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红船精神”,推进民族精神教育

2018-05-14陈金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中华民族

陈金慧

[摘 要]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联系,对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是成长的一代,是民族的希望,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弘扬“红船精神”,推进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发展中国文化的基础,还对青少年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红船精神;民族精神;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230-02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青年学子的奋斗、创新和奉献。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理解“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弘扬发展“红船精神”,对每一位青年来说都是必要而意义深远的。

一、当前我国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篇章。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期间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丰富。我们当今树立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文化成果得以继承和发扬,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我国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和困境

经历过大量的革命斗争,我国在各地区形成了很多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我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记载,承载着中华民族所积累的丰富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这些优秀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文化资源为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有意义的素材。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发展的方向,从制度層面上保障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开展。同时,前人用切身实践写出了壮丽而华美的中华篇章,为后代攒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随着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的社会发展,青年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思想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在价值判断和道德权衡上存在不确定性,学校对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往往为思想政治课和品德课,学生没有实质上的践行,而在“成绩至上”的当代教育大环境下,家长和学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对思想道德、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方面的培养分配的精力不足。这些与青年学子不契合的民族精神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与学生形成共鸣,因此教育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与自我混乱的矛盾时期,其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并极易受到外界影响,青少年民族精神价值观确立方面的难度会有所增加。

(二)全球化视野下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迫切性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变得多样化和信息流畅度提高,淡化了青年人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由于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西方文化的植入冲击着传统文化在本民族的发展和弘扬,鱼龙混杂的西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侵蚀,在文化生产和输出方面,我国也呈现出落后于世界的倾向。年青一代人对西方文化和技术的仰慕和向往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考验,深入进行青年民族精神教育迫在眉睫。

二、“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红船精神”的产生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其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红船精神”在党的历史上和当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为党的逐步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党的发展历史,党的每一个时期都诞生出一种新的革命精神,而每一个革命精神都引领着我们党砥砺前行,奋勇前进,书写一个又一个胜利篇章。“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是一脉相承的精神,是建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一种进步的力量。“红船精神”的提出在党的革命精神历史上填补了从1921年中共建立到1927年国共分裂期间的中共革命精神的空缺,使中国精神变得更加完整。

“红船精神”不仅是革命精神之源,还是红色文化之源。“红船精神”对教育实践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以“红船”的发源地嘉兴为核心扩展出一个又一个红色文化根据地,对当地甚至外来参观的学者有很大的启示和教育作用。同时,这些宣传活动会影射到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群体,对中国精神的宣扬和发展以及党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良好的效果。

三、“红船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之源,它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者建党活动而产生的,其本质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对广大青年的教育作用远不可小觑,与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红船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动力和源泉,民族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撑和延伸。

(一)“红船精神”是对中国精神之源的概括

“红船精神”是中国精神之源的本质的概括和提炼,具有深厚的民主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共同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历史上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奋勇前行创造中国奇迹的精神财富,使中国精神变得更加丰满和有力。

(二)“红船精神”保证了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向

“红船精神”是建党之际创造出的精神,带有着浓厚的党的气息,保证了民族精神教育方向与党的思想政治方向高度一致。“红船精神”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浓缩,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而后来发展形成的中国革命精神都是遵循着“红船精神”的方向,并不断深化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红船精神”的实质与民族精神完美相契合,并为民族精神教育指引了一条明路。

(三)“红船精神”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材”

“红船精神”来源于建党之际,是源头之水,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指引了方向。“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提高广大青年的气魄胆识以及坚韧不屈的勇气和毅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树立理想信念、屡败屡战的坚强意志建立了坚实后盾;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的中华传统美德树立了标杆。“红船精神”是广大青少年的学习方向,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优质“精神文本”。

四、将“红船精神”融入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红船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实践意义,依托红色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而青少年作为接受知识最快的一代和未来祖国建设的巨大储备力量,对培育其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以下为“红船精神”融入民族精神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以“红船精神”为主题开展特色课堂建设活动

在学校开展“红船精神”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业内容,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打好基础。由于现在的红色文化教育大多停留在表层,不能使青少年真正同化这些内容,所以开展这些课程的意义不大。而青少年主动学习和吸收红色文化的能力和倾向都不够强,所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课堂中有助于知识的渗透和传播。同时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吸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也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打造红色文化网络载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现代教学已经逐渐与科技相接轨,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红船精神”可以使影响面扩大开来。网络的传播速度远高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速度,所以将一些红色影片或者其他红色资源利用网络媒体转播到各个学校平台,作为传播的媒介,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红船精神”的培育搭建桥梁。通过在网络平台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发表自己的感悟,互相分享,互相学习,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得到提升。

(三)将“红船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培养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起到潜在的催化作用,现已成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红船精神”的有效途径。校园的布置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影响,将红船文化素材添加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学校的“红船固定点”定期开展红船教育活动,让“红船精神”教育真正融入校园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彰显文化的熏陶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将民族精神丰富的思想内涵还原到现实中来,从而推进民族精神教育。

(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精神教育在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果理論学习是基础部分,那么实践活动就是升华部分。例如“学习红船知识,传承红船文化”为主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红色文化纪念馆开展共建活动,邀请红色文化纪念馆人员来到校园里给学生讲解红船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而且会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和政治意识。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红船实践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走进红船文化的发源地,身临其境,用身心去体会和感受,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得到启发。在布鲁姆的情感态度分类中,将态度范畴内的过程从低至高可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内化等五个层次,根据这个理论,逐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最终将“红船精神”内化于心,对培养年青一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五、总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持。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红船精神”与民族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将党的源头精神传递给每一代,建设优秀的革命接班人,不仅在学校要接受书本的启发、学校课堂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在社会和家庭里同样需要营造良好的“红船精神”宣传氛围,使青少年更主动地学习和发扬“红船精神”,并在生活中积极地践行所学,在社会上发光发热,培养民族精神荣耀感。因此,大力开展“红船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振兴,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推进青少年“红船精神”教育,培养更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一代有为公民。

参考文献:

[1]巩宁.红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

[2]黄文秀,赵金飞,郭维平.习近平“红船精神”论述的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4):5-11.

[3]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6-11.

[4]李蓉.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5]彭冰冰.“红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7):97-100.

[6]沈晔冰.论红船精神的文化意义[J].观察与思考,2015(8):55-58.

[7]许徐琪,李金见.“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党政干部学刊,2016(4):38-41.

[8]宇文利.当前我国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困境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18-21.

[9]杨晓伟.“红船精神”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14,26(2):10-15.

[10]杨作鹏.依托红色资源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中华民族
“红船”争霸赛
红船向未来
什么是红船精神?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初心依旧绕红船(辘轳体)
季札挂剑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