此类推整个湖南铬大米治理成本代价之高昂高,放眼全国其他类似各种因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导致环境修复成本将是难以估量的。
综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让我们重视的问题,也不得不去思考怎么解决的时候了。怎么处理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关系到伟大的中国梦能否实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人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解决思路的构想
(1)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
首先,中国企业要积极走出去去收购一些资源型企业,积极投身于石油、铁矿石、天然气、等原材料的投资和开发,甚至是粮食的生产,中国要有效的利用好国内国际资源为中国经济发展出贡献。在中国现在面临资源短缺,我们不能只盯着国内资源我们还要看着国外的资源利用国际世界的资源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
其次,转移部分高耗高污染的企业,这部分企业的存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小于其所消耗的社会成本,造成了巨大的负的外部性,因此政府要加快产业政策转变把这部分落后的产业转移淘汰掉,把这些低附加值高消耗的产业转到相应的资源丰富国家这样既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腾出资源来接纳高附加值地低消耗产业。
(2)加快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
每个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尽相同,但是都是从劳动、资源密集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中国正站在这二者的中间,中国已经走过改革开放初期那种依靠加工纺织、衣服、鞋子等低端产业的状况。从中国产品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已经从纺织品过渡到钢铁石化产品出口,到现在的家电、通信、甚至机械制造的转变。这些转变体现的是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将来中国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依赖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推进中国制造业2025,最终一定要落实到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上这是根本。要提高中国制造业水平和技术行业,创新科研经费的投入必不可少以美国为例,1995年美国科研创新经费投入为1840.8亿美元,2001年达到2782.3亿美元,2009年达到4015.8亿美元。2007年,全球科研创新经费总共为1.1万亿美元,而美国就达到了3775.9亿美元,占全球科研创新经费的比重为34%,虽然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削减科研经费投入但是美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投入仍是西方七个发达国家投入的总和。因此中国要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投入占CDP比重。
(3)在现有基础上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及发展
在科研创新领域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活力,政府要有这个意识,要大力扶持和保护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优化中小企业的科研创新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同样以美国为列,在195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是美国政府制定小企业政策的主要参考和执行部门,在各联邦政府部门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局长由局长总统亲自认命。SBA其职能定位就是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援、政府采购、经济救助、市场开拓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的机构SBA的成立为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美国政府并未制定过多的产业指导计划,也为过多参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通过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咨询、甚至订单等一系列方法来促进美国的科技研发事业。中国也应该成立一个类似的管理机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财政、信贷、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支持,为中小企业非发展及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结论及展望
中国经济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有人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为代价,竭泽而渔的做法。中国的发展其实也是发达国家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所走过的道路。
对于目前的困境,我们在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外国的资源原材料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淘汰转移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极具创新的中小型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通过科研创新来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展望未来,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妥善处理好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董磊.战后经济发展之路美国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董磊.战后经济发展之路日本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王献芝.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J].河南教育学院报,1997(1)
[4]孙强.浅谈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J],2015(3)
[5]邹延延,张凤.浅析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报,2009(3)
[6]宋佩茹,田秀山.人口、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7]李建民.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J].人口研究1999(1)
[8]郭晓东.人口、资源、环境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J].社科纵横,1998(5)
[9]胡国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6(5)
[10]时聪,姜承红.人口、资源、环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人口理论,2004(6)
[11]何林,袁建华,许乾,江涛.未来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