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对待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文学?
2018-05-14李临溪
李临溪
1928年,正当冯雪峰积极地从事马克思著作的译介工作时,文坛上兴起了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茅盾之间关于“革命文学”的激烈论证。针对这次论争,冯雪峰的《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较为清晰地指出了矛盾双方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出路,对双方都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将从《革命与知识阶级》出发,去看待他30年代以及40年代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
一、“知识分子”、“知识阶级”的概念
在正式进入冯雪峰的理论主张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明白,为何论辩双方会如此针锋相对?以及为何要“正确”地看待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文学?究竟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文学如何被不“正确”地看待了呢?
冯雪峰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中这样说道:“知识阶级底起点是所谓‘五四运动,但“五四运动”是国民解放运动的焦点。这国民解放运动的起因是‘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是其具体的最初的表现。到了“五四运动”的时期,国民解放运动积极地开始进行着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但是,“国民解放运动到现在仍丝毫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1)
二、《革命与知识阶级》中冯雪峰的理论主张
中国在大革命失败后,兴起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而无产阶级文学也开启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旅程。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同时代外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相同之处如: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都要求作家无产阶级化,在思想上与工农积极打成一片,在内容上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等等。不同之点中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与西方无产阶级文学的经济基础已形成不一样,当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主要原因是由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因素致成的,但中国在经济与国情上并没有做好准备;这里切不可忽视的是:当时的中国仍是属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中国的国情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況,中国的革命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这就使得中国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任务与同时代的无产阶级任务有了不一样的道路。
三、在何种情况下提出了这种主张
20年代前期,冯雪峰是“湖畔诗社”的著名诗人,而到了三十年代,他则成了文坛的理论家、批评家。除了 1925年的“五卅运动”爆发,冲破了文坛的沉闷局面外,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20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现实向文艺界提出了宣传介绍无产阶级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需要。湖畔诗人冯雪峰也被社会运动所牵引去了。
冯雪峰较早地意识到了时代的需要,企图通过译介苏联的新兴文学来提倡无产阶级文学。在1926-1927年间,他以笔名“画室”在北京先后翻译、出版了升曙梦(日本著名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于1923年赴苏考察)著的《新俄文学的曙光期》、《新俄罗斯的无产阶级文学》、《新俄的演剧运动与跳舞》等。而冯雪峰翻译苏联的新兴文学,就是想让新俄文学的“曙光”照进中国。
四、冯雪峰40年代的理论主张:从丁玲的《水》说起
冯雪峰在30年代和40年代对文学创作内容要求有所不同,这也表现出了冯雪峰在看待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上、在看待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文学时态度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其在现实主义问题上进一步深入的过程。
30年代的冯雪峰对无产阶级文学内容的表达及现实主义本身的认识还是较为有限的,他把文艺接近实际生活的重要性,仅仅归结到题材上;而且冯雪峰将现实主义的意义归结于保证文艺服从政治一点上。如冯雪峰在《关于艺术“大众化”》中说道:“根本上,正确地解决着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对于文学运动几个问题的意见》也说道:“使我们的文学和实际生活接近起来,使我们的文学对实际生活的落后的距离减少,是先于一切的,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因此,说明摄取什么题材,怎样去摄取的问题,则是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首要的一步。”
在冯雪峰看来,要求文学深入历史和追随政治其本质是不想违背的。冯雪峰认为当下许多革命的现实主义者对政治的追随,都只是表面的追随。冯雪峰在50年代概括地评论40年代解放区文学时,说它们“内容上不够丰富和深广”。这种评价当然不是指它们主观上没有努力地为政治服务,而恰是只注意到了努力地为政治服务却忽视了文学该有的艺术性,反而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针对这些作品,冯雪峰提出“要学习现实主义”;十分明显,冯雪峰要求于文学与现实主义的,是它“能够深刻地说明历史的现实的”;而这样的文学内容,显然是属于历史的。
于文学而言,只有真正地深入了历史,揭示出生活所包含的属于历史的内容,才能真正“揭示出政治的——革命的或反革命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或拉着历史倒退的——意义”。“具体的文艺批评首先就是生活的批评,社会的批评,思想的批评…文艺批评可以通过作品而向着生活和社会作批判,也可以直接向着生活和社会作批判。”真正深入了历史的文艺,决不会是脱离政治的文艺。
30年代的冯雪峰正处于理论初显期,其中的不足和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是一目了然。到了40年代及其后期,属于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已经自成体系了;而冯雪峰也希望现实主义这道“曙光”能照亮属于中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冯雪峰.冯雪峰论文集(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郑坚著.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研究[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3]成仿吾、郭沫若著.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M].创造社出版部,1928
[4]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J].文化批判,1928(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