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基于混合学习的师生教学行为设计与分析
2018-05-14王英
王英
[摘 要] 混合学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优势,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授课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中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一课为例,对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师生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 键 词] 混合学习;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师生行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053-01
混合学习,是指将传统的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使课堂知识信息的来源在教材与教师的基础上扩大到互联网,使学生既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又能在网络课程的指导下进行自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从目前来看,虽然混合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但随着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这种学习模式已经被很多基础教育课堂所采纳。然而,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实施都需要其所对应的主体进行行为上的转变,以确保新技术功能的发挥,为此,本文以中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一课为例,探讨了混合学习模式下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
一、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需要拿出一部分精力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控。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参照物,学习过程严重依赖教师讲解以及小组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纠正他们的错误。
而在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于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全体学生,而是部分學困生。因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互动的对象由教材和教师转移到网络媒材方面,因而教师可以抽出较多的时间加大对学困生的引导力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网络媒材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由此,使教师能够“退居幕后”,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一课中,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模拟电流变化的动画视频,并添加描述:所有进入某节点的电流的总和等于所有离开这节点的电流的总和;随即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习过全电路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相关知识,那么,可否用这些知识来验证视频中的这一描述?
在问题情境下,笔者让学生先自学,继而将自己的答案通过互动交流与学生印证,归纳出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然后笔者将回答正确的学生编为一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来概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定义;而笔者则与回答错误的学生编为一组,由笔者作为“组长”,引导他们展开合作探究,归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定义。
如此,通过网络媒材引导与教师直接引导两种方式的相互融合,搭建了一个混合学习的平台,既兼顾了全体学生,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专注于对学差生的指导,从而带领他们齐头并进,共同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之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完全由教师所支配,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落实,参与课堂的力度有所提高,此时他们课堂学习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新课的切入点一是通过教师,二是通过学学互动。而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发生了变化,通过网络媒材的介入,学生在“学学互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学生与课程资源互动这一环节,使学习方式演变成通过学学互动来解答课程资源的提问或分析课程资源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落实,而个体潜力也随之被挖掘出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一课中,在导入新课后,笔者随即通过互联网上的慕课平台,为学生展示本课的网络教程,让他们根据教程进行合作学习,教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习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相关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支路和节点;(2)学习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定义中所含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3)学习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表达式;(4)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实践中应用的方式。
而在慕课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还不断通过多媒体短视频和图片提出问题,如“同一支路中的电流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回路和网孔之间存在哪些区别?”等。
如此,以网络课程为主导,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学学互动、学生与慕课互动、学生与多媒体短视频或图片的互动,以及教师的场外指导,构建出一个系统的混合学习的课堂框架,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拘泥于教师和教材,而是通过调动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新课,全面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严格来说,混合学习只是一个引导学生自学的媒介,而在课堂实践中,关键还是在于师生行为的变化与创新,通过不断调整教与学投入的力度,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使双方都能够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继而通过相互配合,构建出一个科学有序的课堂学习框架,从而使课堂能够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以砥砺学生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邹娜.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于继华.混合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2(6):133-134.
[3]王倩.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