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临近性视角的企业创新网络与集群创新
2018-05-14杨云荣马力
杨云荣 马力
依赖于多维临近性关系的内生式发展模式,从影响产业集群创新主体交互学习的创新驱动机制出发,建立以政府,学校,企业及相关机构为主体的企业创新网络,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地理邻近性的外延式发展模式的不足,将视角放于构建一个完善的多维临近性体系对集群创新的创新驱动传导机制,以企业创新网络为中枢的主体交互联系,解释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本文发现,基于多维临近性视角出发的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加强网络主体间的交互联系,形成产业的集群创新。
多维临近性
企业创新网络 集群创新
引言
机构交互网络结构的空间特征及一创新网络,已经演变为经济地理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一直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动力,而针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普遍存在着创新不足,主体内整体竞争不够强烈。然而,在我国,由于政府新政策的指引下一些产业集群开始萌生,各种开发区和高发区内基础设施及各种土地优惠等“硬性”的条件改善,而针对区域内各种主体的交互联系却鲜有建设,故“陌生的邻居关系”这种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产业集群里的普遍现象使得主体间的交互联系和学习机制薄弱(李琳2011)。
本文尝试着从多维临近性视角出发,解释对于不同区域地理因素所导致的临近性联系作用于企业创新网络,进而影响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现已有大量的文献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基本结构及相关主体,针对其集成对象,链接机制演变特征等等分析企业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的交互联系,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吴添祖2001)通过浙江70余家的企业做出相关调查,指出产业集聚区的企业仓撕网络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区内真正的行为主体—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趋势,对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企创新网络的聚集与涌现—产业集聚
东亚尤其日本相关产业的成功,北意大利工业区产业的创新及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创新产业的成功,在存在企业竞争条件激化的背景下,网络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Imai and Baba给出了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networks of innovation)的定义,他认为创新网络是主体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而对于网络的构建机理是基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弗里德曼引证并接受了Imai and Baba(1989)的观点,并将创新视野下的网络划分为: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研究公司和合资企业以及由企业技术所决定和推动的直接投资,生产分工等类型,其实质就是创新网络中的双边关系.对此,本文认为针对创新网络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形式,认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Estade and Ramani(1998)通过考察英国和发過20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企业网络结构和创新网络对于产业技术演化的影响,他认为网络包括:政治网络(企业与政府),科学网络(企业与大学或政府实验室),金融网络(企业的资金融资)和专业网络(企业与协会)和企业间的创新网络。Holland教授认为一个宏观系统的演化来源于所研究的系统里微观主体的适应性交互而产生的,包括多样性的产生,新主体的聚合,对此他针对CAS理论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的核心思想衍生的七个概念包括非线性流,聚集,多样性,内部模型,积木,标识阐述并详细论述了企业创新网络实质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陈艳丽2011)基于Agent建模在高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的应用,构建了创新网络中的聚集与涌现。。其边界随着新主体的加盟进而出现像个人,企业,产业等多个层次的聚集所表现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区域经济发展。网络企业个体的适应性行为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实力,进而衍生集聚成组织的适应性,即形成涌现现象,表现为产业集聚的发生或研发联盟的产生。
基于契约的链接机制
企业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的联系需要通过契约(合同或协议)的途径来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技术的创新,因此它拥有的动态性,即企业可能根据现有环境及时调整网络,同时这样意味着网络中节点的断开,对此,契约的形成对于创新网络的构成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契约形式有广告,合作伙伴,租赁协议等等。
政府应主导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快区内创新产业的建设,由于政府政策的普及,产业集聚区的硬条件得以大大地改善,形如区内基础建设设施的建设,而较忽略地一些软条件的建设,形如产业集聚区里所研究的主体间的交互联系机制的建设,因此,对于从过去的单一的地理邻近性关系的发展模式扩展到组织临近性,地理邻近性和认知临近性的交互组合对于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交互联系与学习的作用,构建一个利于主体交互学习的企业创新网络对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有着正向效应。这其中,政府应积极主导各类型企业在与大学,研究所甚至企业之间形成必要的桥梁,以促进要素的流动与扩散。
[1]李琳,《多维临近性与产业集群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添祖,《基于产业集聚的企业创新网络》,2001
[3]陈艳丽,《社会临近性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扩散的影响研究》,2011.
[4]saxenian.lessons from silicon Valiey.Technology Review.1994.(7):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