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经济学角度教学的必要性探微

2018-05-14汤月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纲要经济学角度

汤月娟

[摘 要] 与其他三门思政课一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本科高校中虽开设较晚,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思政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抬头率、点头率和到课率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较为多面,试从教师教育教学角度对提高该门课的学生满意度和认可度做一些探究。

[关 键 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经济学角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048-01

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早已不是象牙塔里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生,他们是“95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见证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有利推动者。因此,作为思政教师不仅应当敏锐地嗅到社会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时代特点,更应走在教学思路及时转化的时代前沿,选用经济学的角度转化教学思路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一、从教学对象来看

了解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做好思政教学的前提。今年起,我国高等院校将迎来“00后”大学生。新时期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出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稳定运行下的参与者,也是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发展的见证者,他们知晓价格、利润、升值、成本、营销、股票、基金、债券等经济学概念,对一些经济现象也并不陌生,所以相对实际且理性是这一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无法回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不能忽视他们成长的这个时代背景,直接跳过这个现实,穿越到历史的主题,或是教学过程中不以“大数据”说话,都会间接或直接地拉开学生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距离,他们毕竟对政治角逐、军事侵略和阶级斗争感到既陌生又遥远,更少有历史的包袱而带来的悲情体验,所以从学生略微熟悉、与经济生活贴近而他们又相对比较感兴趣的经济现象、经济学常识和经济运行规律讲授“纲要”课就显得较为可行和必要。

二、从“纲要”课程的教材体系、特点来看

教材是教学之本,深挖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是思政教学针对性教学的要旨。

1.“纲要”课程教材体系的逻辑架构从1840年开始,当西方的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晚清封建社会的大门后,僵化的社会制度、生锈的大刀剑鞘、腐败的政治体制、落后的生产力及因闭塞保守产生的江郎自大的心理错觉都敌不过西方资本主义的铁蹄,于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运动由自发上升为自主,最后上升为自觉的探索之路,在历史的荡涤和筛选中,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在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熟悉的道路可以仿效的情况下,1978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自此以后形成了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社会生态体系。

教材体系设计完整,逻辑推理与论证严密,章节内容之间互为联系,环环相扣,教材的安排重政治发展史和军事斗争史,相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资料则较少。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历史发展的逻辑原点是什么,在哪里,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什么。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而且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因此,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及外交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生产力因素制约,并围绕其开展。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中叶入侵我国,是基于自己国内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的积累与扩张已不可遏制、必须开拓新的资本市场才能滿足资本的不断扩大、满足资本家欲壑难填的野心。资本家在开拓境外资本的市场中受阻,最终以武力强行打开了中国贸易的大门。因此“纲要”课应强化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帮助学生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根源在哪里,动力是什么,理解社会斗争背后的经济诱因,通过这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显得很有必要。

以鸦片战争为例,正是因为英国从17世纪中期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到18世纪中期后年进口已达两千多吨,加上走私共计七千多吨,年耗量已达万吨,直至后来他们对茶叶的需求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出现进口大于出口的亏损局面,以致于只能用鸦片来平衡白银的进出,而恰恰运往中国的鸦片被销毁,由此引发了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可见,战争并不是政治家的阴谋与权术,而是经济利益争斗最残酷的另一种形式而已。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对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暂时胜利、工业产业化化经济对农业作坊式经济的胜利、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胜利,一旦晚清封闭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载体,中国全方位地受到西方社会的冲击就在所难免。

2.因为教材体系设计的原因,导致“纲要”课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也呈现出经济学史料不足的特点。在中外有关近代史的书籍、论著中,西方学者更侧重从经济角度阐述历史发展的脉络,感觉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我国学者近年也从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纲要”课程教材编写中依然侧重从政治发展史和斗争史的角度讲述近现代史,经济史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相关经济学知识的文字解读和案例补充资料也极为有限,致使学生抽象、生硬地去理解复杂的社会斗争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纲要”课程难以使其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补齐补全经济学的案例、资料和数据,提升“纲要”课教学的信服度也显得迫切而必要。

“纲要”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和思路教学,充实经济学内容,使该门课程不仅要贴合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大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了解历史的真相,从而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还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会“以史为鉴”,学会透过现象看社会历史发展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美]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哈佛中国史之六)[M].中信出版社,2016-10.

[3][英]蓝诗玲.鸦片战争[M].新星出版社,2015-07.

猜你喜欢

纲要经济学角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