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天津
2018-05-14王磊
王磊
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天津。天津解放创造了城市攻坚战的典范,对北平的和平解放及全国解放都具有重大意义。
战略谋划 决策部署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为推进解放战争进程,坚决彻底消灭国民党反革命武装,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进行淮海战役的同时,在华北地区发起平津战役。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巨大压力和孤立无援的困境,处于“固守、南逃、西撤”的三岔路口举棋不定。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和对东北野战军不能迅速入关作战的错误估计,傅作义制定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将60余万兵力摆在山海关至归绥,形成长约500千米的“一字长蛇阵”。以北平为中心,布兵于平津张唐等军事重镇,将嫡系部队摆在北平至张家口一线,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平至唐山一线,以便战局不利时,他和蒋介石的部队可以分别向西、南撤退。
考虑到傅作义集团无论南逃还是西窜,都将对解放战争进程产生不利影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国民党的固守意图和布防特点,确定了加速战役进程、分割包围、切断后路、不使其南逃西窜、就地歼灭的战略方针。
但是,实现这一战略意图仅靠华北野战军,兵力明显不够。为了抢抓战机,全歼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中共中央军委要求刚刚打完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即刻停止休整,克服各种困难,迅速隐蔽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共同完成歼敌任务。根据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于11月23日至26日全部开拔,部队“夜行晓宿”,以神速隐蔽的行动分由喜峰口、冷口和山海关急速入关。
同时,为避免刺激傅作義迅速作出逃跑决定,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军事部署全部完成之前,对北京以西张家口、新保安的国民党军队“围而不打”,对北京及以东平津塘等地区“隔而不围”,待合围达成后再各个歼敌。经过20天左右的紧急行军,东北野战军各部队先后胜利到达指定地点。
12月20日,随着三十九军、四十四军、四十五军、四十六军完成对天津守敌的包围,并割断津塘联系,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野战军全部实现对华北守敌的战略合围,将傅作义500千米的长蛇阵斩成数段,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孤立地区,使其陷入欲逃无路的境地。
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略部署,12月22日、24日西线先后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切断了敌人西窜退路;东线则首先攻打塘沽、大沽,控制海口,防止守军从海上逃跑。接受作战任务后,东线前线指挥员经实地勘测发现,塘沽背靠渤海,三面河流,盐田很多且冬不结冰,不便于部队运动和展开,无法实行四面包围,不宜强攻。于是请示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改变计划,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建议,同意放弃攻击两沽,集中兵力夺取天津。至此,平津战役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天津战役即将打响。
兵临城下 扫清外围
新保安、张家口失守后,傅作义预感到逃跑无望,调整防御部署,收缩兵力于平津塘三地,作最后打算。
当时,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商城市,更是军事战略要地,市区水网交织、地形复杂,周围多为沿海洼地、易守难攻。天津城防工事构筑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1947年,时任市长杜建时大力重筑城防,环市挖了一道宽10米,深4至5米的护城河并放进河水,水深经常保持在3米左右;护城河内侧连接一道高2米的土墙,墙上装有电网,每隔20至30米筑一座碉堡;城防外筑若干碉堡群,用铁丝网、电网、鹿砦相连接,并在容易通行的地段埋设了数以万计的地雷。1948年陈长捷调任天津警备司令后,又积极组织城防增修,构筑钢筋水泥小碉堡群,沿护城河共筑大型碉堡380多个,连同市内和纵深的碉堡共1000多个。国民党市政当局吹嘘“让天津穿上了盔甲”。
为固守天津,国民党还加强了天津的防范力量。以陈长捷为防守司令,调配六十二军两个师、八十六军两个师、九十四军一个师为主力,另附以两个护路旅,两个河北保安团,总兵力13万人左右。陈长捷将天津分为三个防守区,西北区由六十二军担任、林伟俦指挥,东北区由八十六军担任、刘云瀚指挥,南部地区由九十四军四十三师担任、陈长捷亲自指挥,其余部队作为总预备队,驻在核心防守区耀华中学附近。并划分三道防线,第一线为金汤桥、金钢桥、21号桥以北地区,第二线为海光寺、胜利桥、中正桥以北地区,第三线为胜利桥、中正桥以南地区。核心工事区设在海光寺、墙子河、胜利桥以南地区。为防备解放军从津南突破,还特意在灰堆镇陈兵设防,造成犄角之势。陈长捷认为,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及严密的兵力部署,天津至少可以坚守半年。
