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性光辉

2018-05-14牟策

新丝路(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温情

牟策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以主人公的十二次卖血经历贯穿了其平凡的一生,许三观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但在他的身上却不时地闪现着伟大的人道主义关怀,他用自己的血温暖着自己的家庭,在他悲壮的卖血经历中也不断涌现着许许多多温暖的人,本文拟从许三观与许玉兰的夫妻情,与一乐的父子情,与当地人的邻里情以及与萍水相逢小人物的人性关怀四个方面管窥作品中博大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许三观;温情;人性光辉

余华作为80年代有代表性的先锋派作家之一,在其早期的创作中,以异常冷静的笔触向读者展示着暴力、杀戮、血腥和苦难,90年代之后,余华的作品逐渐回归温情,其所描写的苦难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再是那种与暴力相伴的深深的绝望,而是逐渐凸显苦难之后平静、温情与希望,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余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与其另一部代表作《活着》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这两部作品都记叙了其主人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经历的种种苦难,《活着》通篇弥漫着苦难与悲伤,直到结尾才回归平静,向读者展示出活着真正的意义。而《许三观卖血记》却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不断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丝丝温情,让读者在寒冷的文字中漫步时能够偶遇暖风。

纵观许三观的一生,可以说是卑微如尘土,但他并没有被那个时代扭曲成蛆虫,面对苦难的那种坚韧品格和担当精神让每一个读者都肃然起敬。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经历是作品中的主线,每次到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总是用卖血这种方式来与命运进行抗争,帮助自己的家人度过难关,在卖血的过程之中,许三观的人格魅力也不断升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形象。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从许三观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高尚,也看到了许三观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自然而然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流淌着。

一、相濡以沫——与许玉兰的夫妻情

许三观与许玉兰的结合荒诞又可笑,没有任何浪漫的元素作铺垫,八角三分钱的东西外加都姓许的缘故,许三观就娶到了这位“油条西施”,他们的婚姻生活,虽然根本算不上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用相濡以沫来形容还是极其恰当的。当许三观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对许玉兰又打又骂,他咽不下这口气,并且为了他心里所谓的“平等”,还选择了一次出轨,但是最终夫妻二人还是互相原谅,默默包容了对方。面对自然灾害时期艰难的生活环境,许玉兰仍不忘在许三观生日的那天往玉米粥里放了一点糖,并且要许三观多喝一碗,在那样难熬的日子里,这种妻子对丈夫的关怀更加让人温暖。文革期间许玉兰被剃了阴阳头,挂上了“妓女”的牌子被批斗,许三观不离不弃,每天为妻子送水送饭,还骗过旁人将红烧肉藏在白饭底下,看着妻子伸手捶腿时说了句简单的“腿都麻了”,许三观的眼泪就快要出来了,丈夫对妻子的脉脉温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让读者感到揪心的那一场家庭批判会,更是将许三观对许玉兰的爱升华到了极致,在许三观简单而朴素的思想意识中,夫妻就应该有难同当,作为丈夫不能让妻子独自承受外来的伤害,所以当三个儿子对许玉兰轮番批斗之后,许三观终于忍不住了,对自己的儿子们坦白了自己的生活错误,为了减轻儿子们对许玉兰的恨,他说“其实我和你们妈一样,都犯过生活错误,你们不要恨她……你们要恨她的话,你们也应该恨我,我和她是一路货色”,简单的几句话,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当许三观老了,得知自己的血卖不出去的时候,他边走边哭,这种绝望与无奈也只有许玉兰能够真正理解,她声泪俱下,拉住许三观的手说:“许三观,我们走,我们去吃炒猪肝,去喝黄酒,我们现在有的是钱……”,夫妻之间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深情以及那种不言而知的互相理解在平凡的文字中闪现,带给读者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二、父爱如山——与许一乐的父子情

许三观给一乐的父爱厚重如山,对于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现实许三观长久无法释怀,但每次当一乐需要他的时候他又勇敢地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在全家人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许三观卖了血带着家人去吃面条,而只让一乐去吃了一小块烤红薯。一乐感到委屈出走认亲爹,最后几近万念俱灰的时候,终于迎来了许三观的找寻。许三观虽然嘴上骂着一乐但还是背着他去吃了一碗在当时极其奢侈的面条,伟大的父爱在这一刻足以让血缘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一乐得了肝炎危在旦夕的时候,面对几乎是天文数字的治疗费用,许三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有了……”,他这一路上的卖血经历将小说的情节推上了高潮,他知道这样频繁的卖血会卖掉自己的性命,可面对重病的儿子,自己的命又算得了什么呢?在卖血的过程中,他在林浦一碗碗地舀着冰冷刺骨并且发绿的河水往肚子里灌,缩成一团在街道上抖动,最后两腿一弯倒地不起,这些情节读之令人潸然泪下,那个狭隘愚昧的许三观形象早已一去不复返。“我快活到五十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说是赚了。我儿子才只有二十一岁……”为了儿子,许三观已经做好了以命换命的准备,这一刻,许三观伟大的父爱和人性之美已经达到了顶峰。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经历中,有七次都是为了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舐犊深情感人肺腑。另一方面,一乐作为许三观所谓的“养子”,对许三观深厚的感情也可见一斑,在給何小勇喊魂的时候,面对何小勇妻子以及许玉兰的一再催促,他坚持许三观才是他爹,甚至和许玉兰翻了脸;在家庭批斗会上,他说自己最爱的是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许三观。另外从许三观的话语中也能了解到一乐对他的感情,在得知何小勇被车撞了之后,许三观对邻居说:“说起来我做了十三年的乌龟,可你们看看一乐,对我有多亲,比二乐、三乐还亲,平日里有什么好吃的,总要问我:爹,你吃不吃……一乐对我好,为什么?也是老天爷奖我的……”虽然在整部作品中没有直接描写一乐对许三观表达爱的行动付出,但从这些言语之中,也可以看出一乐对许三观深厚的感情。作为作品中最为关键的人物,许三观和一乐之间浓浓的父子情谊为这部悲壮的作品注入了暖暖的热流。

