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机械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2018-05-14尹君驰赵辉史强
尹君驰 赵辉 史强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法,鼓励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以此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是创新创业对在校生而言比较生疏,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指导,主要从高校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法入手,分析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高等院校;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014-01
机械类专业在高校教育中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教育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由于资金及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全部学生全面参与,从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部学生,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一、高等院校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随着高学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创业成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重要选择,相对国外创业方面的研究,我国创业创新教育相对落后。如,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学生创业以电子商务、餐饮外卖等服务行业为主,与工科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创业教育学科基础薄弱,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还存在语言关,限制了其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导致就业率偏低等。国外的创业创新研究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相关学校、营造创业创新环境、举办较多的竞赛等方面入手。同时相对于融资渠道的开通,国外起步较早,并且已经具有相关的资本市场。在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中高校培训教学等方面。其主要是对总体体系构建进行概述。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模式,以及理念氛围和大学激励机制的政策,并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产业研究优势和投融资创业环境。
二、创新创业的研究方案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的发展要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入手,根据各个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来确定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基于此应按照以下几点进行分析:(1)全面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融合”理念渗透到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2)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结合日常教育、提高培养和创业培养三个阶段的教育落实,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结构;(3)应建立“学校+企业”的资源互通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训机会。
(一)制定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重视日常教育、提高培训、创业培育三方面的共同提高,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是通过对学生的时间管理、知识理解和创业培训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斷适应和理解创新创业模式,并在此模式下运用筛选的方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培养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力求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创业方向有所发展。
(二)对理论课程、项目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开发
在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理论课程、项目课程和实践课程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模式,此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不断加深和巩固。理论课程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对创新创业的概念有所了解,也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明确概念及操作方法和手段。项目课程则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去,将理论中学习到的概念在现实中得以应用,通过实际观察进行学习和理解。实践课程则主要是将学生作为主导,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
(三)建立校企联合新模式,互通互用课程资源
高等院校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运用“学校+企业”的联合模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新模式,同时可以实现资源融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新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对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学习,学生在企业中可对企业管理、运营、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或创业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企业和学校连接起来,给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机械专业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正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让学生在企业中去锻炼,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培养职业精神。通过几年的实践,本专业学生获得各种技能大赛的奖项50余项,发明专利10多个,20多项自治区及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在新疆行业标杆企业就业,用人单位好评如潮。
参考文献:
[1]李联贵.论机械专业教学中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J].经贸实践,2017(14):247.
[2]郭维城.高等院校机械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5:7.
[3]吴静婷.徐永安.国内外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J].新一代,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