1948年12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平津前线司令部决定成立天津前线指挥部,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任总指挥。至1949年1月2日4天内,除留部分兵力警戒塘沽,解放军7个军22个师34万人将天津团团围住,并定于1月14日发起总攻。面对十几万人、坚固设防的军事集团,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解放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天津被围后,为加强守备,陈长捷在城防外围主阵地前沿设置数个坚守据点,配备山炮、重机枪等重型武器,工事坚固、火力严密、守备较强。攻打天津必须打掉这些坚固外壳,1月3日至13日,参战各部队开始清扫守军外围据点。短短10天,成功肃清东局子、灰堆、范家堡等18个据点,歼敌4800余人,为总攻天津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解放军一直坚持进行和平解放天津的努力。为最大限度保护工商、文化古城免遭炮火毁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1月10日、11日,刘亚楼司令员先后2次接见国民党谈判代表,提出国民党军放下武器等4个条件,陈长捷以“军人不可无枪”作为答复,实际上是拒绝投降。我军反复重申主张均被无视,预感和谈无望,即命令各部队按计划进入攻击位置,做好了城市攻坚准备。
城市攻坚 决战决胜
根据天津地形及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解放军制定天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当时天津市南北长约25华里,东西宽约10华里,南北长、东西窄,市郊北部开阔,南部多为水网田地。国民党守军战斗力较强的部队配置于中部和北部,战斗力较弱的位于南部。根据此地形及守备特点和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天津前线指挥部确定了“东西对进(三十八军、三十九军由西向东,四十四军、四十五军由东向西)、拦腰斩断(在金汤桥或金钢桥会师)、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作战方针。该方针的要点是首先求得东西贯通,打乱国民党军队防御体系,而后将兵力向两翼扩展,并尽量减少城市破坏。同时,还辅以部分兵力由南向北助攻和以小部分兵力由北向南佯攻。
1949年1月14日10时,刘亚楼下达向天津守军发起总攻的命令。顿时,市区的四周都吹响了进攻的军号声,炮声隆隆、浓烟滚滚,一场激烈的城市攻坚战打响了。
东西对进、突破城垣。经过1个小时的炮火准备,解放军各部队按预订计划从不同方向同时发起攻击。津西方向,三十八军、三十九军为第一主攻方向,从和平门、小西营门地区进行突破;津东方向,四十四军、四十五军为第二主攻方向,从民权门、民族门等地区进行突破;津南方向,担负助攻任务的四十六军及四十九军一个师,变助攻为主攻,以尖山、八里台及附近地区为突破口,向敌发起攻击;津北方向,担负牵制任务的4个师,分别向敌阵地发起佯攻。突击战斗异常激烈,突破口都是反复争夺,多次打退敌人反扑。经過16个小时极为激烈的战斗,解放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打开10个突破口,对市区形成多路穿插分割。
会师金汤桥、活捉陈长捷。突破城防后,东西两面主攻军在纵深穿插中有计划地向金汤桥挺进。1月14日夜间11时许,解放军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五团八连攻占金汤桥,此后国民党守军又夺回桥头,激战持续。15日凌晨5时半,大桥被解放军重新夺回,在桥东侧三十八军、三十九军与桥西侧四十五军胜利会师,打通了东西走廊,将国民党守军南北分离。随后,解放军趁势穿插分割,迅速席卷海河两岸守军。15日上午8时,攻克敌人核心区最坚固支撑点海光寺,10时攻占中原公司,控制了制高点。天津警备司令部就设在中原公司大楼身后,在中共地下党员、陈长捷警卫连长王亚川指引下,战士们冲进司令部院内地下室,活捉了陈长捷,并迫使其下达“立即全部投降”的命令。
解放天津、塘沽。陈长捷被俘的消息传开后,敌人军心迅速瓦解,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大批士兵被俘。15日12时,解放军攻占了国民党天津市政府;又经3小时激战,全歼耀华中学的国民党守军,攻占最后一个据点。市北守军一五一师虽已发觉解放军主攻意图,但由于受佯攻部队牵制无法调动,后被分割包围、陷入绝境,于15日15时不战而降,天津宣告解放。乘敌人军心混乱之际,解放军于1月16日下午迅速向塘沽进逼。塘沽守敌5万余人于17日乘船南逃,解放军歼其后尾3000人,解放塘沽。
天津战役历经29个小时。解放军伤亡2.3万人,全歼国民党守敌13万人。在战役过程中,党的地下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智取城防图,破坏敌军军工生产;打入国民党内部,获取各种军事情报,甚至瓦解国民党上层人物;还积极发动广大城市工人、学生和各界人民群众反对南迁、开展护厂护校斗争,保护公共设备,使军管会在天津解放后得以顺利开展接管工作。正如刘亚楼司令员所讲:天津是解放军同地下党共同打下的。
天津战役胜利后,90万大军兵临北平城下,促使傅作义终于接受解放军提出的条件,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在平津解放的贺电中说:“华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连同东北、华北、中原、西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已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