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布打狗
2018-05-14瑶瑶
瑶瑶
同学们好,国学讲堂又与大家见面啦!这次我要讲一个“打狗”的故事。狗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打它呢?别着急,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杨朱: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战国时魏国人。
2.衣:穿衣,穿着。
3.素:白色的。
4.缁:黑色的。
5.扑:敲,打。
6.向者:刚才。
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哲学家、思想家,他有一个弟弟叫杨布。有一天,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过了一会儿,突然下起了雨,于是杨布脱掉白衣,换上黑衣回家。到家以后,杨布家的狗认不出主人了,朝着他疯狂吠叫。杨布很生气,要打这只狗。这时杨朱劝说道:“别打它,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刚才你看到自家的白狗出去,回来却变成了黑狗,难道不会觉得奇怪吗?”
这则寓言出自《列子》,讲述了一个关于打狗的有趣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杨布因为换了衣服,导致自己的狗认不出他了,把他当做陌生人来警惕。杨布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原因,反而十分生气,怪罪到狗身上,想要教训它。一旁的哥哥杨朱这才指出了事情的关键:如果是白狗变黑狗,你恐怕也认不得,又何必怪狗认不得你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时,不要急着迁怒旁人,而应该先从自身寻找原因。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不仅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变化,只有时刻反思,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我们在观察外部事物时,对这些变化往往十分敏感,但也因此忽略了一点: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个人的身份、外表、情绪乃至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这些变化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关于这一点有很多思考和描述,下面我们再来看两个小故事吧。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来感叹世事无常,境遇变迁。其实这句俗语是有一个典故的——
唐朝名将郭子仪因为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他的子孙们也由此过上了奢靡无度的生活,终于坐吃山空,败尽家财,郭子仪的孙子落得沿街乞讨的悲惨境地。
有一天,他来到河西庄,想起以前的奶妈住在这里,便去投靠,发现奶妈家里牛马成群,家境十分富裕。他惊奇地问:“你们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劳作?”奶妈的儿子——家里的主人就说:“家产再大,也会吃空。家母在世时,领着我们创业,才有此家业。勤俭持家,才能長享富贵。”郭子仪的孙子听了十分羞愧。后来,这家主人念着旧情,收留他做事,无奈他从小锦衣玉食,对经济事务一窍不通,主人感叹道:“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富贵,四十年河西寄人篱下。”
从名门望族子弟
沦落到街头乞丐,郭氏
子孙的遭遇让人唏嘘,
同时也警醒世人:没
有长盛不衰的荣华富
贵,只有时刻保持积
极的心态,努力奋斗,
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吕蒙是东汉末年东吴的大将,在周瑜去世后继任东吴的大都督。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却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学习。
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极具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吴县那个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了。”这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
吕蒙在君主的劝说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终于从一介白丁(没有文化的人)成为运筹帷幄、晓畅军事的名将,被后世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