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
2018-05-14雒峰
雒峰
在零售企业之中,进销差价问题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在期末核算成本、库存调整、利润等方面都会涉及到这一核算问题,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掌握,本文也对零售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进行了研究。
一、引言
商品零售企业经营的产品大多是零售的商品,大多是由企批发企业直接购进亦或者是从生产单位直接购进的产品,之后再将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零售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品种多、交易频繁,所以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售价、简化核算,对于单价较低的商品大多会开展进销差价的核算。而为了能够保障这一项工作的合理性,笔者也结合自身实践与教学经验来对这一知识点教学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保障零售企业商品进销差价核算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内容
“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本身就属于资产类账户。就目前我国商业会计规定来分析的话,我们能够发现它作为资产类账户是专门使用到核算之中的。而其所使用的核算方式则是使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来对企业商品含售价与不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进行核算。在购进商品的时候,其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以及因为商品调价增值、溢余等多方因素会出现差额记贷方;月末则会按照存销比例对已销商品进销差价以及因商品短缺、调价减值发生的差额记借方进行结转;通常情况下余额大多是贷方,其表示期末库存商品需要保留进销差价。在将库存商品账户余额有效减去亦或者是加上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的时候,其就是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为此,商品进销差价账号从某些方面来说就是“库存商品”账户的调整账户。
值得指出的是,这样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中记载的进销差价一定大于实际的进销差价。因为其中既有真正的商品进销差价,又有尚待收取的销项税额;同时差价率也不能真实地体现商品经营毛利率。但是每月终了,按商品存销比例分摊这个进销差价后,就可以将商品销售成本和结存商品成本中的差价及税金予以冲销或抵减,使之均还原为不含税的进价成本。然后用不含税的销售收入与不含税的进价成本相比较,即可计算出真正的商品经营毛利。
三、零售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
(一)计算基础
零售企业商品进销差价核算过程中,并不需要要求一定是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而之所以会如此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假设是不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的话,其并不会对增值税、利润以及所得税计算结果造成影响,只不过这个时候其库存售价金额=库存余额数( 1+ 相应增值税率 )。而且都会按照不含税价来进行计算,而其计算基础大多是一致的,十分便于他人理解。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假设没有按照不含税售价来进行计算的话,本期发生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金额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便于查漏找错、复核对账,还能在进行期末分配销售收入应负担的“商品进销差价”时,直接按照销售收入乘以进销差价率的方式来进行核算,所以核算方式可谓是十分的简单且方便。在对购进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现如今商业会计之中大多是以实际售价减去不含税进价的方式来对商品进销差价金额进行确认的,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为市场整个竞争环境十分的激烈,各种商品的售价都需要按照市场实际来进行确认,并不能按照统一的加价率来进行计算;定价通常情况下都是业务部门亦或者是说物价部门的工作,而且在每一次进货之后都需要相关人员对售价总金额进行汇总与计算,而这一项工作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十分的困难,可谓是增加了较多的工作量。第二,假设要按照历史资料亦或者是暂估一个加价率的方式来进行核算的话,其整个工作量就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只需要按照商品不含税进价总额直接乘以加价率,就能准确的得到商品进销差价金额,而且这一加价率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调整。
(二)月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的计算
企业在对月末已销商品进销差价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大多会使用综合差价率法、分类 (分柜组)差价率法、实际差价率法来进行分摊计算。其中,综合差价率法主要指的是在计算过程中,按照企业全部商品的存销比例来对商品进銷差价进行分摊,这一方式在使用过程中计算公式主要如下:
综合差价率 = (月末“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分摊前余额 ) / (月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 月末“委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 )
本月已销商品进销差价= 月末“商品销售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综合差价率
在这里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本月已销商品金额指标是不能使用商品销售收入账户金额的,因为这里的销售收入之中已经有将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剔除,所以在计算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商品销售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含税售价。而对于分类(分柜组)差价率法,其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指的是按照商品大类亦或者是按照营业柜组人员所负责的商品存销比例,来对各类亦或者是各营业柜组商品进销差价进行分摊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其公式和综合差价率计算方式是相同的,只是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其计算范围需要从之前的全部商品减少到每类或每个营业柜组的商品之中。
对上述两组月末已销商品进销差价计算方式来进行对比的话,使用分柜组差价率计算法更加的合适,因为零售企业所经营的产品种类十分丰富且多样,再加上进销差价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所以这个时候其进销差价也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个时候库存商品价值和商品销售毛利的真实性也就自然而然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为分类差价率计算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整个范围得到了缩小,所以这一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就更加的符合实际,和正确结果较为接近,但是这一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也还是会使用各类商品进销差价率以及销售比重等多方面造成影响,最终也依然还是会出现计算结果不够准确等情况。为此,对于会计制度的制定,在进行年末结算之前一定要结合实际合理的使用实际差价率计算法,以此来对企业商品进销差价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计算,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核算的质量。
四、零售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的利弊
零售企业在年终可以积极使用实际差价率计算法,借助于这一核算方式能够对账面进销差价金额和实际金额之间的误差进行有效的纠正,其对于调整库存、毛利等多方面接近事实可谓是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同样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作量较大,在对库存商品数量进行盘点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一定要对每一类商品的进价、售价进行核算与汇总;其次,在对库存商品的进价总额进行核算的时候,其大多是先使用最后进价,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其可以说是已经违背库存商品历史性原则。众所周知,在现如今这个市场之下,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十分的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购进商品时期之间的差异性也会直接影响那个进价。为此,在对于年终或进销差价进行估计的时候,假设估计不够准确的话,可以对进销差价账面余额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可以先对库存商品来进行盘点,对期末库存商品实存数量进行核定,再乘以相应的售价以此来得出库存商品实际售价总额。在对汇总出进行计算的时候,其主要是使用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库存商品售价总额除以 ( 1+ 适用税率 )+ 盘亏或盘盈数减去库“存商品”账面余额 = 商品进销差价多计或少计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零售企业所售商品不仅种类较多、数量零散、规格复杂,其进销次数也十分的频繁,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大多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方式来进行核算,所以也就会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以此来对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进行有效核算,而本文也是为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把握才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作出一定的贡献。(作者单位为山西省吕梁会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