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现状及趋势
2018-05-14
2008年,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所造成的这种平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同时也让美国意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风险性,从而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本文通过探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现状,发现美国制造业回流与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下降、政府政策的扶持有密切的关联性。根据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为保持和提高中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现状
(一)美国制造业产量情况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逐渐增大。由图1中的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在金融危机前虽然上升缓慢但还是逐年上升的,2009年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制造业还没有恢复过来,成为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制造业产值最低的一年,产值为6.9万亿美元,相比2006年制造业的产值7.2亿美元仍是较低水平。2009年以后,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平稳增加,只在2016年时出现小幅度下降。
从图1的折线图中,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和2009年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增加率下降最为严重,分别下降了2.17%和4.82%,而2006到2015年十年间美国制造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只有2.57%。
(二) 美国制造业就業形势
1999年,美国制造业人数为738.3万人,2008年时就业人数下降到1342.5万人,在这10年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95.8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2010年制造业人数达到了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的最低点,仅为152.4万人。2010年后,美国就业形势逐渐好转, 2016年上升到了1234.7万人。从1999年到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都为负数,而2010年后,由于奥巴马政府做出的一系列政策努力,从2011年开始,美国制造业增长率呈正向反弹,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增加。
(三) 美国制造业FDI流入情况
美国FDI流入金额基本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但从2002到2010年间FDI的增加速度较为缓慢,而从2011年开始到2016年FDI增加速度大大加快。经计算得出,从2011年到2016年六年间美国制造业FDI增加值差不多是2002年到2010年九年间FDI增加值的两倍。从美国制造业接收的FDI增长态势向好的情况可以看出,全球投资人对美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也说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迹象明显。
二、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特点
(一) 制造业回流的政策侧重点差异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共有两位总统先后执政,分别是2008年上台的奥巴马和2016年上台的特朗普。两位总统都喊出了促进制造业回流的口号。但是在制定具体的政策时两位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奥巴马政府的政策更多的侧重于国内制造业的高端化和促进创新,将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重心放在绿色能源以及先进制造业上,将大量的资金与心血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与科技研发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更多的是侧重于将制造业企业和制造业就业机会带回美国,他认为美国制造业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他的政策从而更多突显的是“让工作重返美国”。
(二)中高及中低端制造业发展良好
不同技术密集度的产业在一个国家发展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情况,OECD对制造业产业进行了四个层面的划分,其分别是低端技术、中低端技术、中高端技术、高端技术。
2010-2014年美国制造业中低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5%和7.14%,远高于同期的低技术及高端技术行业,并且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美国制造业总增加值中所占比例高达30%,是制造业各技术产业中占有比例最高的产业。
在出口方面,美国的高端和中高端技术产业的出口额占到了制造业总出口额的三分之二。而中高技术产业又在制造业出口总额中占有最高的比例,高达39%。中高和中低技术产业在2010-2014年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4.05%和8.67%,高于制造业各技术产业总体年平均增长率。
(三)高端及低端产业发展缓慢
如表1所示,美国的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发展则较为缓慢,2010-2014年,美国的高技术和低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都低于2%,而中高和中低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都高于5%。在2010-2014年,高技术产业中的电脑及电子产品和制药都呈现负增长。航空航天器及配件虽然增长率较高,但是增加值却只有130.14亿美元。
低技术产业中的食品饮料与烟草制品行业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拥有最高的增加值,但是2010-1014年以及2006-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都没能达到2%,说明其发展缓慢。
三、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分析
(一) 劳动成本下降
一个行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与其竞争力成正比。美国在2011年的劳动成本是2000年时的劳动成本的83%,下降了17%。单位劳动成本的降低能够大大改善“美国制造”的投资环境,如果在美国外生产产品然后再将产品运回美国销售的成本与在美国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成本相差不大时,那么那些目标市场在美国的企业将很有可能将生产地放在美国。由此可以看出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 页岩气革命促使能源成本下降
能源是制造业发展的血液,在美国所有的行业中,制造业是能源需求量最大的,而在能源中,石油和天然气是最主要的能源来源。由于页岩气开发带来的革命,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增加,使天然气的价格下降了50%。而页岩油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美国的原油产量从2011年以后也快速增加。从2013年9月份开始,美国的国内原油供应量超过了原油净进口量。天然气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促使美国制造业的能源成本下降,为制造业的增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 美元贬值提高了出口竞争力
出口增加能够带动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而美元的贬值能够使美国出口的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第一,美元贬值必定会使外国投资者在美国国内投资所花费的劳动力、原材料、地价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成本下降,从而提升了美国的成本竞争力,间接地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第二,美元汇率降低不仅仅只是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更是降低了产品的出口价格,从而强化了美国的出口优势。
四、 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的影响
1.不利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从2015年起,中国就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就超过3000亿美元,所以美国的每一项涉及到中国的政策都会对中美之间的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升级,所以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肯定不会只是劳动密集型,一些高端产品的比例会有所上升,会对美国本土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形成一定的竞争。2017年1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的多项制造业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如客车、卡车轮胎等。如果中美之间不积极协商相关政策,势必会对我国出口有重大影响。
2.影响我国的产业升级。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美国要想制造业回流则其实施的政策会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冲击力。2018年3月28日,美国就公开承认,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针对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并且征税的项目主要就是集中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里所强调的产品。由此看来美国想发起贸易战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制造业的回流,还想阻拦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3.导致对华的直接投资减少。2016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6%,而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相比来看就稍显逊色。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同时也减少了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数量。2015年时,美国在国外的投资额为2999亿美元,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5.24%。2015年中国获得的外资只有20.89亿美元,与2005年的外资获得量30亿美元相比,下降了9亿多美元。同时,由于一系列的政策诱导和利益刺激,其他本打算到中国来建厂的投资商也将投资转移到了美国。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1.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现在国内的实体经济投资不足,而同时外资又开始转移,发达国家开始制造业回流,面对着双重困境,我国急需改变现有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病态社会心理;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并加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力度,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出台更多实际有效的政策,将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中小民营企业倾斜。
2.推进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升级。高科技产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我们应推动各领域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国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将人工智能与现代制造有效结合能大大解放劳动力,让原本从事低端制造的工人拥有更多学习高端技术的时间;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智能经济形态,全面升级经济发展的效益;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数字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合来提高生产效率。
3.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国家应加大对高精尖技术的投资和研发力度,加强产业与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将学术研究成果更快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大高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与先进的科研技术相比,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显得滞后。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机制,将产业与科研机构政府相结合,既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激发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争取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夺未来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五、 结语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影响一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因素。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强大的历史也是其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美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制造业逐渐衰落,在衰落期间美国也没有对其足够重视,而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承重打击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制造业升级换代的瓶颈,可以通过吸取美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来为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者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支持(项目号:17BGJ017);湖南省情决策咨询课题资助(项目号:16JCC006);湖南省哲學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16YBA381);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号:201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