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特海“上帝”观念探析

2018-05-14王安然

新丝路(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神学本性客体

摘 要:过程哲学形成于近代以来拒斥形而上学的背景之下,他所强调的“事件”和“过程”也为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过程神学脱胎于过程哲学,不同于基督教传统,怀特海从他的宇宙观念出发,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上帝观念。本文主要以怀特海有机哲学的宇宙观出发,阐释其“过程化”的上帝。

关键字:过程哲学;现实实有;上帝

过程哲学所强调的宇宙观始终认为任何存在都处于时间性的历史范畴中,世界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中永不停息,而在这种时间的维度中无论是历史经验、科学发展还是事物间的具体变化都被有机的统一起来以此来令人获得信服的解释。由此在这种过程神学的解释体系中,宗教的核心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切存在物包括上帝都具有最基本的特征,即运动变化和变化所伴随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宇宙万物的相关因素才能联接起来并形成创造性的活动。

一、宇宙观

怀特海宇宙观的形成于拒斥形而上学的背景之下,同时也与当时的科学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在20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对这个时代各个方面都起了划时代的颠覆作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人们意识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和相对性,同时这也为过程哲学的时空观提供了理论前提;量子力学把宇宙当做一个能量场,宇宙以能量为依托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处于不断生灭变化之中,这样的观点也为过程神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宣称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终结。有的学者把这种要拒斥的本体论称为“实体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的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某种终极的物质或者精神看做全部现象的本体依据,并设想本体的自身存在,以此把现象和本体二元化了。在笛卡尔以后,人们把思考的重点转向对人的认识的考察,正是这种悬设实体,并追究主体和客体、主观经验和客观事物的关系的机械思维方式似乎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得出的那种联系的、有机的成果格格不入,因此怀特海提出:“在这里所概述的宇宙学体系中,拒斥了以往哲学中隐含的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就是认为经验的基本要素应当通过意识、思维和感官知觉这三个成分中的一个或全部来描述”。

怀特海认为,世界在本质上并不是有客观物质性的东西构成。他说:“‘现实实有——也称之为‘现实机缘——是构成世界的最终的实在事物。不可能在这些现实实有的背后再找到更实在的事物了。”在这里,他认为“现实实有”才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关于“现实实有”,他认为“上帝是一个现实实有,而遥远虚空空间中的最细微的一丝存在也是现实实有”虽然在重要性上、功能上有差别,但在他所体现的原则上,所有的现实实有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复合并且互相依存,我们不能在“现实实有”以上再去寻找更实在的东西了。与传统的原子论不同,“现实实有”似乎是一种流动状态所存在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不断生灭的事件或过程。至于现实实有如何产生物质这一问题,在一般的体验中,我们也能察觉到现实实有之间的某些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基础就是他们之中存在的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就是一种彼此联系和聚合的基础。比如电子和分子,就是许多现实实有聚合的产物。怀特海指出,这种关联性的原因是他们彼此之间存在感知。这种感知与人类感知类似又不同。“‘感知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灵的。它可以被认为一种过程”

既然有了现实实有,因为“感知”的原因,現实实有有了关联性,通过联系和聚合产生现实事物,那么现实实有是如何生成的呢?怀特海指出除了现实实有外,还存在着永恒客体,这是两种实体。“在生成一个现实实有时,具有析取多样性的许多实有——现实的和非现实的——潜在的统一达到一个现实实有的实在的统一。所以这个现实实有就是许多潜在性的实在合生”这个潜在性就是永恒客体。与现实实有相比,永恒客体作为一种实 在,只有在特定的机缘下才能成为现实实有,它不具有现实性,是一种待实现的状态,它只有通过其潜在性“进入”现实实有的生成才能进行描述,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是:永恒客体是未完成的现实实有,而现实实有则是生成了或是实现了的永恒客体。以此他将两者进行联系起来,把传统不变的本体转为生成过程的现实实有,解决了动态过程中把握恒定的问题。以此也构建了他的宇宙论:世界是一个生成的本体,永恒的事物并没有现实的存在,但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具有一种潜在性。

二、过程神学中的“上帝”

怀特海为了进一步解释其宇宙论思想,他还提出了上帝的观念。他认为:如果把上帝看做是一个显赫的实在同时又是一个不动的推动者的终极原则,那么人们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就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安然睡眠”,由此,他提出了与基督教传统不同的“上帝”观念。

既然永恒客体是未实现的现实实有,那么永恒客体又是如何向现实实有转化的呢?怀特海认为实现永恒客体和现实实有相互转化的最根本原则即是上帝。根据上文的论述我们能知道,永恒客体具有多样性和潜在性等性质,潜在性就是说它可能存在,可能不实现。永恒客体只有在卷入事件或者说过程之中才能被显现出来,并成为现实实有即“永恒客体只能通过它的潜在‘进入现实实有的生成来描述”这些生成的现实实有又构成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从逻辑上说,我们现在生存的现实世界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会是由这些现实实有组成而不是其他?以怀特海的解答来看,只是因为上帝的选择。上帝从无限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了这个世界,从永恒实体的丰富多样性中选择了成为某种现实实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帝是世界的关键性因素,上帝的选择性是创造这个世界的源泉,也是不让其他世界成为可能的限制性根源。由此可见,上帝是使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性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帝他并不完全决定永恒客体成为何种现实实有,他所起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诱导性的作用,上帝尊重潜在的可能性。因此说上帝只是引导现实世界而不是决定世界的进程,换句话说,世界并没有必然性,可以说,未来的世界也拥有十分丰富的可能性。

