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倚非遗焕发乡村旅游新气象

2018-05-14王时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司徒文化遗产物质

王时雨

[摘           要]  作为提升乡村旅游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重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传承与保护应与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相契合、相统一,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山西省晋城市司徒小镇作为倚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较为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其成熟的经验可为其他地区乡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焕发乡村旅游新气象。与此同时,这也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222-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形势发展迅速。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旅游、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发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保持传统乡村风貌,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群体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措施。该文件还明确提出,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类齐全,传承良好。广大农村地区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依托良好的文化生态发展的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各自为对方提供了创造性发展的历史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乡村旅游提供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而乡村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新的生存空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乡村旅游和非遗保护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良性融合的状态。

山西晋城市司徒小镇已经形成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反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新形势下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地概况

司徒小镇位于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的接壤处,位于晋城市区中心的东北。原先司徒村虽然紧邻晋煤集团,却是晋城市少有的没有什么资源的穷山村,按村民的说法是“地下一干二净、地上一穷二白”。全村2700多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刀阔斧搞改革,立足晋城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瞄准休闲产业这个广阔市场,探索农业产业示范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把司徒小镇这个“垃圾山”打造成一个多功能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司徒小镇成为晋城市改革创新发展的“明星村”、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司徒小镇现今发展成熟,园区内主要分为东区和西区两大板块。西区以现代化时尚生活小镇为主题,集自然环境、田園景观、休闲娱乐、快乐生活等为一体的现代小镇,主要有日租别墅、开心农场、特色餐饮等。而东区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以五千年山西民俗文化小镇为主题,打造铁文化、醋文化、作坊文化、匠人工坊等山西特色文化,把山西市井文化和特色民俗表演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再现了当年山西一派繁荣的景象。其中主要有六尺巷、传统作坊街、千年打铁花等景点。

三、研究方法

基于社会学实地调研的基础,为了研究司徒小镇乡村旅游与非遗保护的融合程度,本文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参与式观察共进行了5天的时间,对司徒村村民的生活形态以及村民与村民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对司徒村村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5天时间里访谈村委班子成员及村民共计32人,其中包括3位村委组织成员、打铁花艺人21名以及其他8位村民。详细的访谈和了解之后问题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倚非遗而发展起来的司徒小镇

司徒小镇自2009年开始筹建,从2010年开始动工建设。司徒小镇进行的第一个项目是现代都市农业园即开心农场,当初的口号是“现实版的开心农场,都市人的田园生活”,占地200多亩。因为当时“QQ农场”风靡网络,司徒小镇便借此良机开发出开心农场这个项目。农场里面的地以10平米为单位分为无数块,让晋煤的职工或者市民来这里体验种菜,一年平均300块钱,现在有“地主”(来司徒小镇租地的人)将近2000多户。市民从春天到秋后,可以在地里面自己种西红柿、茄子等。他们可以品尝到与市场完全不一样的口感。除此之外,市民还有不一样的种菜体验。这一项目的成功也拉开了司徒村旅游发展的序幕。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促进司徒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司徒村开始卖米淇、煮疙瘩等晋城当地的食物。2012年成立了老锅巷这一主题餐饮店,主要以铁锅炖菜为主。这既解决了到这里种菜的市民的吃饭问题,也增加了司徒村的经济收入。

2009年至2014年,司徒村一直在搞建设,收益很小。自2015年春节开始,司徒村因为传统文化的引入,其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5年春节,司徒村举办了第一届民俗文化节,以“春到司徒”为主题,主要有架篝火、社火巡游、赶大集、看大戏等民俗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前来参观,不仅仅是晋城当地人,还有许多河南的游客。而因为在民俗文化节打铁花的有效口碑,周书记便大胆提议把打铁花引入司徒小镇,使其成为司徒小镇旅游的标杆和旗帜。

打铁花这一省级非遗主要兴盛于山西的东南部、河北、河南等地,晋城每个村几乎也都打,但都没有形成大型的规模。打铁花作为祭祀时的必要看点,主要是用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又因铁花打磨出来特别像烟花,所以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有打铁花活动。打铁花这一非遗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十分兴盛,而今却面临衰落的局面。为了拾起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徒村开始举行打铁花表演。当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七,游客来司徒小镇旅游的人数达50万人次之多。随着一步一步建设,打铁花有了人气。司徒村便以此为起点开始扩大业态,以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为主建设新时期的司徒小镇。

2016年,为了振兴日渐衰微的传统文化,司徒村在春节时举办了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其主题是“来司徒小镇过一个山西年”。这一民俗文化节相较于2015年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尤其是河南的游客。而司徒村也对打铁花这一非遗的表演做了调整。首先,2016年春节之前投资800多万元,在河南济源、洛阳、郑州、新乡等地做广告宣传。其次,打铁花的表演场地更为广阔。从2015年的人工湖转移到了司徒村一个更大的地方。“千年铁花,千人演绎”,司徒村形成了一支更大规模的表演团队。2015年打铁花的艺人们是从地面往高处打,而2016年,司徒村探索出了从上往下落的方式,距离竟有1000多米长。冲天的气势、绚丽的火焰,令人惊叹。17天时间,司徒小镇接待了大约120万人次的游客,最高的一天的人流量达到了9万人次。

2017年春节,司徒村举办了第三次民俗文化节,其主题也更为亲民——“和家人来司徒小镇,体验山西文化年”。因山西省大阳古镇、河南省新乡等都开始效仿司徒小镇打开铁花,司徒小镇的村委便对打铁花做了升级,使其更流畅震撼。其由单纯的打铁花升级为大型的山水情景剧,分为四大幕,还有将近30米高度的大型假山背景等设施。2017年,司徒村的整体收入将近3100多万,而作为亮点存在的“千年铁魂”也是其收入的一大块来源。

