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园林工程测量的教学创新探索
2018-05-14胡靖张媛媛
胡靖 张媛媛
[摘 要] 面临互联网背景下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园林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的园林工程测量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索该课程在“互联网+”教育新背景下的改革。通过课程教材改革、微课和慕课的应用、翻转课的应用以及考核方式的转变进行教学创新,以期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材;课程体系;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112-02
面对网络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不断扩容的21世纪,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随着知识网络化进程正在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网络化教育新模式的引领和带动,以互联网、移动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和平台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移动数字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为推动教育进步、效率提升,促进新形势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创新理念和实践教学平台。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的园林工程测量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索该课程在“互联网+教育”新背景下的改革,以期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园林工程测量课程现状
(一)传统教材的局限性
通过教学调研我们发现,部分教材还是采用“十一五”或“十二五”阶段的教材,随着知识、技术、设备的快速更新,这些传统的纸质教材很难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束缚了学生的兴趣与自由,注重知识的公式化、定义化及固定化。教师在使用时,将学生看作被灌输的对象,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另外,传统纸质教材无法向学生呈现数字化、模型化的原理形成过程,比如,在讲解角度测量原理时,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理解水平角形成时显得困难。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纸质教材更新的速度很难跟得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园林工程测量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堂设计时,通常以教材或者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进行,学生上课时通常只能看到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点,看不到这些教材或者大纲要求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任务目标,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三)课程考核缺乏创新性
目前,园林工程测量课程的考核主要以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结合为主。考核的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作能力,传统的考核由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和期末考试组成,注重最后的分数,很难反映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另外,这种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即逝性”,学生交完作业、实验报告等后,其中的问题很难马上反馈给学生,互动性较差,面对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课程考核体系缺乏创新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教材改革
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利用现代先进的测设理念和工程技术,开发、制定移动信息化背景下的“云教材”。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涉及测设原理、理论知识等,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呈现。同时,课程教材将按照行业典型的某一园林工程测量项目案例进行编写,将工程测量学中的三大要素(高程、角度和距离)的相关原理、方法以及误差处理融入项目案例中。同时,提供丰富的电子图片、现场照片等素材以及练习题。教材中“学”“练”“测”融为一体,可以通过教材做到随学、随练、随测。
(二)微课和慕课的应用
微课和慕课是“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核心和“灵魂”。针对这一未来教学的重要形态和方式,针对园林工程测量课程进行微课视频制作并提供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自学预习;在课堂中,教师主要进行知识的梳理,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开展知识串讲。在课后,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查缺补漏。充分将学生的自学作为教学效率提升的前提,毕竟,学生自学才是获得认知和掌握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三)翻转课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网络视频完成自主学习外,重要的是将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以项目带动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手机APP中的“微信公众号”中选择由教师给出的相关工程测量项目,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或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互评。学生将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传至“公众号”中,由其同学或小组成员进行互评。自学以及互评活动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知识的补充和知识延展,在嘗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以“互联网+”为背景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主要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进行考核,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考核的综合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测验平台、考试平台、成果展示平台等完成。在课堂预习和课后复习中,设置评测系统,反映学生预习、复习的效果;在课堂学习中,课堂表现以及成果展示将成为主要考核方式,其中,成果展示在“互联网+”平台上向所有学生开放,学生相互进行打分,以此激励学生查缺补漏。本文以园路工程水准测量为例,展示“互联网+”背景下的园林工程测量课程模式改革(如下图)。
三、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体系的优势
以互联网+教育的互动平台、知识平台、视频课程、测试平台等为依托进行园林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存在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通过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学生而言,减轻了学业压力和学习成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课前、课后的学习和交流中。同时,“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新模式的引入,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畅通,建立了老师与学生随时随地交流沟通的渠道。
(二)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验教学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将按照行业典型的某一实际项目案例运行教学过程,这一案例也将作为整个园林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操作案例,可以进行角度、高度和距离三要素的教学,同时也作为园林工程实际测绘、放样、工程施工以及竣工图等的测量实训实例,进一步提高项目导向型教学的操作性,增强项目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三)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利用“互联网+”测试平台对学习情况进行测评,摆脱以往传统的试卷考试,考核形式多样,更加人性化;项目成果公开,学生互评机制的建立,形成民主化的考核方式,学生可以在互评过程中,取长补短,自我提高。通过考核平台进行的学业考核,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这种考核方式的“即时性”效果显著,老师发现问题后,可以立即在评测平台上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立即对相关问题进行再学习过程,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的掌握。
“互联网+教育”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园林工程测量在时代的变迁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尝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进行园林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将园林工程测量课程进行教材、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不仅有利于园林工程测量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张媛媛.园林测量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09,28(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