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策略
2018-05-14付胜颜
付胜颜
[摘 要]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老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再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是看重学生综合素质。而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是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美术这一学科,教学中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關 键 词] 中学;美术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235-01
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需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能通过教学让学生发展创新意识。美术最重要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美感意识和创新思维。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摆在美术教育工作者眼下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与其他科目类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只是个引路人。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来为学生引导。这样,教学资源才能得到最好的利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资源的优化选择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这要求教师必须认清现代素质教育的本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中,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课后,教师也应布置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作业,并认真指导,实现内外结合,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记住这一点,要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就要发挥科目的优势。而美术学科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发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直觉思维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适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大胆地尝试。由于美术课是一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课程,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其中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
二、营造积极求知的学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教学方法,再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来重新布局教学,并尽量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做到这一步,教师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一半了。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欲望,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美术课堂中,发掘学生创新的欲望。因此,如果教师要向着这一目标进发,就必须加强对课堂内容的安排,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美术是一门较为独特的学科,不需要学生埋头研究,相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观摩画作,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多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电教媒体或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指点,也许就能成为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一盏指路明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对学生的能力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绘画》为例,在学习中国古代山水画这一课时中的《青卞隐居图》时,首先可以问问学生在生活或旅行中是否也看过相似的风景,拉近画作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对此产生兴趣。其次要详细地向学生解释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的独特手法和画家异于常人的视角等。多种角度为学生解读画作,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也应详细地向学生普及中国山水画的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形式,使学生积累足够多的底蕴,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发展。最后应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展开多种尝试,使美术教学到达教师想要的效果。
三、重视课堂效果
教师在上每一堂课时,要能营造出一种积极、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提出一些问题或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创新的氛围。现阶段而言,学生的美感也许并不会太强,教师应加以适当的指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和训练,从美术的各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中学美术而言,更加要求发现美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乐于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平日的学习中才能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美感来创作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美术中创造的乐趣,才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的。美术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造就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梁玖.论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的观念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J].中国美术教育,2000(4).
[2]吴辉.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9(1):118.
[3]魏群.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82.