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几点思考

2018-05-14张慧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生命大学生

张慧

[摘 要] 通过对高校生命教育发展现状的梳理,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背景下,分析了高校在生命教育环境营造、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活动载体创新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尝试提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几点思考,为高校生命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 键 词] 生命教育;发展现状;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132-01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会使他们忽略对生命的感知和尊重。近年来大学生恶习事件频发,使得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呼声也日益高涨。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就当前的生命教育现状表现了担忧,并向大会提交了《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议案,再次引发了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一、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西方国家最早开始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有学者初步进行了生命教育理论研究。近十年来,知网每年都会收录上千篇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且基本保持着只增不减的态势。

二、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环境培育力度不够

虽然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热度很高,但并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生命教育的合力,生命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理论热议”与“实践冷落”的尴尬现象。目前,学校是生命教育研究的主阵地,社会、家庭的作用尚未调动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应试教育环境下,生命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容易被边缘化,生命教育全面化和专业化普及不高;家长更多地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考试分数的高低,很少能够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导致孩子在早期呈现的漠视生命、言语行为暴力、反社会人格等信号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重视。生命教育从理论研究圈子走到广大社会群体,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全社会育人、全员参与的生命教育实践探索和推广之路依然漫长。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闫凤霞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与庞大的主体需求相对应的却是稍显滞后的课程体系。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培养体系中,即使纳入了也没有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特点进行知识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划分,缺乏明确的课时设计,教学评估体系也尚不成熟。

(三)高校教育活动载体较为单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高校更偏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不能直接带来“效益”的道德培养。重视科研和就业,忽略学生内在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培养出的“精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除了课程体系跟不上以外,高校在社会实践载体以及校园活动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丰富,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讲座、演讲比赛、外出社会实践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全社会关注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生命教育是全方位的体系,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来承担全部的教育任务,如果不能在社会、家庭中得到足够重视,高校的生命教育也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助力和抓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是生命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才能让生命教育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作用。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

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一刀切”让所有的高校短期内投入大量成本,一步到位,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还比较困难。但是高校可以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改革已有的课程结构。退一步说,生命教育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门课程达不到生命教育的目的,高校既需要开设独立的、专业性的课程,也需要在其他课程中加以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生命教育效果。不能因为开设独立课程难度系数大,就直接放弃生命教育。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合理性,独立课程更应该规范教学管理,重视课程评价。相比于大陆,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较为完善,大陆学者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可以多加借鉴和参考。好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挥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就目前来看,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亟须加强,高校应该试点建立培训基地,制订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准入准出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

(三)教育活动方式更加灵活化、多样化

当前,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依托团学活动平台拓展网络朋辈互助等生命教育方式,丰富生命教育活动,要加强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协同互助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广泛性。只有新颖的、贴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形式才能提高他们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更有利于他们把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内化为认知的一部分,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效果仍不理想,实践经验仍有欠缺,生命教育研究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相信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会有更多的力量加入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中。

參考文献: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11.

[2]代俊.大学生生命教育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58-59.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生命大学生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