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对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①
2018-05-14岳梦琳,王福安
岳梦琳,王福安
[摘 要] 目的: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平顶山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教师38名,应用“高校教师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分课堂实施后,护理专业教师教学效能感均有所提高,且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教学效能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教学效能感提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高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教学效能感。
[关 键 词] 对分课堂;教学效能感;护理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44-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大规模扩招,我国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伴随庞大转型而来的是大学校园出现的怪现象──课堂上,满腹经纶的教师唱着“独角戏”,悠闲自在的学生用手机看电视。针对目前大学课堂的窘境,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10月首先提出并尝试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老师主动灌输为积极引导,课堂时间对半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核心,将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1]。然而,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对分课堂模式在某学科领域的应用方法和对学生(如学习态度、成绩等)的改变,却忽略了对分课堂模式的使用者──教师的改变。教师教学效能感源于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们对执行及坚持某一特定行为能力的自信心[2]。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特质、能力与行为的综合体[3],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教师教学效能感。本研究旨在了解对分课堂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为对分课堂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平顶山学院医学院38名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人(13.2%),女33人(86.8%);年龄21~53(38.5±6.1)岁;助教6人(15.8%),讲师21人(55.3%),副教授或教授11人(28.9%);本科31人(81.6%),硕士及博士7人(18.4%)。纳入标准:医学院内承担专科或本科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师;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有教师资格证者。排除标准:高校内未从事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非对分课堂模式授课的教师;专科及以下学历;兼职教师;退休教师;无教师资格证者。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同一位研究者逐一发放问卷且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问卷由研究对象亲自填写后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90.48%。
(三)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性别、教龄、学历、职称等。(2)采用谢楠[4]等编制的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University Teaching Efficacy Scale,UTES),此量表共有3个纬度,分别是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教学效能感,共计37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非常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一般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最低分37分,最高分185分,所得分数越高提示教学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7,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已被多次用来测评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实施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分课堂实施前后教师教学效能感得分比较(见下表)
对分课堂实施前后教师教学效能感均分比较(■±s,分)
三、讨论
(一)对分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由上表可知,在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后,我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效能感均有所提高,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教学效能感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一般教学效能感提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这表明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本人对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5],它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自信心等密切联系。专业教学效能感特指高校教师相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学习好本专业的信念[6]。一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一般看法与判断[7],其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整体现象的分析,与教师的个体经验联系较少。
(二)对分课堂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1.对分课堂改变了教师角色
对分课堂强调师生双主体,把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中心型变为讲授环节的有限教授者、内化环节的评价者、讨论环节的组织引导者[8]。在隔堂对分模式下,课堂上教师“有所讲,有所不讲”为学生留取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课外的内化环节学生拓展和深化教师所讲授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发现疑问;在下一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解决学生的疑惑,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照本宣科”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对教师的学识更尊重,评价更高,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及专业教学效能感的提升。
2.对分课堂培训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2015年我校成立对分课堂研讨班,邀请张学新教授做对分课堂培训,定期举行对分课堂研讨会、观摩对分课堂教学,鼓励大家上交教学反思作业、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对分讲师或专家的评选等。通过对分培训,形成了对分教学团队,营造了良好的集体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专业技术教学技能和技巧,发挥教学潜能,增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万霞等[9]研究显示的采用新的教法、同行间听课、发表论文和参加教材编写对教学效能感有正性影响的结果一致。
3.对分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效能感
对分课堂通过分一半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王凤霞等[10]的观点一致。桂林学者史鸿雁[11]发现,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学习态度好、积极性也高,更尊重教师,让教师感觉到成就感,从而积极正面地影响了教师教学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215.
[3]谌启标,柳国辉.西方国家教师效能研究发展述评[J].教育研究,2011(1):90-95.
[4]謝楠.高校护理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
[5]孟攀,胡克祖.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30-34.
[6]谢楠,邓仁丽.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2):59-60.
[7][11]史鸿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6):48-49.
[8]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9]万霞,邓仁丽,黄议,等.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7-10.
[10]王凤霞,王璋琳.对分课堂在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重点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