他认为上帝具有两重性,即“原初本性”和“后继本性”。“作为原初的存在来看,上帝是对概念上无限制的绝对丰富潜能的实现。”照怀特海的看法而言,首先他认为上帝并不是先于其他创造物而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造物同在。他作为一种原初性的存在,他并不同与传统哲学或神学中所认为的那种显赫的存在,一方面他的感觉只是一种概念性的,缺乏充分实在性;另一方面,他在其主体形式中并没有意识。因此怀特海称其为“不受条件限制的概念性感觉的现实”上帝的这种概念性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不受约束。另外,因为上帝没有意识,他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爱恨对现实事件做出影响。作为这种原初性的原因,就使上帝的性质更加明显了,他的感觉是概念性的,因此他是“对感觉的诱导,是欲求的永恒动力”,他与每一个创造活动都有特殊的关联性,并为每个创造物提供主体目的性的指导。从这个角度上看,上帝的原初本性也体现了上帝超越性的一面,它为上帝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内在动力。如果没有上帝的作用,那么实现的现实实有和未实现的永恒客体之间的合生也将是非存在的。

至于上帝的后继本性,不同于原初本性通过概念性经验构成,它是随着时间性世界的物理性经验而产生的。怀特海说:“上帝的后继本性就是他对世界的判断。”它具有导致事物结果的产生的能力,换句话说,上帝就是“概念活动的预定现实”,他将会与一切创造行为一起生成。这两种本性体现上帝概念性和物理性的两极,上帝既是创造一切的最初原因,又是控制事物发展并决定其结果的,因此可以看出上帝既具有原创性又具有终极性,他的存在与世间万物的生灭都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怀特海也用了一组“反题”去表达这种“过程的上帝观。”

三、对传统上帝观的批判

过程神学所批判的上帝,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几种上帝观。首先是对亚里士多德第一推动者上帝的批判。怀特海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言的第一推动因的这种上帝观念,否定了事物间的关联性。这也是有机哲学和过程哲学所不承认的。另外他也否定了作为宇宙道德主义者的上帝。这种压抑了人的欲望和自然本性的上帝观念是一种“严厉的、禁欲的、毫无生气的上帝观”它把道德和享受根本对立,这与过程神学之中普遍认为的上帝的根本目的是增进造物的享受这一看法相悖。

其次过程神学所要拒斥的其实是传统哲学中所认为的永恒的、绝对的、冷漠的上帝。上帝永恒存在、全知全能、不受外界影響,不依赖于他物的。相对于传统神学宣称上帝的永恒性和绝对性,过程神学认为上帝有两种不同的本质,即二重化的上帝。原初本性强调他的永恒性和绝对性,而后继本性主要强调的时候是上帝的相对性和暂时性。它们两者互为一体,并同属于上帝的两端。

最后他们所要拒斥的就是作为决定力量的上帝,同时也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相对于传统神学把上帝作为所有事件的原因,控制世间的一切细节而言。过程神学与之相反,他们更愿意把上帝在万物生灭过程中的能力当做一种劝导性力量而不是决定性力量,突出了主体的自主性。尽管上帝的某些特征仍然是抽象的、静态的和恒定的,但上帝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他与各种存在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也会受到存在物发展变化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下,上帝并不是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事物的生灭变化,而是世间的任何经验存在物都要受到上帝的劝导,这种强调存在物自主性的方式也就取消了上帝的决定性的万能属性。

四、小结

在怀特海看来,柏拉图所发现的世间的神性因素,不能理解成“强制者”而应该理解成“劝导者”的观点,是宗教史上最伟大的理智之一。而他也认为,上帝在存在事物的生存和灭亡的过程中更多的起到的是一种“劝导”力量,而不是决定性力量。怀特海所想表述的是,在经验世界中现实实有的存在形式和发展结果都由上帝原初属性中的主观目的所决定,也就是说,上帝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实际是把他的纯粹的概念性转化为一种实际的行为,即将他原初属性中的真善美观念进行引导或诱导使其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显现。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对世界的爱和拯救也就成为了可能,即“当世界最终与上帝的生命合一的时候,他就完成了对世界的拯救。”,因此丁光训先生也曾评述说:“过程神学肯定并且彰显上帝是爱。”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0月

[2]单纯.《当代西方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3]曲跃厚.20世纪过程神学发展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5]刘红琳、陆杰荣.怀特海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比较研究[J].世界哲学.2012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安然(1995—)女,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猜你喜欢

神学本性客体
老鼠和松鼠
浅议犯罪客体
维多利亚的自然法思想对基督教国际秩序的影响
中世纪神学美学评述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罗马法人格权与胎儿权利的神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