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模式推广应用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8-05-14云楷

财讯 2018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互联网+

云楷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发展程度不平衡。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可以通过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利用“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互联网+” 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选题背景及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

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之一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会也明确了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还要在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大会还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东部、东南部等地区差距较大,发展水平较落后,发展程度不平衡。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可以通过把握时代发展带来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转化为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对于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差异、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互联网+”行动计划背景

“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开启了我国全面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2015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3-10年的发展目标;紧接着十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 2015]221号)。

随着国家创新创业、转型发展战略的推进,“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也将会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互联网+”模式还可以通过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同步卫星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研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改变过去人为的“拍脑袋”决策模式,实现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对于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历史及自然条件制约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南、东北和边疆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整体生活在比较闭塞的环境中,地区城镇化率不高,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经济发展方式较为落后和原始;少数民族同胞受到本民族沿袭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思想意识还比较保守,对于接受新的事物——如“互联网+”模式等的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

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普遍较为复杂,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高山、丘陵、戈壁荒漠等,气候条件比较恶劣。自然资源如水能、风能、矿藏、植被等资源能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发利用需要的投人大,技术难度高,交通运输成本高。总体说来,民族地区是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基础差,在改革开放后至今的几十年来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也难以与基础雄厚的东部、华北、华中等地区相较。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和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上,尤其以道路交通建设滞后为主。民族地区地形地貌普遍较为崎岖,修建道路交通设施难度大、投入高。以作者实地调研的凉山州雷波县五指山村为例,在2017年前,通村公路还尚未修建,村民向村中运送生活必须品或盖房子所需建筑材料等都只能通过人背马驮的形式,经历5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才能完成运输。这样的低下的运输效率在通村路建成后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同样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罕见。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后,民族地区加大力对通讯和网络的建设力度,在用水用电设施、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均加快了建设速度,逐步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推广应用“互联网+”模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3)教育水平落后与人才匮乏的制约

经济发展除了需要物质资源作为基础之外,教育和人才的有力支撑才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匮乏。

由于历史及自然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对于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极为有限。办学所需的硬件投入如修建校舍、置备教学用具、仪器等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如组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等投入也是巨大的开支,以凉山州雷波县为例,2017年雷波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需6个多亿的资金投入,这对于一个县的财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部分民族地区居民居住分散,学校规模参差,师资力量不均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整体上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教育水平的低下使得民族地区自身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又使得民族地区人才引进的动力不足,“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状况常常m现。

“互联网+”模式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借助“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带来的机遇,运用互联网整合地区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建立“互联网+”传统农业工业平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工业的发展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模式中,还保留有小农经济的特征。特色农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和工业产品等生产分布分散,生产规模大小参差;生产管理粗放,产业品质标准不统一;没有较强的品牌意识,产品知名度低,销售渠道较窄;信息相对闭塞,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通过建立“互联网+”农业工业平台,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营销能力,降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差错率,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增加的问题,增强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进程,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才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发展水平的限制很难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方式,可以跨区域缓解民族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以跨时间和地域完成信息的整合和传播,这对于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普及知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民族地区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通讯网络的配置和架设,通过建立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平台,实现小初高教育、高等教育、職业技术培训、农业知识培训等“空中课堂”的开设,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技能高时效性地传播至民族地区,提升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新常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的新课题.中国民族报,2015.

[2]孙婧.产业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m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互联网+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