三、淳朴善良——与当地人的邻里情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虽然没有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对许三观一家所在小城居民的着墨也不算多,但波澜不惊的情节之中仍展示着当地人特有的淳朴善良。每当许玉兰与许三观闹矛盾后坐在门槛上呼天抢地的时候,总会聚拢上来那么一群邻居,有真正关心他们的,当然也有看热闹的,无论是什么初衷,都让人感到浓浓的人情味。同时,不管是当许玉兰去何小勇家受到打骂,还是一乐哭泣着出走,抑或是许三观因为卖不了血而独自在街上流泪,总有那么一群热心肠的“信使”,向他们的家人报信。以上种种,都是当今社会邻里之间匮乏的东西,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习惯了自扫门前雪,这种原始而朴素的邻里关怀更显得弥足珍贵。许三观一家和方铁匠算是有过节的,与何小勇一家更是蔓延着仇恨,可当许三观为了重病的一乐,挨家挨户借钱的时候,方铁匠慷慨解囊,何小勇的妻子和女儿更是拿出了十七块钱,是借给许三观钱最多的一家,最大的仇家却给了他们最大的帮助。矛盾和仇恨也许不可避免,可当一方有难时另一方却能冰释前嫌施以援手,这才是最朴素的人道主义,也是人性熠熠生辉的地方。

四、人性本善——与萍水相逢小人物的人性关怀

在所有的小说中,与主人公只有一面之缘的小人物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但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许三观卖血记》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小人物。来顺来喜兄弟俩与许三观陌路相逢,却用最特别的方式帮助着许三观:当他们听说许三观连着卖血是为了救儿子,又听说自己的血比许三观的浓,一碗可以顶他两碗的时候,决定将自己的血卖给许三观,再由许三观卖给医院,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让许三观多卖点儿钱,他们的善良和聪明夹杂着愚昧色彩,但却同样令人感动。给许三观送来盐和热茶的林浦居民,将倒地的许三观送入旅馆并照顾他的路人,用小猪帮他暖被窝的老头,这些小人物的善良给小说悲怆的情节增加了恰到好处的暖意。

《许三观卖血记》中能够触动读者情感神经,带给读者感动和震撼的情节非常之多,无论是许三观一家,还是方铁匠、何小勇的妻女等当地居民,甚至像根龙、阿方、来喜、来顺以及连姓名都没有出现的路人这样的小人物的身上,都闪现着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许三观是幸运的,他生活在那样一个既好又坏的时代,虽然灾祸不断,但淳朴善良的人们总是热心地帮助着许三观化解着生活中的苦难。许三观也是伟大的,他像耶稣救世一样不断牺牲着自己,一次次地挽救自己的家人于危难之中,尤其是一路卖血去拯救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一乐,这个伟大的举动,已经背离了他脑子里原本根深蒂固的伦理纲常。托尔斯泰曾说:“看不到奖赏去做事,并且是怀着爱心去做,那么这一行为必定是属神的”,虽然许三观并非神,仅仅只是一介凡人,但他的人格中有着和基督教伦理价值想通的地方,对于他的家庭来说,许三观就是救世主。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几乎都只是社会底层的凡夫俗子,他们身上有着典型的国民劣根性,也有着人性光辉,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輝依旧闪耀着,最终超越了所有的阴暗面。许三观作为最典型的人物,他身上的人性光辉随着情节的推进不断升华,逐渐被读者认可、喜欢甚至崇拜,他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在大爱与大善面前也就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王安忆评《许三观卖血记》时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比如许三观……许三观的英雄事迹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么的,上不了神圣殿堂,这就是当代英雄了。”正是因为许三观人性光辉中的宽容与善良,成就了他这个渺小而又伟大的当代英雄,也成就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作家出版社,2008年

[2]王达敏.《余华论》.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

[3]洪治纲.《余华评传》.作家出版社,2017年

[4]林喜敬.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青岛大学,2009年

[5]张一莹.《许三观卖血记》主题层面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

猜你喜欢

温情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岁月
倍er好用
莲心宝宝有话说
动漫show :《肆式青春》:大城市的温情,北上广的爱
她的温情,让我难以忘怀
温情暴击躲不过的“毛衣杀”
有鬼亦温情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