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化经典,改变国民心灵

2018-05-14曲云清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文中学语文精神

曲云清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当中,师生矛盾成为一个不可回顾的话题,网上传出来的辱师甚至弑事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样的事件,每每都会让以教育为本职甚至本命的教育者备受打击。看看现在的社会中,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漠视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干扰公共秩序、违背公共道德,甚至是抢劫、杀人事件数见不鲜,礼仪、德行、爱心日渐式微,粗俗、暴躁、自私、冷漠逐步侵犯青少年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已成为悬空的符号,甚至连符号都不再存在。

我曾经问过学生几个问题:我们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多少?你喜欢吃什么?西餐?中餐?你喜欢穿什么?你喜欢住什么?你的行为有没有西化?你的身上存在多少西方化的因素?你眼中看到的是利还是义?得到的结果可想而知:在我们的视野中,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淡化消退;我们更多的是看重物质利益,而视精神、道德、爱心于不顾!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在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一文中说:

“……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一个中国孩子从被怀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学)、找工作、结婚、维持家庭、对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娱乐和精神满足,如何应对疾病、挫折,最后如何面对死亡,这里面还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多少传统文化的总体形态(包括传统的技艺,如算盘、中医、书法、民乐、京戏或地方戏)的影响?从身体上看,是西医的方法和技术占主导,接生、打疫苗、查体、诊断、下药、开刀……不弄到西医束手无策,很少有人会求助中医。教育上,哪里还有传统的私塾、书院、大学、科举的影子?……”

在这里,张教授仅仅是就社会现象本身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退,从社会文明的进步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日常生活上的更新,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忽略现象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根基应该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精神性的东西支撑着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影响着其物质生活,同样,反过来。这种物质生活也会反作用于精神生活,从而反作用于民族文化的那些根基性的东西。如果仅仅从物质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张教授所提到的“西化”现象,倒也没什么值得非议的。可是如果看到其背后呢?西方科技文明的文化根基基本上是建立于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启蒙的个人主义、科学主义。而中国文化的根基则更多是一种集体主义、人文主义倾向。我们可以把科技进步的文明成果作为我们生活上盛宴,但我们不能用西方的个人主义、科学主义来替代我们的集体主义、人文主义。

晚清时代许多有识之士就曾提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我们现实的状况是“西学为用”大行其道了,而“中学为体”却湮没无闻了。这将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民众的精神生活出现的错位——传统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留出来的空白被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冷酷填补,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混乱!而出现这样的结果,作为为国民精神文化奠基的中学语文教育来说难辞其咎!因为一个民族的青年一代的精神状态将决定这个民族未来几十年的精神状态!

而反观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无论是从高考思维的功利倾向来看还是从实用思维的工具倾向来说,都是舍其重而取其轻的行为。正如韩愈所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从初中开始(甚至是从小学就开始)就以语文的工具性为主,其直接目标就是考试,是升学。即使是课本中出现的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也往往在讲解的过程中实用化、工具化了。侧重于从技能角度来分析更多于侧重从情感价值观的角度来薰陶。强化了语文的纯学科功能,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这种德育功能往往会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而从现在的纯粹德育教育中,则更多是强化一种行为上的规训,这种纯粹的规训如无精神上的教化便空具其形而无其实,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中学语文教育在德育方面的软功能。

那么,这种“软”德育功能要如何发挥呢?我认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国家的教育导向决定了中学的教育方向,而这种导向主要是通过选拔性考试来体现的,所以,考试的内容也将决定中学教育的大方向。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来看,就是考试考哪些内容,学生就会在哪些内容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而现在的语文考试更多关注的是语文的技能性和工具性,基本上没有什么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探察。其实那些语文工具性技能性的内容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这样就导致了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的虚化、形而上学化。我认为不妨在语文的考试内容上加大写作与阅读的力度,但不是现在的写作与阅读,而应该把写作与阅读跟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及精神内核结合起来。加大对文化典籍阅读的考察力度,并且加重写作中的个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融入的探究。换句话说,就是:语文考试要紧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与精神内核。

从中观层面上看,在中学语文课文的选择上,应加重传统文化经典典籍的内容。这不仅是一个量上的要求,而且应该是一个质上的要求。对经典的选择要慎重,要选择那些真正能体现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价值选择的文章,要重视文化的连续性、系统性,而不能零散选文。其实我认为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有三重三轻:重现代而轻古代(现代文比重要远大于古文),重实用而轻情感(议论文比重大于情感随笔),重诗歌而轻文章(主要针对古代作品,诗歌的比重要大于系统论述价值观的散文)。有的人可能会以古文过时且无实际作用来置疑对古文的选择,但我想,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基本上都是蕴含于古文典籍中啊,你不会读古文,如何能主动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呢?又如何能让学生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呢?语文本就不是一个实用性学科,那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实用性的文章来充斥学生的视野呢?中华民族曾是一个诗的国度,但到了现在,诗的言志功能基本上已让位于文,即使是在古代诗歌中,其言志功能也多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而文的言志功能往往是外显的。诗与文应该并重甚至以文重于诗。

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具体教学方面,这更多指中学语文老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现代人来说,古文是难于理解且较为枯燥的,主观上的接受意愿不会很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文不如学习现代文更轻松,学习那些枯燥的道德观价值观也不如学习散文小说更有兴趣。所以,对于中学语文老师来说,如何对传统文化经典典籍作现代性解读就变得非常关键了。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得把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进行现代性转化,将之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对传统精神的理解难度,也会增加其实用性,从而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从中获益,可以以之指导现实生活,适应现实生活。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的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这种“发现”要求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让自身具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与理解,然后将之现代化之后透过传统文化经典反射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的品格与心灵。

周国平先生在《人的高贵在灵魂》中说过:“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所幸的是,近几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欣喜的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把目光投向我们自己的传承,越来越多的渠道让青少年开始由表及里地接触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之,改变国人的精神状态,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我们不能寻求于西方文化,不能依托于道德规训,而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根本上养成国民的精神自律和道德自省。

猜你喜欢

古文中学语文精神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称象
嫦娥奔月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