除去打铁花,司徒小镇最红火的便是六尺巷了。六尺巷的每条街总长258米。四条街中的第一条街以小工艺品、小手饰为主,第二条街是小吃街,第三条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即手工作坊街,有榨油坊、古琉璃作坊、石磨面坊、挂面坊、老银匠、打锄头匠等,以手工作坊为主,同时还有剪纸、大阳撰面、伏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条街就是酒吧一条街,以服务来此地旅游的年轻人。

因为传统文化经济收益的狭窄,文化收益很难转变为经济收益,这里的非遗大多数没有经济收益。工艺制作流程的繁琐、工艺制成品收入的降低,挣不到钱,导致手工艺人都不愿意来这里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多地被年轻人看到魅力,村委免费给场地让手工艺人展示,还为他们提供补助。同时,为了增强真实性,增大传承的可造性,司徒村委也独具匠心地创造出自己体验自己做的方式,让游客们自己来体验如何榨油、如何剪纸等,这不仅激发了游客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收益,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有着共同的地域空间,有着共同的实施主体。提出两者适度融合的观点,是反对急功近利式的过度开发。司徒小镇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着互相依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通过鼓励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让集体和村民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激发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实现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融合与互动,是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为经济、可行的方式之一。

五、司徒小镇发展特征与不足之处

(一)发展特征

1.部分傳承人的身份实现职业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当地已形成固定的民俗文化表演班子。有部分传承人实现了职业化,专门从事非遗表演和传承工作,通过演艺的形式向游客宣传山西省优秀的文化。在“千年铁魂”的表演中,打铁花一共15组,一组两个人,总共30个人。

2.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将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以此反过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司徒小镇基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其发展的“乡村旅游+非遗保护”的模式,且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着。访谈中,村委会主任王德新也说村委会成员都格外有自信能促进司徒小镇更好地发展。问到之后的规划,主任也袒露了司徒小镇之后的发展路线。首先,晋城市长提出了“天下公园”的旅游规划,相比起云南丽江等地旅游一条线的发展规划,晋城市各个旅游景点分散,路途也相较遥远。所以晋城市长提出了从吴王山到白马寺,从司徒小镇再到丹河湿地的旅游线路。在路线区间中间设置驿站,打造五千年文明,同时带动周边村庄的农家乐、民宿等。在市场这一大环境下,村委会主任表示,司徒小镇整体要再扩大到2000亩地,再振兴民俗。一个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庄的民俗,一个是明清时候的民俗,使山西民间习俗发扬壮大。

3.走出省际,禁止闭门造车,边学边做

司徒小镇的村委成员们大多以游客的身份旅游过云南、福建等旅游发展好的城市,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并找出可以借鉴到自己村中的设施或制度。现今司徒村又兴建了“孔雀乐园”,里面有众多的孔雀、鸵鸟、猴子等,没有设置栅栏。在确保游客安全的情况下,游客可以和大自然中的动物亲密相处,这也是其做的比较成功的一大主题。学习他人之长,再因地制宜建设属于自己的成功,司徒小镇的辉煌便不断持续。

(二)不足之处

1.空心村现象严重

乡村旅游和非遗保护共同面对的问题都是人员流失的问题,村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承担主体、执行主体、参与主体,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农村空心化,缺乏青壮劳力,农事体验、文体表演等乡村旅游项目就无法开展,风俗文化和乡村生活也不能自然呈现或主动表演,严重削弱了乡村旅游的开发价值。司徒小镇的旅游建设需要人才,需要人员,但是据村委人员的介绍,司徒村全部人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打铁花人员,除了村里的少数打铁花人员外,村委成员还需请外面的演员如高平剧团的演员。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够全面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丰富,涵盖了各种类别。其中晋城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53项(不含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50项(不含国家级和省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10个类别。但在乡村旅游开发的非遗项目中,除了打铁花、剪纸、大阳撰面等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市场需求较大、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项目外,其他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旅游利用率却很低,知名度很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六、思考

(一)必须将非遗保护纳入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旅游扶贫战略的重要方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保护范围,确定保护步骤,制定保护措施。同时,要积极听取传承人和村民的意见,确保能科学地把握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高标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制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经济发展同步和协调进行。

(二)创新非遗保护的新模式

建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将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静态展示,利用实物、文献,配以图片、视频和解说等进行展示说明,全面介绍这类项目的历史流变及特点。同时,将一些可生产性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陈设其中。对于民间表演艺术类、民俗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娱乐性、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综合利用,采用旅游演艺、非遗作坊等,形成集观赏、体验、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系列旅游产品。

发展“5+2”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战略,建立司徒小镇旅游网站来展示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包括最新的活动、非遗产品、传承人的手艺等。同时,利用互联网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销售,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从而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价值,了解、喜欢非遗。此外,要加强乡村旅游点的网络信息工程建设,将司徒小镇打造成为智慧旅游乡村。

(三)反对过度开发,坚持适度开发原则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四大方针。2006年,生产性保护的概念被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中。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主要应用于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中。而相对于其他项目的保护来说却呈现乏力的现象。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经济效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乡村旅游的应用中,要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反对过度开发,在发展中保护。村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力量,要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能力。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改善乡村旅游的现状,传承和保护好中华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刘敬华,王辉,郝文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辽宁省西安镇为例[J].文化旅游,2014(4):35-37.

[2]黄继元.乡村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0(3):115-117.

[3]徐克勤,田代武,张建永,等.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1):37-41.

[4]韦顺国.广西桂西資源富集区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5]张祝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促作用探析[J].学术探讨.2012(1):238-239.

猜你喜欢

司徒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Tough Nut to Crack
一半功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等离女"的春天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