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2018-05-14章剑舞
章剑舞
摘 要:作为现代文明的生活态度,终身体育理念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诠释。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改变教学的不足,还有利于学生自主体育理念和学习意志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开始运用终身体育理念,并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要想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必须要认识到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和重要性,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进行贯彻落实,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积极有效地进行改革。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念 大学体育教学 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a)-0004-02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在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结合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强化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理念的运用,引导学生加强锻炼,并自觉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发挥体育运动真正的作用。
1 终身体育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
终身体育理念强调的是“终身”,从人的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都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这才是体育的终身性目标,将体育锻炼作为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终身体育理念包含两个方面: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并长期坚持;定期接受专业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指导,进行科学锻炼[1]。终身体育理念的运用可以激发人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一种体育思想,并提高其体育能力,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1.2 终身体育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教育改革的需求。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教育思潮,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学习的需要,并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终身体育理念属于终身教育,并深受其影响,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学校教学改革,终身体育理念流顺应了的终身教育的改革大潮,有利于加强家庭和社会间的联系,是教育发展的需求。
(2)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識更新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大学体育院校面向的是全社会,并为其培养高级的体育人才,这是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目标。因此,体育院校必须要进行改革,并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结合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进行改革,推动学校体育的多功能和多目标发展,全面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2]。
(3)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使得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终身体育理念就满足了这一要求,使得学校体育教学更具时代气息,可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 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还比较狭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性。因此,高校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自觉性[3]。而且在课余时间虽然有锻炼活动,但是锻炼还是比较少,毕业后体育运动意识基本不具备,使得其体育运动能力下降,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彻实施,更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2.2 教材与现实联系不紧密
目前大学体育的教材比较落后,教学大纲和教材之间与现实需求存在严重的脱离现象。而且教材的理论设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理论,实践教学教材中最主要强调的是竞赛和竞技,对于运动技术的专门研究和运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够[4]。高校体育教材应该是中学教材的延伸和深化,但是这一点体现的并不明显,课程安排上给专项课程预留的学习时间不足,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3 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一般运用的都是公共授课制和选修体育的模式。但是公共授课制还是占据着主要的形式,使得很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权利,影响了其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大多数教师还是运用教师模拟示范、学生模仿的机械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困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2.4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大学体育教学中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设施,目前我国大学运动设施都开始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器械和专业训练场等方面还比较缺乏。而且运动设施的增长和学生数量的增长差距很多,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学生共用一块场地的情况。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会出现敷衍、逃课等情况,课后锻炼更少,使得大学体育教学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差距越来越大。
3 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在开展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逐渐渗透体育文化观念,让学生重视体育学习。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主动了解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正确运动技术要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是终身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体育教师要主动进行创新,寻找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体育信息,加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5]。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向学生传播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文化,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体育教育改革。
3.2 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进行体育运动知识的探索。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兴趣就容易被激发出来,愿意主动学习。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多种多样,有些学生基于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会主动参加锻炼,但有些学生却不会。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观念,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耐力跑中,学生的耐力和毅力非常重要,但是学习训练过程比较枯燥,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来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多角度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将讲解、示范、游戏、比赛等多种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运动才能[6]。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体育训练成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3.3 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自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游泳、体育舞蹈、女子防身术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而且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社会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都考虑进来,设计更具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体育损伤救治知识、体育锻炼的技巧与要领、国际赛事的比赛规则等知识,保证学生可以受益终身[7]。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其教学方法,将幻灯片、电影片段、体育赛事转播等内容应用进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这样对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开展也可以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展示体育图片、海报,或者定期举办体育竞技比赛,开设有关的专题讲座等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4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在大学校园内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这是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理念的要求。运动文化和体育知识文化都属于校园体育文化,其中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竞争性精神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的社会就业和未来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可以借助课余时间在校园中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宣传体育文化,组建篮球小组、排球小组、毽球小组等课外体育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的活动,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而且要将体育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营造整个校园“人人参与、人人锻炼”的氛围。同时也要传授学生专业的比赛知识,提高其体育赛事观赏能力,这样通過观看体育比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欣赏体育赛事,并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特别是一些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内容,并让学生结合比赛过程进行讨论总结,提高其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始注重终身体育理念的运用,并将其作为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我国体育教学也要紧跟这一潮流,认识到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将其融合在体育整体教学规划中,让高校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样在提高高校学生身心素质健康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推动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征辉.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浅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4):67-69.
[2] 高琦.基于终身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8):63-64.
[3] 丁小虎.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85.
[4] 杨江林.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5(24):229.
[5] 杨亚玲.试论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运动,2015(2):81-82.
[6] 李鹏伟.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4):54-55.
[7] 王华.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